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彼岸 遠眺中國影視產業浮沉

“我更希望在美國有機會能夠好好扶持一些有潛力的具有國際視野的年輕電影新人,做一些不一樣的,在國際上有影響有價值的作品。”

在太平洋彼岸 遠眺中國影視產業浮沉

《硬漢》,《解救吾先生》,《讓子彈飛》……這些名字你一定耳熟能詳。華誼兄弟,保利華億,文化中國(阿里影業前身),新文化集團,這些公司在中國娛樂圈也是赫赫有名。

有一個人,不僅策劃、出品過眾多你所熟知的經典,而且也在這些知名度極高的企業中歷任高管職位。就在他從中國轉身來到好萊塢開始一番嶄新事業的當下,我們找到了他,一起暢快地聊了下中美影視產業的現狀和未來。

他就是前文化中國執行總裁,在行業摸爬滾打30多年的資深電影電視人——劉曉霖先生。他向我們講述了中國電影在90年代末期民營企業逐漸脫穎而出之後這二十年來最顯著的變化,以及類似“票補”這樣的現象對於行業發展潛移默化的影響;他也和我們分享了合作過的諸位大佬以及知名導演的趣事秘聞,以及作為一位高管是如何看待中美電影在模式和制度上的差異,並且最終選擇來到美國,發掘更多有潛力的中國新一代影人的願景。

“來到美國之後靜下心來看中國影視現狀”

“現在中國市場貌似急速發展,蛋糕做得很大,但實話說,這個蛋糕裡也許有很多小‘爆點’,一不小心就炸。另一方面來說,雖然中國市場很大,人口紅利確實很高,但是大家都忽視了一點,英語片作為一個面向全球的片種,它的市場更大,更有做頭。比如,它的完片擔保,國際市場預售,銀行貸款,環環相扣,各種工會制約,管控制約著製片預算和工業流程。這叫制度管人!這就不僅僅包括美國電影了,還包括合拍片以及很多其他英語的影視作品。”

點了一杯咖啡,劉曉霖先生打開了話匣,娓娓道來他決心來到美國再次創業的著眼點。

劉曉霖先生在服務過的公司中參與過諸多如《沒完沒了》,《一聲嘆息》,《孔雀》、《立春》、《讓子彈飛》、《武林外傳》、《飯局也瘋狂》、《西遊降魔》、《有種》、《我們天上見》,《解救吾先生》、《絕地逃亡》、《美人魚》等膾炙人口的影片的製片、策劃、發行工作,因為這樣豐富的經歷,他對於中國電影的現狀有著非常清醒的認知。

在太平洋彼岸 遠眺中國影視產業浮沉

“國產片拼得過進口片,不僅是檔期問題,也是因為大部分進口片分賬片沒有那麼多票補,但現在其實批片也開始找協助發行公司來票補了。這麼說來,水漲船高,大家都要掏錢票補,這買賣就越來越難做,成本實在太高。”

劉曉霖98年幫助王中軍發起並創立了華誼兄弟的影視業務,從一開始就拉進馮小剛,尹力,鄭曉龍,英達等導演與華誼兄弟合作,之後又在保利華億,文化中國(現阿里影業),上海新文化傳媒集團等公司歷任高層職位。2017年開始移居美國,開始潛心致力於“中國故事美國製作”的方向。

“中國影視市場的這種全世界都找不到的‘票補創新發行’,總體來說還是市場和誠信的問題,所以我下定決心要來美國尋找新的方向。這個行業很多情況大家都無能為力,你比如說,過去拍電視劇之後要給一些電視臺送禮,或者拍了電影要給一些院線塞錢,有的人敢做,有的人就不敢做。現在居然到了收視作假,票房作假,屢見不鮮,而且現在法律上很難管制,主要是違法成本太低,片商投資商被市場逼成這樣,也不會自己舉證都不會告發自己吧?從商業角度來講,做電影投資人越來越不划算,一邊必須要刷票房,一邊又怕被抓包,兩邊不討好。因此我覺得,我目前是沒有這個平臺和能力賺這個錢;承受的風險太大,而且違法風險最後都落在製片人、投資人身上”。

“來到美國之後靜下心來看中國市場,越發容易看見問題的所在,儘管大家都知道合拍片很難,但我覺得至少做英語片面對的是守規矩的全球市場,圖的就是這份安心。關鍵是美國和英語影視市場上沒有票補!很難想象美國和國際電影市場上會有投資方和製片方拿出一部分宣發預算自己買票房,這種佔位買票房,其實是一個誠信的問題啊!”

雖然劉曉霖絕大部分的職業生涯是在中國,但是他對好萊塢的行情和優勢卻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全世界電影都基本只能本土發行,但好萊塢電影是唯一能賣到全球範圍市場的。為數不多的華語片勝在本土人口基數大,國內市場人口紅利足夠支撐票房。雖然是這樣,但是好萊塢的天花板要高於中國,全球的票房肯定還是要高於中國,儘管中國的票房有一天會超越北美票房是不爭的事實。”

經歷的越多,看透的也越多

劉曉霖先生不僅有在上述影視公司就任高管的經歷,自己也曾經是中聯華盟文化傳媒投資公司的創始人,自身的創業經歷也使得他對於中國影視圈的諸多行業規則瞭如指掌。

在太平洋彼岸 遠眺中國影視產業浮沉

因為與諸多的公司老闆合作過,劉曉霖先生特別推崇的第一種投資人是那種只要答應的,即使賠了也不會反悔,一諾千金,當然,做投資的誰都不是傻子,誰都不願意賠錢,包括好萊塢六大製片公司的高管,如此完善的制度和研發團隊,製作、發行隊伍,也沒有誰能夠保證不賠錢的。關鍵是要確定一個最低賠錢的承受底線,做的時候一定事先盡最大努力看到風險因素和規避風險,最終還是要爭取最大的盈利!第二種就是那種既算得非常細同時也具備戰略眼光,如果又同時具備良好的藝術修養,甚至自己過去還從事過創作,這樣的老闆溝通起來是非常容易的,他知道如何與影視創作者打交道,又能理解制片預算的重點控制。最後就是一種就是,知道讓利給影視創作者,既敢賭也敢放,他知道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哪裡,也知道如何使用槓桿撬動項目,知道影視公司特別是達到一定規模的公司,不可能每個產品都有利潤,但是非常清楚自己的企業定位是立足於生存定位?還是產品定位,還是品牌定位。

“做影視投資就是投資人。像馮小剛,顧長衛,尹力等這些成功的導演和一些像葛優,陳寶國,吳剛這樣的藝術家都有一個共性,拍片子的時候都會進入一種‘入戲’的專注狀態。只要導演和演員進入這種狀態,那麼這個片子肯定能成功。這叫‘不入魔不成佛’”。

除了與眾多行業大佬合作中感受到了中國影視圈變化的脈搏,劉曉霖也和諸多知名導演有過合作,最為人熟知的就是決策參與投資周星馳的《西遊降魔》和《美人魚》的商業投資案例。

在太平洋彼岸 遠眺中國影視產業浮沉

當初,團隊一致認為周星馳本身是典型的稀缺資源,他的片子能拍出來就會有基本的保障,比如當時估算《西遊降魔》票房不會低於10億,《美人魚》票房不會低於16億。都是根據已知的判斷未知,用時髦的話說,是靠多年工作經驗自己腦子裡的大數據,最後果然參與投資的周星馳的這兩部作品都非常成功!”

除了電影領域的多年經驗,其實劉曉霖過去更多的經歷是在電視劇上,他對於中國的電視劇市場的變化有更多的見解。《窮爸爸富爸爸》、《人生無悔》、《愛在蒼茫大地》,“英雄無敵”系列軍事懸疑劇《仁者無敵》、《勇者無敵》、《智者無敵》、《正者無敵》等等,都是出自他手下的名劇。

談到現在電視劇製作成本居高不下,流量明星能拿天價片酬的現象,劉曉霖也有自己的看法:“中國電視劇從一劇兩星的政策之後,造成懸崖式的墜落,一開始本意是控制資源,平臺產生更豐富的內容,同時限制大咖收錢過多,但結果卻是把優秀的老大咖限制下去了,年輕的新的流量明星大咖價格更高上去了,要錢的勢頭更狠。再加上由於互聯網優酷,騰訊,愛奇藝他們的崛起,二三線電視臺的廣告基本很難了。現在整個中國就是三個一線衛視加三個視頻網站說了算,投資方製片方和平臺渠道都去瘋搶流量明星的檔期,在這種情況下你說預算和片酬能不高嗎?”

除了拍攝成本和明星片酬的居高不下,劉曉霖也對中國電視劇市場的供求關係不平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現在根據廣告商的要求選片,一些衛視一切都以廣告和贊助作為準繩來選片,結果倒推過程,而不是從藝術創新,產生優秀作品和觀眾的角度出發。廣告商跟電視臺說要保證多少收視率多少個點,而這些收視率都要靠流量明星保證。中國播放平臺結構、渠道以及合作的模式非常不合理。渠道平臺就這麼幾家,只要有了一些流量明星的劇,大家就一窩蜂地去爭搶,劇集質量能保證嗎?成片能不高嗎?”這些其實還是可以改變的,我們都還可以勉強接受,既然能帶來廣告和關注,我們可以適應市場。但是,我們最不能改變的還要自己去做收視率!僱水軍,還要刷流量!這種作假,我是真不知道怎麼做啊!”

劉曉霖把這樣的現象與美國的模式做了比較,結果凸顯了中國電視劇行業的無奈:“ 美國有很多不同的平臺,無論是主流電視平臺或者新興的網絡平臺,而且大家也有區域劃分,觀眾劃分,時間區隔,主要是各種內容都會有不同的分銷平臺。這樣的模式可以避免很多現在國內電視劇市場的問題。”

在太平洋彼岸 遠眺中國影視產業浮沉

除了成本,平臺渠道的痼疾,中國電視市場另外一個現象就是題材的跟風和創作的枯竭,對於這一點劉曉霖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中國電視劇市場都是什麼火了大家都一股腦地都去做同樣的東西,因為不用動太多腦子,大家都想以最小的努力和風險去賺最大的錢。一般來說是創作人員,比如編劇,導演,其實都願意有所突破,但是製片和投資人就不認同,創新很難,風險也大。你如果搞一個市場上不多見的題材或者故事,投資人不太敢參與。長此以往,市場上就沒人創新了,大家都儘量去跟風。”

中國影視的未來,要看新一代影人的成長

劉曉霖先生在離開文化中國後,除了自身的創業之外,也嘗試過基金投資的工作,但是幾十年兜兜轉轉之後,總覺得如果要做一些有意義的內容,就需要一個全新的更有效率的環境。

“在中國市場太久了,也做了許多項目。自己迫切需要靜下心來,發覺中國市場的天花板對我自己來說是越來越低,所以很希望能夠到美國來發掘新的機會。”

談起未來對於美國事業的規劃,除了把中國故事拿到好萊塢拍攝之外,劉曉霖另外的一個著眼點是新一代年輕影人的培養。

“高曉松曾經發布了一篇文章叫《中國文娛國際化要從好萊塢出發,而非從北京出發》,就是主張把中國的人才、故事拉到好萊塢來做電影,這樣才能有發展。我很贊成這個視角。做合拍片並不是一個最好的方向,這麼多年下來華人影視在國際市場才出了一個李安。我希望能夠在好萊塢培育一個可以讓中國故事和中國影人有所發揮的空間。”

“另外,我還特別關注年輕人的發展,參與了美國不少華語青年電影的參展和評獎,發現不少在這邊留學的電影專業學生都很不錯。韓國電影的振興我認為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他們留美人才的迴流,以及和好萊塢一直以來的合作。在未來5-10年,在海外學習電影電視的中國人才將會越來越多,並且也會把好的思維和模式帶回中國做合作,那時候合拍片做出來就會不一樣了”。

談到青年電影人的發展,劉曉霖認為好萊塢提倡的是各有專長,每個人專注一個細分領域,但是中國的許多都是“全才“,許多不同的行業角色都學習和接觸過。在這一點上,他認為中國的成長模式逐漸也需要向美國的方式過渡,並且援引了自己的例子。

“我一開始學的是表演,但是覺得表演上沒有太多提升空間,後來進了劇組,把能做的工種幾乎都做了一遍,對我非常有好處,讓我熟悉了電影製作工業的流程。我之所以最後決定不當演員的原因就是演員過於被動,而且我這個人也太過理性,但演員需要感性。”

“我可以說18歲之後就一直在這個圈子裡試錯、嘗試,並且不斷涉獵,後來我慢慢體會到我個人還是更適合做一個策劃人的角色。現在來看,這樣的試錯並不是合理的,走了很多彎路。美國的教育和成長模式更為有效率,明確自己要幹什麼,如果是演員就專心學表演,學編劇就認真寫劇本,做燈光就鑽研好燈光的學問,這樣各司其職才能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中國電影的未來一定是要看新一代年輕人了!我期待著以後在橫店、松江、象山、中影等中國的影視基地連一個場工都是專業院校學習畢業的,我更希望在美國有機會能夠好好扶持一些有潛力的具有國際視野的年輕電影新人,做一些不一樣的,在國際上有影響有價值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