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祭祀之月到來了

今天是農曆十二月初一,農曆十二月,中國傳統裡,稱為“臘月”。

臘月,祭祀之月到來了

說起臘月,是家家戶戶迎接新年、辭舊迎新的隆重時節。之所以稱為“臘”,得追溯到秦朝, 古時秦國人在年末時,以狩獵的獸類祭祀先祖稱為臘,所以至今把農曆每年最後一個月成為臘月。而打獵的收穫,古人醃製後風乾或燻乾的動物類食品,一律稱為“臘味”,如臘魚、臘肉、臘雞、臘鴨、臘腸等,也就是我們今天臘腸臘肉的由來。

臘月,祭祀之月到來了

而臘月的習俗,得追溯到更久遠的周朝, 在當時,不論官宦之家還是平民百姓家,年底都要舉行一次“歲終之祭”,規模之盛大隆重為一年中之最,就是“臘祭”。 臘祭的對象,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土地)。虔誠奉上各式祭品,答謝祖宗與家神的保佑恩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臘月,祭祀之月到來了

流傳到今天,臘月的年終歲尾,是人們迎接春節的前奏曲,在這個前奏曲裡有著豐富的內容。首先從喝臘八粥開始,然後要掃房、請香、祭祀、貼春聯、辦年貨,直到除夕夜。臘月這段時間,也稱為“年關”。在整個臘月裡,各項習俗博主燚燚會根據時間順序,依次發文和大家分析這些有趣好玩又能求得好運的傳統。

臘月,祭祀之月到來了

而如今的臘月習俗裡,流傳最廣的,要數臘月市、尾牙和祭灶。

臘月市

一進臘月,市面驟現繁榮,這是一年內的特有市場,叫臘月市。先是賣鹹肉(即臘肉)和粥果的,為“臘八”做準備,如核桃、棗、柿餅、栗子、乾菱角米等等,還有各色野味,大佛花等。過了初十,開始賣衛畫門神、掛千、金銀箔、燒紙、窗戶眼、天地百分等等。二十日以後,以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草炒豆等物,是為“祭灶”準備的,二十五日以後,賣芝麻橘、松柏枝等物,為除夕之夜做準備,貨物齊全,琳琅滿目,價格也相對的漲高,京師諺語有“臘月水土貴三分”之說。

臘月,祭祀之月到來了

尾牙

臘月的祭祀,重在體現 一年將過,在這新故交接的歲末之際,向祖先家神貢獻祭品,報告一年人壽年豐,天上人間分享豐收的喜悅。

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祭祀的形式多種多樣,比較有代表性的,要數尾牙和祭灶。

尾牙是閩南地區的民間傳統節日,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牙”的意思是指每月的初二、十六,閩南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臘月,祭祀之月到來了

在臺灣綜藝節目裡,經常聽到尾牙的說法,明星們一到年底,經常被各家公司請去做尾牙活動,屆時各公司企業在當日舉行聚餐晚會和員工聯誼活動,稱作尾牙宴,基本樣式是企業宴請員工進行年末的聚餐和聯誼,以感謝和表彰員工的辛勤工作,規模大且又賺錢的公司,尾牙宴上另辦大型歌舞演唱會娛樂員工。

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臘月,祭祀之月到來了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

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臘月,祭祀之月到來了

因此,請灶君吃吃喝喝,賄賂灶神,讓他醉飽上天,不要議論人間短長,回來時最好帶點兒錢來分分,祭灶不僅是為了免災,更重要的是為了祈福。


一個熱愛玄學,對人世間玄秘事飽有高度熱情,代勞各位向神溝求桃花姻緣、求事業、求健康的玄學工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