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個傻瓜》,領悟普通人快速崛起成為超級個體的祕訣

看《三個傻瓜》,領悟普通人快速崛起成為超級個體的秘訣

今日,又把那部印度電影《三個傻瓜》(有一個很爛的翻譯叫《三傻大鬧寶萊塢》),重新溫習了一遍,感慨萬千。

這部電影,當年創造了印度電影史上的票房奇蹟。我相信,如果在中國上映的話,也一定會創造不菲的票房。

這部電影,對於教育的拷問,對於當代教育的批判,非常深刻。

通過觀看這部電影,也讓我對個人成長、個人崛起、個人成功,有了新的感悟,讓我總結出了能夠讓普通人快速崛起的方法。

為何主人公蘭徹能夠成為那樣一個自由之人?

正如在電影中演唱的那樣:

他像風一樣自由

也像風箏一樣翱翔天際

我們被走過的路引導

他卻在獨闢自己的蹊徑

路途艱難,卻毫無憂煩

我們常為明日愁顏

他卻只顧暢享當今

烈日之下,他如同一片林蔭

大漠之中,他像是一片綠洲

對受傷的心,他是良藥一劑

恐懼,將我們桎梏於蛙井

無畏的他暢遊於海天之際

毫不遲疑的迎接浪濤

他如一片浮雲,獨自飄逸

卻是我們最好的知己

他來自何處?觸動你我心絃

他去了哪裡?讓我們去尋覓。

是的,為什麼,蘭徹能夠像風一樣自由?為什麼,他能夠做到這樣的自己?他只是一個普通人,甚至是一個貧窮的人,但是,他是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超級個體,實現人生逆襲、個人崛起的?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影片之中,去感悟個人崛起的策略和方法。

第一:學以致用。

學習,就是為了使用的。

電影的開頭,當蘭徹被一群高年級同學捉弄,而被迫躲到房間裡的時候,高年級同學逼他開門,並打算用小便來羞辱他。

這個時候,他靈機一動,運用了鹽水能夠導電的原理,狠狠的整治了那個高年級同學一下。鹽水具有極強的導電性,初二的物理知識,我們都學過,只有他會應用。

學習,就是為了使用的,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根本目的。

所以,學習,就去應用。讀書,就去應用。

第二:不畏權威。

當院長病毒拿著那支他引以為傲的筆,在宣揚他的競爭理論的時候,蘭徹舉手質疑:如果鋼筆不能在外太空使用,他們為什麼不用鉛筆呢?這樣能夠省下幾百萬研發費用。病毒無言以對、張口結舌。

是的,在這個時代,沒有永恆的權威。任何的理論,在今天看起來言之鑿鑿,在明天,就可能被推翻。那麼,去用你的智慧、知識、能力,質疑權威,挑戰權威,甚至,戰勝權威。

很多偉大的發明、偉大的發現、偉大的創造,就是這麼出現的。愛迪生髮明電燈,喬布斯推出智能手機,扎克伯格創造facebook……他們,都是質疑權威、挑戰權威的結果。

第三:突破常規。

蘭徹在每個環節都敢突破常規。

他告訴那個不能上學的毫米:上學不必交學費,只要一件校服,找個學校溜進教室,裡面小鬼多的是,沒人會注意你的。毫米問被抓了怎麼辦?他說再換件新的校服,再挑所新的學校。

是的,他和別人不一樣,每個環節都敢突破常規,找到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我們在面臨困境、各種問題的時候,不要去抱怨問題,埋怨社會,埋怨環境,而要想著去怎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路徑,甚至有時候要突破常規、打破規則。

蘭徹和他的朋友們想吃飯,但是身上沒有錢,他說:出去吃飯,不必帶錢,一身禮服就行了。他們穿了一身禮服,去了一個婚禮現場,吃了一頓豪華的宴會,還遇到了一個美麗的姑娘。這樣突破常規的做法在劇中比比皆是。

正如,360殺毒軟件的崛起,就是突破了常規。別人收費,他免費模式,從而擊敗其他所有對手。

眾多的程序員都在寫程序上認真工作的時候,一個叫彭小六的程序員利用業餘時間讀書、寫作、分享,反而讓自己迅速成名,獲得財務自由。這,就是突破常規。

請記住:所有偉大的崛起,所有偉大的發現,所有偉大的創造,都是突破常規的結果。

第四:自由思考。

病毒的學院,來了一個自由之鳥。

學生們都像機器人一樣,一味服從教授們的權威和設計,而他是唯一一個會自己思考的人。

在課上,一個教授讓學生給機械裝置下定義的時候,蘭徹說出了自己的思考,他用簡單的語言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但是遭到了教授的恥笑和譏諷。

教授告訴他:如果你想要及格的話,你最好寫教科書上的定義。蘭徹說還有別的書呢。教授最後運用自己可憐的權威,讓他滾出去,罵他蠢貨。而蘭徹運用自己的智慧,用那個教授的理論,狠狠的反擊了他。

這樣的自由思考無比珍貴。但是,確實很少有能夠發現、理解、包容蘭徹的老師,他總是被驅逐出去。

說實話,這也讓我反思,當今中國的學校教育也是如此,這正是現在課堂上的通病。老師們總是讓孩子們記住標準答案,但是,生活中的很多事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是需要我們自由思考、獨立判斷的。

老師們的所謂標準答案,所謂統一化,最終把孩子們的想象力、思考力、判斷力、創造力、自由發展的能力,完全限制住了,最後讓他們一個個都成了平庸的、乏味的人。我想,這也許就是中國教育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其實也是中國很少在自然科學方面有重大發現和創造的主要原因。

千萬不要像那個病毒院長一樣,把那個優秀學生喬伊的創造力、發明力,完全扼殺。甚至,剝奪了他的生命。

喬伊在死前,唱了一首歌,唱出了所有學生的心聲:

我的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

哪怕只是瞬間

讓我為自己而活

給我些陽光

給我些雨露

再給我個機會

我要再次成長

是的,這就是他對教育發出的吶喊,對老師發出的呼喚。其實,這也正是我們很多學生的心聲。他們多麼希望家長、老師,不要只是逼著自己提升分數,而讓自己全面發展;他們多麼期望老師、家長,能夠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給他陽光,給他雨露,給他成長,給他創造自我、發現自我、成長自我的機會。

所以,如果你是一名學生,請學會自由思考;如果你是一名老師,請千萬不要限制學生的自由思考。

第五:掌握原則。

原則是什麼?原則就是你的價值觀,你的信念,是你面對選擇時判斷的依據。

有了原則,你就有了主見、有了底氣、有了標準。

瑞達里奧,擁有自己的原則,他使橋水基金成為全世界最好的基金;喬布斯,有創造的原則,使他成為了蘋果教父。那些偉大的人、成功的人,都是擁有自己的原則、使命和價值觀的。

有了原則,你就不會懼怕外面的風風雨雨,而內心堅定;你就不會萎縮不前,猶豫不決,而會當機立斷。這就是原則的力量。

主人公蘭徹,他的原則是:All is well,可以翻譯成一切順利,或者一切安好,這是他的至理名言。他說:心很脆弱,你得學會哄她,不管碰到多大困難,告訴你的心,一切順利。

朋友質疑他,那能解決問題嗎?他說不能啊,但你得到了面對問題的勇氣。

的確,這個原則,在後面的好多情節中,都被他應用著,發揮了無比巨大的效用。

這個原則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本書的名字所蘊含的道理是一樣的,就是永遠以樂觀、積極、主動、正面的思維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不抱怨,不退縮,不畏懼。保護好自己的心,讓心,去做出最好的判斷。

蘭徹,有自己的原則,所以,他面臨任何困境的時候,都能夠坦然面對,一切安好。

但是,如果你沒有自己的原則,你就是一個風中蘆葦,會隨波逐流。就像喬伊一樣,他有追求、有夢想,但是在別人打擊自己的時候,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必須擁有自己的人生原則。

我們每個人,活在這個世上,都會面臨各種壓力,各種挫折磨難,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價值觀,就是原則,才會讓我們有勇氣、有信心的去面對一切。

那麼,你的人生原則是什麼?

當你面臨困境、面臨選擇的時候,你的選擇標準是什麼?

找到自己的人生原則吧,它將幫助你有勇氣、有信心、有底氣、有力量的去面對生活中所有的挫折和磨難,讓你笑傲紅塵,揮情天涯。

第六:愛上求知。

這是一個劇烈變化的時代,這個時代,你就必須學會學習,甚至終身學習。

但是我們絕大多數同學,大學畢業之後就不再讀書,不再學習。原因就是曾經的學習就是為了考試、競爭、找工作,這樣就迷失了學習的真正目的,學習的真正作用。

當蘭徹質疑院長教法的時候,被院長拎到了教室裡,給學生上課。蘭徹在黑板上寫了兩個詞,讓大家在30秒鐘之內,找到這兩個詞的解釋。最終大家都沒有找到。最後他告訴大家,這兩個詞其實不存在,而是由他兩個朋友的名字組成的。

他是想通過這件事,告訴教授和學生:教育,不是隻有一種方法的。教育,不是隻有競賽、競爭、考試。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學生愛上知識本身,愛上求知。

看看我們的學生,大學畢業之後,就再也不讀書了,痛恨書本,痛恨考試,甚至痛恨學習,這就是我們當代教育的悲劇。

因為,現在教育的體制,就是圍繞著考試、競爭、高考而存在,而不是真的為了,知識本身、求知本身、學習本身的樂趣。

這樣的體制,毀了多少孩子?毀了多少求知的靈魂?毀了多少本來可以成為天才、成為發明家、成為文學家、成為偉大創造者的人?

雖然,那短短的幾分鐘課,只是蘭徹的一次隨機應變,但是,卻讓我對教育產生了深深的思考。

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是讓學生學會求知、愛上學習,還是僅僅在逼著學生應付各種考試和競爭?我們把手段當成了目的,忘記了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培養一個熱愛求知、性格良好、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

正如,蘭徹在電影中所說:我們全心全意的去學習,但不只是為了成績;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

第七:跳出家庭。

的確,我們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我們的家庭出身。但是,又不完全由家庭出身決定。

蘭徹的兩個朋友,一個叫法汗,受制於自己的家庭環境,不能去追尋自己的愛好;另一個叫萊俱,受制於貧窮家庭的限制,無法脫身。

但是蘭徹完全跳出了家庭的限制。他只是一個普通園丁的兒子,從小沒有了父母,被別人收養,但是,他熱愛學習、不斷成長、不斷讀書,最終,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勇敢的蘭徹,能夠跳出家庭,擺脫家庭出身、環境的限制,勇於突破自己、發現自己、實現自我。

蘭徹代替別人上了四年大學,畢業之後,畢業證成了別人的,他沒有學位。但是,這又何妨?只要他有知識、有能力、有信念,這樣的人,怎麼會被家庭限制住?怎麼會被出身限制住?怎麼會被一張文憑限制住?他還可以在廣闊的世界裡翱翔,一樣可以做出偉大的成就。

當今這個時代,大多數人上學就是為了個文憑,沒有文憑就意味著沒有好工作,沒有漂亮的老婆,沒有信用卡,沒有社會地位。但是這些,對於一個超級個體的蘭徹,都不在乎。他上學,是因為學習的樂趣,他從來不在乎自己是第一,還是最後。

是的,出身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態度、我們的目標。大環境不可被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創造自我。當你能夠這樣去想,這樣去做,你也就不會受出身、環境、外界的限制了,這個世界,就屬於你了。

去折騰、去創造、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吧。

第八:告別虛榮。

有時候,我們會屈服於這個社會的標準,而去做一些,違揹我們本性的事情。

在學校裡刻苦學習,僅僅是為了將來能考個好大學,而不是因為學習知識本身;

我們大學報考的專業,僅僅是因為這個專業好找工作,而不是出自於我們的興趣;

我們尋找自己的配偶,很多時候會依附於他身上的財富、地位、收入、外貌等標籤,而不是發自於我們的真愛;

我們找工作,僅僅是因為這個工作,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很光鮮,而不管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興趣;

當我們有了孩子,會因為周圍的環境而讓孩子去報各種班,而不管孩子的童年快樂與否、健康與否。

是的,很多時候,我們的判斷標準、價值標準、選擇標準,是外界給我們的,而不是發自我們內心真正的判斷,我們丟失了自己。

但是,一個人,如果真正想要過的快樂、過得成功、過得幸福,他就必須追尋自己的本心,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和真愛,而不僅僅只是因為虛榮、因為環境,而扭曲自己。

就像在劇中,法汗為了父母的標準,而放棄了攝影;院長的女兒,為了父母的標準,而選擇了一個根本不愛她的人;萊俱,為了院長的標準,而和蘭徹決裂。

是的,一個人,做真實的自己,真的很難;一個人,要脫離大環境的判斷標準,真的很難;一個人,想真的告別虛榮,需要絕對的勇氣。

但是,這也正是,尋找自我,找到自我,創造自我,找到幸福的唯一道路。告別虛榮,追求真實的自我,而不要讓我們老去的時候,死去的時候,悔恨一生。

如果這一生,我們都是為別人而活,而不是為自己。這一生,我們過的都不是自己,我們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想毀了一生嗎?我們想在老去的時候,後悔嗎?

告別虛榮吧,去追尋真實的自我。

正如劇中的女主人公皮婭,把那個價值不菲的表送回到那個男人手中。告訴他:給這塊表找另外的手腕吧,蠢貨。

她找到了自我,告別了虛榮,勇敢做自己,走向新人生。

第九:找到真愛。

經常有人會問,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真愛?

我要告訴你,這個世界,真的有真愛。那麼你為何,找不到真愛呢?原因有兩個:

1、你配真愛嗎?你是一個值得愛的人嗎?想要找到真愛,你必須首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愛的人,值得擁有真愛的人;

2、你太心急了。你把荷爾蒙分泌當真愛了,你把他身上的標籤當真愛了,你把一時的感覺當真愛了。而這些,都不是真愛。直到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上當了,受騙了,還抱怨,其實是自己當時糊塗。

那麼,怎麼找到真愛呢?也是兩點:

1、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愛的人,讓自己變得優秀,變得卓越,值得愛;

2、不停的去尋找,不停的去追尋,直到找到為止。

其實,找真愛,就和找工作是一個道理,這兩條原則,用在找工作、如何開創你的事業上,也同樣實用。

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的時候,告訴我們:你這輩子一定要找到你的熱情之所在,找工作如此,找真愛亦如此,你要不停的找,等你找到,你就知道了。

是的,喬布斯找到了,他找到了真愛,也找到了為之奉獻一生的事業。

劇中的女主人公皮婭,勇敢的告別了那個不愛他、她也不愛的人,去尋找自己的真愛。

蘭徹說:找到真愛是這樣的,當你看到它時,你會感到風在低吟,你的絲巾翩翩飛揚,你的身後月如巨盤……

去追尋自己的真愛吧,無論是找到你的愛人,還是找到你的熱情、你的工作。

用心去找,等你找到,你就會明白:生活,多麼美好;世界,多麼奇妙。

第十:幫助別人。

蘭徹,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力?為什麼會讓他的朋友念念不忘,銘刻於心?

就是因為,他總是無私的去幫助別人。

他幫助喬伊,製作自己的發明;幫助萊俱的父親,脫離了生命危險;他幫助院長女兒,擺脫了不愛她的男友;他幫助法汗,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他幫助萊俱,勇敢做自己……

正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蘭徹實現了自我,體現了自己的價值。

當法汗和萊俱,在蘭徹面前脫下褲子,深深的彎下腰說:陛下,你真偉大,請接受這微薄的供奉吧。是的,蘭徹幫助了他兩個朋友,也更贏得了兩個朋友的信任和愛戴。

這就是,幫助別人的力量。

是的,你的價值就體現在你在多大程度上幫助了別人。如果你想成功,就看看,你到底幫助了多少人?

比爾蓋茨,幫助全世界的人在辦公桌上都有了一臺電腦,他成為了世界首富;

馬雲,幫助了全中國的人,實現了網購,他一度成為中國首富;

巴菲特,把他的錢,都捐給了蓋茨的基金,理由是,蓋茨基金的理念比我的好,因為他的理念是:我們不是在幫助別人,我們是在成就自己。

是的,請記住:幫助別人,就是成就自己。

十一:找到導師。

法汗和萊俱,是幸運的,因為他們幸運的擁有了一個導師。

蘭徹給他兩個朋友,無私的幫助和正確的指引,給他們最正確的原則,讓他們在面臨各種困難、各種選擇的時候,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蘭徹帶給他倆的,是無比珍貴、無比寶貴的財富。

這就是,導師的力量。

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要為自己找到一個導師,一個我們敬佩的人,然後跟著他學。也可以說,找到我們人生的標杆。我們要學習他的思想、他的方法、他的技能、他面對世界的態度和價值觀。

仔細想一想,你的人生導師是誰?你的標杆是誰?沒有的話,馬上為自己找一個導師或者標杆。

一定要找到你的導師,因為那句話說的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這個高人,就是你的導師,你的標杆,你的明燈。

十二:反求諸己。

當我們生活出現困難、出現挑戰的時候,很多人都是從外在去找答案,去求神拜佛、去抱怨環境、去埋怨別人。孰不知,自己,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自己,才是答案本身。

如果我們還去外界尋找答案,那麼我們的方向就錯了。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反求諸己,內聖外王。

弗蘭克爾在納粹集中營的一個夜晚,終於悟道了:心靈的力量,才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自己永遠有選擇的權利。

王陽明,在龍場的一個夜晚悟道了:心即是理,心外無物。自己的內心中,有所有問題的答案。所以,他在臨死前說:我心光明,夫復何求。他已經擁有了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內在的心靈力量,就不會到別的地方去求了。

所以,當我們遇到困難,遇到挫折,遇到困境,首先要問問自己,是不是我做錯了?還是我想錯了。

記住:自己,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自己,就是答案。

在劇中,萊俱為了考試成績,不斷的拜神求佛;查圖爾為了考試成績,不斷的去誘惑別人;院長為了自己的虛榮,逼迫自己的學生和兒子……他們完全都走錯了,完全找錯了方向。

蘭徹告訴我們:一切安好,一切順利,去改變自己,去追尋自己的夢想,才是人生真諦。

所以,當我們面臨生活中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怎麼做:

當孩子不聽話,我們是去責備批評他,還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和愛人產生矛盾發生爭執時,我們是和他幹到底,還是反思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方式方法;

我們在工作中遇到困境,遭到批評,我們是據理力爭,還是反思自身真的需要改進;

當我們人生不得志,過著庸碌的生活,我們是去抱怨環境、抱怨時代,還是從自己身上尋找答案,奮起直追。

一切,都取決於你自己。

問自己,我的方向是哪裡?是去外面尋找,還是回到自己的內心,找到自我,拯救自我。

記住:反求諸己,內聖外王。

十三:馬上行動。

也許,這部電影,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一個人,一定要追尋自我,找到自己的夢想,找到自己熱情之所在,然後,立刻行動,去實現它。

蘭徹告訴自己的好朋友,一定要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他說:如果邁克爾傑克遜,被他的父親逼著當拳擊手,會怎麼樣?穆罕默德阿里,被他的父親逼著去唱歌,會是什麼災難?

他說,法汗傻瓜一個,深愛著攝影,卻要娶機器。

而萊俱呢,蘭徹認為他太懦弱,害怕將來。這麼怕明天,今天怎麼活?

是的,我們好多人的生活,何嘗不是如此。因為恐懼,我們不敢去追逐自己的夢想;因為懦弱,我們不敢向心愛的女孩表白;因為害怕,我們不敢在領導面前表達自己的觀點。

因為恐懼,因為懦弱,讓我們失去了太多東西。

一位哲人說過:懦弱要比莽撞壞一千倍。莽撞,只會讓你後悔一陣子,但是懦弱,卻會讓你後悔一輩子。

克服恐懼的最好方式,就是去面對,就是去行動,就是去追求,就是去創造。

勇敢做自己,不會再恐懼。追逐夢想,馬上行動。

蘭徹在愛情面前,也有些退縮,但是,在兩個好友的激勵之下,勇敢去表白,而且是馬上行動,立刻出發。

這樣的人,怎會不成功。

十四:永不放棄

當萊俱因為院長的恐嚇,而從樓上跳下摔成重傷的時候,蘭徹永不放棄,一直在努力地想著各種方法,去拯救自己的朋友;

當蘭徹大學畢業,沒有文憑,但他依然追尋著自己的夢想,永不放棄;

當皮婭就要和別人結婚的時候,法汗和萊俱沒有放棄,在婚禮上,把皮婭搶走了;

在皮婭的姐姐難產的時候,蘭徹沒有放棄,勇敢的想出了絕佳辦法,挽救了一個生命。

是的,他們都可以為朋友做任何事,不論面對何種環境,都會永不放棄。

通過蘭徹和大家的努力,他們共同挽救了萊俱的生命,當萊俱醒來那一刻,劇中人無比興奮,而我的眼睛也溼潤了。

是的,永不放棄的力量,無比巨大。

是的,如果我們在人生之路上,不管面對何等的艱難、何等的困境,都能夠永不放棄,那麼,我們還有什麼做不成,我們還會怕什麼。

我們相信,內心強大的力量,可以讓我們無堅不摧,可以讓我們去實現任何我們想要實現的夢想。

追逐夢想,永不放棄。

十五:永遠樂觀

在劇中,我們看到蘭徹,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任何時候,都真誠坦蕩,勇敢面對一切,用他的熱情、樂觀、積極、正能量,去影響著別人,改變了別人。

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一個無比自信的人。

是的,在生活中,如果我們也能這樣,積極主動,樂觀熱情,那麼,我們不但能夠改變自己,還能影響別人。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裡,第一個習慣,就是積極主動,永遠樂觀。

當面對高年級同學羞辱的時候,蘭徹沒有放棄,樂觀面對;

當受到教授挑戰的時候,他沉著應對,樂觀面對;

當朋友父親有生命危險的時候,他多方努力,樂觀面對;

當教授女兒面臨難產的時候,他尋找方法,樂觀面對。

是的,他就是這樣,永遠相信,一切安好;永遠相信,只要認真去找辦法,就一定會解決所有問題。

他從不抱怨,從未恐懼,他總是積極主動,樂觀面對。

如果我們能夠具備這樣的品質,我們還會怕什麼,還有什麼我們搞定不了的,還有什麼我們戰勝不了的。

積極主動,永遠樂觀,你就會成為人生的主人,生命的強者。

十六:勇敢做自己。

在這樣的時代,各種壓力,各種現實,各種環境,會讓我們做出種種的妥協,讓我們鬱鬱寡歡不得志,

喬伊,不敢面對自己,不敢勇敢真誠的做自己,選擇了自殺;

院長的兒子,迫於壓力,不能夠做自己,選擇了自殺;

萊俱,不敢面對朋友和自己,選擇了跳樓……

但是在劇中,蘭徹用他的行動,告訴我們,只有勇敢做自己,追逐自己的夢想,才能夠找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實現真正的成功。

法汗在蘭徹的激勵下,勇敢的跟父親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去追求自己的人生;

萊俱在面試的時候,頂住壓力,真誠坦蕩,勇敢做自己,他不但贏得了那個機會,還贏得了尊重。

那一刻,我不能自己。真的,有多少次,我反反覆覆看這個畫面,那個情景。每一次都讓我熱淚盈眶,心潮澎湃。也更加堅定了我,在任何誘惑、任何選擇面前,都能堅守自己,勇敢做自己。

我相信,這部電影,也給做父母的一個警醒:不要按著自己的意願,讓孩子去學這個報那個。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找工作、找真愛、找人生。一定要支持自己的孩子,勇敢做自己,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去實現自己的人生。

我相信,即使他可能賺的錢少,可能沒有什麼大的成就,但他一定會過的很快樂、很幸福。

更加可能的是,他因為勇敢做自己,追尋自己的夢想,而最終,取得更大的成就。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反而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否則,正如劇中皮婭對他父親說:弟弟的死,不是自殺,是謀殺,兇手,正是你。

如果我們做父母的也這樣做,當我們的孩子不快樂、不幸福、不成功的時候,就會抱怨我們,是你導致他這樣的,我恨你。

我們到底要做一個什麼樣的父母呢?自己選吧。

最終,當院長抱著他外孫的時候,院長說:踢得好,想當足球運動員嗎?做你想做的吧。

十七:真誠坦蕩。

我相信,世間諸多的矛盾,都是因為,我們不真誠、不坦蕩導致的,很多矛盾,很多糾紛,很多誤解,都是這樣產生的。

所以,瑞達里奧在他的《原則》一書中告訴我們:生活和工作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永遠真誠,永遠坦蕩,絕對真誠,絕對坦蕩。這是工作和生活永遠不變的法則。

當法汗拋棄恐懼,真誠的對他父親說:我要把我的熱情所在作為我的職業。那時,工作就會變成娛樂。雖然現在的工作,一點點報酬,但我可以學到很多。做個工程師就會給我帶來絕望,那時我會恨你的。做攝影師又能怎麼樣?房子小點兒,車小點,可是我很快樂,非常非常的快樂。以前我什麼都聽你的,就這一次,就讓我聽著我的心吧。

他的父親最終同意並支持他的決定。他的真誠坦蕩贏得了理解和信任。

當萊俱面試的時候,他真誠坦蕩的告訴了面試官所有的真相,甚至包括他跳樓自殺、糟糕的成績、內心的恐懼、無知的乞討等。

他說:今天我可沒有祈求神,給我這份工作,只是感謝他給我這樣的人生。如果被拒絕了,我也不後悔。我這一生,仍會去做些有價值的事。

面試官認為他太直爽了,但是如果萊俱保證能控制並改變這種態度,他們可以考慮他。

但是,精彩的來了。萊俱說:斷了兩條腿,才讓我真正站起來。好不容易,獲得了這種態度,我不會改變的。你們留著這份工作吧,而我,保留我的態度。對不起,恕我冒犯。然後轉身走了。

下面輪到面試官震驚了,結果面試官說:做了25年面試,我面試了無數應聘者,為了得到工作,每個人都變成了應聲蟲,你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孩子。我們來談談薪水好嗎?

那一刻,萊俱激動的流下淚來;那一刻,我的淚也抑制不住的流下來了。

這是一種什麼力量?這就是真誠坦蕩,是勇敢做自己,是直麵人生。

萊俱贏得了面試,更贏得了尊重,也贏得我感動的、興奮的、美好的淚水。

朋友,請記住:永遠相信真誠的力量。

在劇中,蘭徹為了讓兩個夥伴過關,去把試卷偷了來。但是,萊俱說:奇怪的朋友,先是教你要正直,然後給你一條可恥的路。我不做。我過了,也肯定是我自己努力的結果。要是沒有過,那也沒什麼。

是的,他終於找到了自我,他勇敢做自己,真誠坦蕩的面對自己的人生。

那一刻,他變得無比強大。從此,他變得無比強大。

十八:追求卓越。

這部電影,讓我感動的場景,實在太多。讓我不斷深思、給我啟發的地方太多。

但是,這樣幾個場景,卻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那個雨夜,蘭徹揹著行囊,因為被開除離開這個學校的時候,院長追上他,對他說:我的主任對我說,如果你碰上一個傑出的學生,就把這支筆送給他。院長把那支筆,別在了蘭徹的身上。之後,蘭徹獲得了最佳畢業生,成為了學校最優秀、最出色的學生。

他實現了自己人生的逆襲。

影片的結尾:三個失散多年的好友,終於緊緊的擁抱在一起,他們找到了愛人,找到了好友,生活多美好。朋友和愛人也才知道,他就是那個著名科學家旺度,有400多項發明,既是著名科學家也教孩子的那個旺度。

他實現了自己個人的崛起。

最終,他不是那個富家子弟蘭徹,而是那個,憑藉自己的力量,實現人生逆襲、個人崛起的著名科學家旺度。

最終,連那個虛榮的、驕傲的查圖爾,也在蘭徹的面前,脫下了褲子,拜倒在了他的面前。

請記住,影片結尾最後的那句話吧——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出其不意找上門。

一部電影,居然讓我看了一天,從上午九點一直看到下午3點,寫了1萬多字還停不下來。

以上,都是我的個人感想。

但是,真的,這部電影,給了我的勇氣,給了我力量,給了我信心。讓我直面現實,樂觀面對,堅持原則,追求卓越,勇敢做自己,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希望,你也能夠從這部電影中汲取力量,讓我們一起,去改變自己的人生,去追逐自己的夢想。追求卓越,實現夢想。

當然,歡迎能夠獨立思考、挑戰權威的你,對我提出質疑,本篇所寫都是我的個人之言,未必正確,請批判的、理性的、辯證的去讀,歡迎吐槽、質疑、討論,這也正是我寫作此文的目的。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幫助到了你,請打賞。你的支持和讚賞,是對我最大的激勵。我會更加努力,去開創更美好的人生,謝謝。

看《三個傻瓜》,領悟普通人快速崛起成為超級個體的秘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