中國酒傳奇,竟然都是廣東客家人譜寫

廣東人不善飲酒,這是公認的。當然有人說廣東酒消費全國第一,但這是一種誤解,實際是廣東白酒消費金額高居全國第一,但實際消費數量卻不高,原因在於廣東白酒消費以高檔酒為主。

但是,令人稱奇的是,中國酒的傳奇中,最精彩的篇章,竟然是由不善飲酒的廣東客家人譜寫的。

張裕,廣東大埔張弼士造

大名鼎鼎的國產葡萄酒代表張裕,創造人其實是晚清年間廣東大埔縣西河鎮人張弼士。大埔縣在舊時屬於潮州府管轄,所以以前將張弼士當作潮商。實際上大埔縣全縣講客語,因此張弼士是確確實實的客家人。

中國酒傳奇,竟然都是廣東客家人譜寫

張弼士

張弼士小時家境貧寒,有時甚至要乞討為生。在他15歲時,隨著當地的傳統,飄洋過海到到印尼的巴達維亞投靠老鄉謀生。巴達維亞即今天的雅加達。在那裡,張振勳既缺乏資金又沒有技術,只好在一家米店裡打工。由於他幹活麻利且有心計,結果被鄰店一位姓溫的老闆招為女婿。

並逐步發家,建立起一個包括酒業、種植業、藥材業、採錫業、船運業等行業的龐大商業王國。據統計,頂峰時期(1869年),張弼士的財產達到8000萬兩白銀,比清政府當年的財政收入(7000萬兩白銀)還多1000萬兩白銀,比當時江南首富胡雪巖的財產多出5000萬兩白銀以上,成為富甲南洋的僑領、當之無愧的全球華人首富。

1893年,清政府派張弼士為檳榔嶼首任領事。不久,又升任他為新加坡總領事。從此,張弼士成為亦商亦官、一身二任的華僑實業家,奔走於中國和南洋之間,成為見慈禧太后都免跪的紅頂商人。

張裕葡萄酒是張弼士投巨資在山東煙臺創辦的現代工業企業,其動機竟然來自於一個偶然聽到的故事。1871年,張弼士在雅加達應邀出席法國領事館的一個酒會,一位法國領事講起,早些年曾到過中國的煙臺,發現那裡漫山遍野長著野生葡萄,用隨身攜帶的小型制酒機榨汁、釀製,造好的葡萄酒口味相當不錯,還說有一天想到煙臺開個葡萄酒公司。張弼士將此事默記心中。

1892年,張弼士應邀回國共商實業興邦大計並親赴煙臺考察。考察完畢後他立即決定投資300萬兩白銀,開闢3000畝葡萄園,紅紅火火建造了中國第一個、也是亞洲最大和世界第三大的葡萄酒工業園基地,成立了以其姓氏“張”開頭,以“裕”取意祖國昌隆興裕的“張裕葡萄釀酒公司”。1905年,歷時11年的亞洲最大地下大酒窯建成。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葡萄釀酒公司。

中國酒傳奇,竟然都是廣東客家人譜寫

中國最早工業化生產葡萄酒的工廠張裕釀酒公司

由於煙臺當地葡萄品種不多,釀出來的葡萄酒也味道不佳,張弼士先後從歐美國家引進124個品種約120萬株葡萄苗,經過反覆試驗,並與國產葡萄嫁接,終於栽培出上好的葡萄酒釀製原料。

中國酒傳奇,竟然都是廣東客家人譜寫

張弼士率團參加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

濃香鼻祖,興於五華溫氏

中國“四大名酒”之一的瀘州老窖,以及以其為代表的濃香型白酒,由廣東梅州五華的客家人溫鏞始創。

中國酒傳奇,竟然都是廣東客家人譜寫

在明代萬曆年間的1573年,瀘州武舉人舒承宗創立了“舒聚源”釀酒作坊,探索釀酒技術和挖掘了古窖。這也是瀘州老窖的“國窖1573”的來源。

1869年,即清同治八年,溫鏞得到當時任廣東布政司的兄弟溫榮愧的鼎力支持,在瀘州買下幾十口“陳年酒窖”,他召集散居四川各地以燒酒坊為生的族親,加入他的燒酒坊,並改進了釀酒工藝,並更名為 “豫記溫永盛酒廠”。溫鏞號宣豫,所以他把經營的企業刻上“豫記”的招牌,從而在瀘州老窖的歷史上刻上客家烙印。“豫記溫永盛酒廠”同時打出“三百年老窖大麴”的品牌,釀製的大麴酒名噪一時。

溫氏燒酒坊首創濃香型白酒,是開創中國濃香型白酒的鼻祖,為今日四川瀘州酒業興盛奠定了基礎。至今瀘州地方誌有載:“糧酒飄香,史推溫氏,濃香型酒,溫氏傑作。”可以說,瀘州酒業的興起,源於數百年前到四川創業的廣東客家人溫鏞。

古老的酒窖對釀造高品質的白酒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豫記溫永盛酒廠”的經營起到了很好的保護傳承、建造拓展的歷史作用。“瀘州老窖”而今已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明代酒窖也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溫家接手瀘州老窖的經營,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初期。

中國酒傳奇,竟然都是廣東客家人譜寫

在這家族經營模式延續的80多年裡,除了技術的提升和酒窖的拓展,溫家的一項重要成就是把瀘州老窖的白酒品牌推向世界——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極大地提升了瀘州老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中國酒傳奇,竟然都是廣東客家人譜寫

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的原罐“溫永盛”三百年老窖大麴及金質獎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