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相城探解蘇州宜居模式千年傳承的密碼

从相城探解苏州宜居模式千年传承的密码

□居易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今年8月18日發佈全球最宜居城市排行榜,公佈了最新一期全球140個城市宜居度排名,中國內地共有8個城市入圍,蘇州位居72位,成為中國內地最宜居城市。

相城,就是蘇州諸多城市板塊宜居特質的縮影,是蘇州宜居模式千年傳承的經典。

相城是中國最早的城。“相城”之名,源自於伍子胥的“相土嘗水,象天法地”,2500多年前的城市雛形,2500多年後的同名城區,區位未變,名稱未改,最早的城,當之無愧。

相城是魚米之鄉最正宗的源,相城是蘇州最雋永的鄉愁。所以,探討城市新家園建設如何在原有基礎上的提升,對相城而言,不但使命所在,也是恰逢其時。特別是在以下幾個方面的重點關注,將為這種提升賦予特定的時代特徵和標杆示範意義。

生態修復的原真性。歷史上的相城,千百年來曾經一直是江南魚米之鄉的經典寫照。稻作文化的時令性和山溫水軟的區域物候,決定了傳統相城在自然生態環境方面真正意義上的天時地利人和。即使用現今最具國際規範的標準來衡量,傳統相城的生態體系、空氣質量等一系列現狀和數據,相信都有著最好的評價和水準。所以今天相城生態修復的主導理念和運作方法,就是應儘可能的保護原生態,堅持生態修復的原真性。原來的,就是最好的,沒有之一。

城市規劃的經典性。相城原屬吳縣管轄的農村區域,傳統鄉鎮佈局為主體。撤縣設區之後,相城不但面臨著全新的現代城市規劃的迫切需求,同時也承擔著如何保護和再現蘇州傳統城市特色和經典的歷史職責。蘇州古城範圍傳統佈局中自然形成的“城中田”“城中村”如今已看不見,但它可以在相城重現,併成為經典的保留。所以相城的城市規劃,不但要特別注重對原有鄉鎮和自然村落的佈局和形成機理予以保護和修復,還可以因地制宜地規劃一批村落型小區、水鄉型集市,使傳統蘇州的“小橋流水、粉牆黛瓦”與當代相城的魚米之鄉古韻今風,交相輝映。

植物作物的本土性。相城“魚米之鄉”的形成和美譽,離不開稻作文化的基因和弘揚,也就是離不開稻作系列的植物和作物的耕種和栽培。在當今土地集約和綠色GDP的雙重規範和標準下,相城既要保存乃至強化“魚米之鄉”的區域特色,又要全面開展城市新家園建設,一個不可替代的重要捷徑就是務必堅守植物作物的本土性,創建不同形式、不同規模的水稻、小麥、棉花、油菜、水生植物、瓜果、魚腥蝦蟹以及相關聯的各種本土經濟作物的種植養殖示範區,形成社會經濟文化和旅遊觀光休閒的多重價值的並舉。

市民生活的休閒性。人居環境的提升和宜居生活的創建,當下有許許多多的概念和標準。相城的城市新家園建設,當然也離不開這些方面的要求。但如果要全部按照當下最前衛、最發達的標準去實施,以相城目前的基礎和經濟實力,不但很難達標,更談不上超越。因此,最現實的理念和方法就是因地制宜,創建特色。其中,營造市民生活的休閒性,就完全可以作為相城區開展城市新家園建設的主導方向。相城休閒宜居特色的形成之際,就是相城區城市新家園建設脫穎而出之時,相城也就可以名副其實地成為蘇州宜居模式千年傳承的經典和示範。(作者系蘇州科技大學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