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創新:發現更多社會需求的“瞭望器”

近十年間,創新成為熱詞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相對公眾比較熟知的政府創新,科技創新,企業創新,社會管理創新外,社會創新成為高頻詞彙。

社會創新是在社會領域(包括民生、公共服務、扶貧、養老等)的創新。社會組織通過社會企業家的發現、社會企業家精神的傳播以及理念方法上的發現和更新等進行社會創新,可以彌補政府與市場失靈、解決社會問題、滿足社會需求。

相較於政府和企業,社會組織因為其志願性、民間性、對社會問題的敏感性等特點,更容易建構社會創新的目標,也便更容易成為社會創新的主要推動者。

5月16日,《社會組織藍皮書:中國社會組織報告(2018)》在北京發佈,友成基金會等社會組織案例入選。

十年間,代表著社會創新鏈條的嘗試和完善的社會組織,其發展歷程成為整個創新曆程的縮影。

社会创新:发现更多社会需求的“瞭望器”

創新需要跨界融合

跨界是社會創新的原動力。

政府部門在社會管理創新的策略驅動下推進社會創新,市場部門在企業社會責任的趨勢引領下投入社會創新,社會部門在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帶動下發現甚至引領社會創新。

2007年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成立,將探索人類發展目標作為基金會宏大的願景。

2009年友成基金會成立了社會創新支持中心,通過“研發、實驗、倡導”的運作模式踐行社會創新;在社會組織中率先支持“社會企業家技能培訓”,設立“優秀社會企業家獎項”,支持北京大學設立全國第一個“社會創新學分課”;創立公益界小型學術論壇“新公益學社”;舉辦倡導大眾參與的社會創新活動“新公益嘉年華“;與相關機構共同推動“社會創新比較研究”,合作出版社會創新藍皮書。

2014年,友成基金會開始研發以人為本的多維度的社會價值評價體系——三A三力投資標準與評價體系,搭建線上平臺。2016年,友成基金會聯合近50家機構在深圳市民政局註冊成立中國首家社會聯盟類公益機構——社會價值投資聯盟(深圳)。

十年間,友成基金會以推動社會公正和諧發展為目標,以發現和支持“新公益”領袖人才、建立跨界合作的社會創新網絡支持平臺為使命,通過研發、實驗、倡導,打造新公益價值鏈,推動更公平、更有效和更可持續的社會生態系統的建立。

友成基金會秘書長零慧表示,友成的使命是搭建一個社會創新的生態。在這個生態下踐行三大任務,第一,研發和推廣社會價值的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第二,發現和支持社會創新型的領袖人才;第三,搭建跨界合作的平臺。

零慧說,“基金會的使命是要建設一個社會創新生態,生態不是一棵樹,而是非常複雜的系統。除了有陽光、雨露、土壤這些外在條件外,也有大樹、鮮花和小草等植物,同時還有其他新物種的不斷產生。”

社会创新:发现更多社会需求的“瞭望器”

創新項目運作到孕育

當前,我國一些優秀基金會的項目運作,已經進入從運作項目到孕育項目,並在其成熟後脫離母體,成為一個獨立機構的階段。

2008年10月經國務院扶貧辦批准“友成扶貧志願者行動計劃”成立。該計劃旨在組織城市有能力有意願的人才,以志願服務的形式投身貧困地區,通過社會資本的投入改變貧困地區面貌。

友成基金會認為,影響中國城鄉社會全面、均衡、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是資源配置上的低效性。友成希望通過構建志願者驛站,將其打造為一個支持性的平臺和渠道。

友成基金會對志願者驛站的定位是由友成志願者支持中心派出的專職志願者管理和運行的志願者服務站,志願者驛站是建立在以貧困地區為主的城鄉地區的社會資源協調平臺。驛站的核心功能是通過與當地各界合作,發動和組織各種志願服務力量,為城鄉貧困社區建設提供包括人力資源支持、公益物流渠道開發、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等服務。

有統計表明,自2007年至2016年底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已在18省(區市)搭建了130個各級志願者驛站,每年組織各類志願者3000餘人,為貧困地區提供超過15萬小時的志願服務,服務當地人群130萬餘人次。十年共投入資金5370餘萬元,通過志願者驛站為貧困地區和災區募集物資近2.73億元。

2007年至今,友成基金會對志願者驛站的定位經歷了一個變化,從最初的“社會組織的支持服務平臺及志願服務項目溝通平臺”到“動員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開展社會化扶貧”,再到“扶貧資源的高速路、扶貧人才的孵化器”,最後到“打造社會扶貧‘“最後一公里’”。這個定位逐步清晰,也更加綜合,從面向社會組織的服務和溝通平臺逐步演化成為解決扶貧最後一公里問題的終端平臺。

2010年,友成基金會又推出了常青義教項目,組織城市的退休教師志願者到貧窮地區的學校,在教學理念、管理和授課等方面培訓和提升當地的老師的教學水平和管理水平,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隨後,友成基金會又基於志願者驛站開發了“雙師教學”和慕課學習平臺,通過網絡的方式,將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優質教學資源課件,分享給貧窮地區的學生和老師。而電商扶貧,則是通過線上和線下的培訓,培訓貧困地區人們通過網絡電商脫貧的項目。

創新需要對使命不斷校準

社會組織的發展,需要對自己的使命、願景,不斷進行校準,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明確和完善,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化發展。

2007年,友成基金會籌建完畢並開始運作。當年7月麥肯錫派遣七人精英團隊,用十週時間為友成基金會做了關於戰略定位和能力建設的全面諮詢。第一個五年結束後,2012年,受友成基金會的委託,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友成基金會理事康曉光教授帶領他的團隊,對友成基金會接下來五年的戰略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研究,提出了戰略規劃報告。

從2007年開始,友成基金會幾乎每年都會有新項目產生。

社会创新:发现更多社会需求的“瞭望器”

2008年5月12日,友成基金會成立一週年。雖2007成立基金會之初的戰略規劃中不包括救災,出於本能的人道主義關懷,友成參與救災。地震次日抵達災區後現場發現有很多應急需求出現。此時,民間組織與政府之間應該呈現出一種怎樣的合作成為基金會思考的問題。為此,基金會推出了志願者協調辦公室和社會資源協調平臺,引入專家資源、企業和研究者,讓其達成一種合作模式。最終,四川綿竹搭建起了政社合作模式,在2013年雅安地震救災時也產生了積極的示範作用。

2007年至2013年,友成基金會一直在支持草根創業者和社會組織領導人,而商業企業被認為是一股特別重要的主流力量還沒有被動員起來,沒有加入到整個社會發展向善的意識中。2016年,基金會聯合證券分析機構、交易所、投資基金,推出了上市公司社會價值評價體系——滬深三板社會價值評估,併發布全球首屆A股上市公司社會價值“義利99”排行榜。

社会创新:发现更多社会需求的“瞭望器”

最終,這個榜單在滬、深兩大交易所和資本市場產生了非常大的反響,一個由公益組織聯合多家商業機構推出中國指數,對中國未來資本市場產生著巨大影響。

面對著每年研發不同新項目的落地,尋找項目未來潛在社會價值成了友成既定的方向。

“基金會的精力和資源都有限,不一定反覆投在某一件事上,會選擇非常多在早期看來具有未來潛在社會價值的項目進行支持,一旦有後來者跟進,基金會就會選擇退出,並用現有資源繼續尋找其他社會價值項目。”零慧說。

- END -

社会创新:发现更多社会需求的“瞭望器”

作者 | 張明敏

社会创新:发现更多社会需求的“瞭望器”

-點擊下面的關鍵字,直接閱讀文章 -

社会创新:发现更多社会需求的“瞭望器”

公益時報

政策解讀/公益活動/熱點事件/社會創新

想留言嗎?果斷在留言區發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