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敦刻爾克》 優秀的戰爭片 應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可貴

《敦刻尔克》:敦刻尔克》 优秀的战争片 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優秀的戰爭片從來不以燃取勝,而應該讓觀眾感受到生命與和平的可貴。”

電影聚焦二戰時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事件——1940年5月,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強攻下,一路被逼到小城敦刻爾克的港口邊。在這個退無可退的地方,英軍憑藉海陸空多方力量,成功撤退了約33萬人,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戰爭的殘酷超乎想象

較去年《血戰鋼鋸嶺》史無前例地還原戰場的血腥可怖,《敦刻爾克》顯得收斂太多——幾乎沒有血腥暴力場面,甚至敵方德軍沒有露過一個鏡頭,但恰恰是這種躲在暗處的威脅,反而讓絕望感加倍強烈。

突如其來的空襲,一聲爆炸就讓海灘上密集的人群倒下去一片;救援的船隻離岸沒多遠,或被魚雷擊沉,或被轟炸機炸燬;上一秒士兵還在慶幸躲過一劫,下一秒就在慘叫聲中葬身火海。倏忽而至的險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無常,讓人始終置身於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全片臺詞甚少,背景音樂裡懷錶的滴答聲、引擎的轟鳴、心跳的怦怦聲所促成的緊張感,大概是海灘上等待撤退的40萬士兵真實心理寫照。無盡的等待,反覆的希望與失望,最恐怖的是對未來的無知。

這就是真實的戰爭。接受媒體採訪時,諾蘭頻頻提起自己同一位親歷敦刻爾克撤退的老兵的談話。

老兵表示,真實的戰況就是混亂無序,大部分時候的心理是恐懼,“你沒有支援,也不知道指揮在哪兒,怎麼才能找到一點兒吃的。你只是盡全力殺敵,到最後甚至連誰輸誰贏都搞不清,還得靠指揮官或廣播來告訴你。”

《敦刻爾克》就是一個十足的地獄,人人都只想逃離,卻不是人人都能活下來。

生存與公平無關

還有什麼比地獄更可怕?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

電影中有一段情節,講述在海灘上,為了能夠讓擱淺的船浮起來,一群英國士兵準備把一個法國人扔出船艙,然後再把維護法國人的另一位英國士兵也扔出去。

他們扔法國人的理由是:他不是我們英國人;扔英國士兵的理由是:他不是我們這一個團的英國士兵,“生存與公平無關。”

諾蘭說,電影講的是“生存”。人性的善惡在“生存與正義”之戰中不斷碰撞

——

為了生存,法國士兵取下了英國士兵屍首上的銘牌。出於正義,法國士兵將英國士兵的屍首埋葬了;

為了生存,英國軍方不讓一位友軍——法國士兵上船。出於正義,英國指揮官放棄回國,與法國士兵共進退;

為了生存,年輕的船長之子害怕地把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飛行員鎖起來。出於正義,這個年輕人向飛行員撒謊,不讓他再多揹負一條命債;

為了生存,一位士兵上船後不去船艙補充能量,而是呆在甲板上隨時準備逃命。出於正義,他在大船將沉時,拼盡全力打開船艙門解救被困士兵……

讓英雄迴歸現實

英雄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影片中,以老船長為代表的英國老百姓從對岸的祖國駛來,船頭懸掛著英國國旗。指揮官從望遠鏡裡看到海面上密密麻麻的救援船時激動得不能自已。下屬問他看到了什麼,他說“Home(官方翻譯:祖國)”。

《敦刻爾克》的主旋律奏響了,又響得獨闢蹊徑。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遍地開花,諾蘭將英雄稱號給了老百姓。

歷史上,海軍中將拉姆齊呼籲平民提供船隻救援,無數業餘水手、私人船主參加了行動。他們駕著駁船、貨輪、汽艇、漁船,甚至遊艇,冒著德國飛機、潛艇、大炮的威脅,將一批批官兵送到公海上的大型艦船上。據不完全統計,超過850艘船隻參與了救援。

如今,當我們作為局外人,看著人類歷史上這一重大時刻,才發現創造了歷史的,就是這群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

據東方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