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擺擂臺管理打架,是校方的懶惰管理,還是教育的創新之舉?

學校擺擂臺管理打架,是校方的懶惰管理,還是教育的創新之舉?

學校中的打架鬥毆問題,一直以來都讓每個學校的校長頭疼,很頭疼。

有這麼一位中學校長,因為其中學打架鬥毆成風,上癮,管理難度很大。於是,想出了擺擂臺一對一單挑的方法,想以明面上的打架,解決暗地裡鬥毆的問題。

學校擺擂臺管理打架,是校方的懶惰管理,還是教育的創新之舉?

“有啥子不服氣的,自己上去比劃,整個學校都是裁判和觀眾。”

校長的此話一出,引起了教育界和社會上的一片譁然。

有人說,這是校方的懶惰管理。

校園打架問題應該從學生的心理方面解決,進行心理疏導和灌輸觀念,有事說事,暴力不能解決問題,這樣擺擂臺單挑的方法完全就是校方撂挑子不想管的態度,治標不治本,是錯誤的決定。

也有人說,這是教育界的一次創新。

學生私底下打架是很危險的,學生動刀打架傷人甚至釀成血案的例子還少嗎?

打開天窗說亮話,有恩怨別私自動手,上擂臺一對一,願打服輸,一架解恩仇,從此不追究。

學校擺擂臺管理打架,是校方的懶惰管理,還是教育的創新之舉?

韓某認為,學校這個方法,利大於弊。

首先,學校之所以要禁止打架鬥毆,原因在於私下打架很有可能會引起學生傷亡。

而學生私下打架這個事不是難管,是根本管不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糾紛,

有糾紛就會動手,

而有動手的,就會有不知輕重的。

學校擺擂臺管理打架,是校方的懶惰管理,還是教育的創新之舉?

就算在教室裡安滿了攝像頭,能監控到學生們的一舉一動,但是在學生宿舍呢?在廁所裡呢?

還怎麼管?

雖然每個學校都嚴厲禁止學生攜帶凶器,也會搜查宿舍和教室,但是,你們還是太小看這些學生了。

韓某很清楚的記著初中時看到的一次打架。

6個初三的學生和4個初一的學生打了起來,看樣子是提前約好的。

有掐著磚頭的,有掄著鐵鍬的,還有拎著笤帚疙瘩的,還有一個人拿著砍刀!

在這個監管非常之嚴的學校裡,天知道他的那把砍刀是怎麼來的!

最後的結果是其中一個學生被磚頭拍成了腦震盪,而拿笤帚的學生去擋對方的刀,當場被砍掉一根手指。

學校擺擂臺管理打架,是校方的懶惰管理,還是教育的創新之舉?

歷史證明,學生在私底下的打架,是極有可能釀成慘案的。

而在擂臺上光明正大的解決恩怨,也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

但有個前提,那就是必須做好安全措施。

護具拳套一定要全面,校方的醫療人員也要在現場,以免發生危險狀況。

雖說就算戴上護具也有一定的危險,但也要比私底下動刀安全的太多了。

“你上午說看我不順眼罵我,還要找人揍我是不?好,你也別找人了,咱倆戴上護具拳套,上擂臺單挑,我贏了你以後就少嗶嗶,我輸了我也閉嘴,願打服輸,行不?”

或許有人會說,這不是在教學生們用暴力解決問題嗎?

但實際上,在學生的世界裡,如果在對方蠻橫無理,暴力欺壓某個人的情況下,以暴制暴還真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式。

但暴力也要分限度,私底下解決不知輕重,容易把問題鬧大,而在擂臺上,相對來說就安全多了。

學校擺擂臺管理打架,是校方的懶惰管理,還是教育的創新之舉?

當然,這樣的措施也有弊端,那就是,這個方法對糾紛有用,對校園欺凌無用。

我一直把校園欺凌和校園打架鬥毆分開來談,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校園欺凌是強者欺負弱者的行為,兩者之間相差懸殊,弱者很多不敢或是根本無力反抗。

而學校裡的打架鬥毆不一樣,打架鬥毆是指雙方實力旗鼓相當,因為利益或是感情瑣事糾紛引起的矛盾,有可能甚至根本就沒有理由。

比如只是聽說某個人很有名,就是看不慣。說白了,就是想挑事兒,想鬧事兒。

另一個弊端就是很容易影響學習,例如上次他把我打敗了,不行,我太憋氣了,下次非要把他打贏他。

學校擺擂臺管理打架,是校方的懶惰管理,還是教育的創新之舉?

於是很容易導致很多學生就在應該讀書的年齡去沉溺於拳擊等搏擊領域。

心裡總覺著輸了丟人,總想著這事,總琢磨著怎麼能打敗他。

試問,這樣的一個學生,還會有心思去學習嗎?

再者,這會給某些學生灌輸一個錯誤的觀念,那就是自己和同學的矛盾都可以用這個擂臺來解決。

著名主持人梁宏達老師曾說過,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是把錘子的話,他會把所有的問題都看作是釘子。

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用錘子來解決。

同理,就算在學生的世界裡,也並不是所有的糾紛矛盾都能用“一架解恩仇”的方式來處理。

例如,借錢不還,損壞同學手機不賠付,難道那個欠錢的學生打贏了就不需要還錢了嗎?

教育,兩個字,歸根結底不過是教未成年人如何做人。

這個校長在操場擺擂臺,從阻止學生私底下打架的角度來講,是比較成功的。但從教育上來講,是失敗的。

什麼是真正的教育?

把一個劣跡斑斑,隨意欺負人,無法無天的混子學生教育成一個三觀正確,充滿正能量的人。

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學校擺擂臺管理打架,是校方的懶惰管理,還是教育的創新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