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一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句出自《金剛經》語,此經也是禪宗頓教的佛經之一,分為三十二品,由鳩摩羅什第一次翻譯,屬於《大般若經》的第九會,是宣說般若空義的代表作之一,裡面很多都是須菩提(佛陀十弟子之一,被譽為“解空第一”)給眾善男、善女講解佛經空性的,之前也說過,六祖以前,禪宗以《楞伽經》印心,此後《金剛經》即代替了楞伽。宋代出家人的考試,設有《金剛經》一科,可見其弘通之盛。

《金剛經》第一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第一品法會因由分:主要講的是佛陀在何地講述佛法,記述一下因由;

第二品善現啟請分:須菩提對佛祖說,眾弟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覺悟",此處是說眾弟子想得識佛法),想知道其心何所住?其心如何被降服,望菩薩開示;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好吧,我告訴大家諸菩薩是如何降服其心的,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原文)假如菩薩佛法讓世間的人都涅槃了,那世間還有我相、眾生相嗎?大家都是菩薩了,如果有哪一個菩薩告訴你還分“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這裡是區別對待法,我是佛,眾生或許是或許不是),這不是菩薩心,也不是菩薩。(菩薩是渡人的,還把世間分各種相加以區別,那他不是菩薩,這句話就是如果得道的人有菩薩心,對於他而言任何一個人都是菩薩,眾生皆是佛,看完我前文的小乘大家應該清楚)

第四品妙行無住分:須菩提,還有你剛才不是說怎麼降服其心嗎?我給你解釋下: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實在說的太好,翻譯不出這個味道)。為什麼這麼說呢?菩薩度化四方是福德無量啊!心理根本就沒有“相”一說(承接第三品),菩薩就是這樣教導大眾的(心無所住)

《金剛經》第一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第五品如理實見分:須菩提問佛祖(釋迦摩尼佛),我們可以見到佛嗎?(原文“身相見佛”),釋迦摩尼說;不行,如來說的身相不是你們說的身相,它是虛妄的,如果你們能意識到這裡就是“見佛”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須菩提提問:師尊,聽你說這些,以後會有人我們說的嗎(佛在還是不在,你說佛都不能見到),釋迦摩尼佛說:不要這麼講,以後有人按照我說的持戒修福,必定會聽信,能增加自己信心,後世必定會種得善根,那不是一兩個佛,而是千千萬萬的佛啊,到時候誰還有我相(釋迦摩尼佛是佛,是因為我們從相認為他是佛,假如大家都是佛了,哪裡還有我釋迦摩尼佛這個佛相呢),相是因為法定義的,無相即無法,為何?如果你按照佛法取相,那麼你從心依法取相還是得不到法相(法相是空,你用心、法兩層最後的得到的還是無法相),更不要取非法,所以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七品無得無說分:須菩提,我解釋給你聽,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覺),我剛才有告訴你佛法嗎?須菩提疑問道:按照你剛才所說,沒有什麼具體的定法,只是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不應該取這麼個叫法啊,請師尊開示。我剛才告訴你的法都不可取,也不能表示出來,不是法但也是法。為何這麼說?一切聖賢,都是證得無法但是殊途同歸。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須菩提,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呢,假如有一個人有無窮盡的地方,裡面都是珠寶,把這些金銀財寶佈施給他人。是不是積滿了福德?須菩提說:是啊,為何這樣呢?這裡說的佛德不是指佛德性,佛祖解釋福德是這麼說。假如有人,根據佛經受持,給他人講解佛法,那麼他的福德是比被佈施的人多的。為何這樣呢?須菩提我在告訴你。因為所有的佛具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是根據這個佛經出來的,所以啊,佛法也是不是佛法(根據佛法識得佛法非佛法,是根據佛法而來,最後發現非佛法,也叫非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須菩提,我再解釋給你聽, 須陀洹我們可以說出來,但是我入了須陀洹嗎(佛教第一果,叫入流,簡單來說就是混進了佛家圈子,不入三惡道:餓鬼道、地獄道、畜生道,只會在三善道:天道、阿修羅到和人道之間輪迴)?須菩提說:沒有,為何?我們(釋迦摩尼)說須陀洹只是名字叫入流,這個入是指不受色聲香味觸法的牽絆叫須陀洹;斯陀含(佛家第二果)我們也可以說出來,那我說我得斯陀含果嗎?須菩提說不行,為何?斯陀含叫一往來,就是沒有斷除來往,還要遊走一遍人間(欲界思惑分為九品,前六品在須陀洹,後三品在斯陀含),同樣的,還有阿那含(佛家第三果)是徹底擺脫斯陀含的三品,不來欲界來,所以叫不來;最後一果是阿羅漢果(第四果)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和思惑,究竟無餘,得不生之聖果,受人天供養。須菩提還是不懂,如果阿羅漢果能說出來,說我得到了阿羅漢果,那我還是入了我相、眾相的區別相,如若我有‘我得阿羅漢道’的念頭,尊師則不會說須菩提是樂於‘無諍’的修行者”,那麼須菩提的修行在本質上並不是修行,而這個被稱為須菩提的人是樂阿蘭那修行者

第十品:莊嚴淨土分,釋迦摩尼問;當初如來前世在燃燈佛時期(如來是現在的佛,燃燈佛是指釋迦摩尼以前的佛),他得到了佛法嗎?沒有,師傅,為何這樣呢?那我問你,菩薩莊嚴不?不莊嚴,為何啊?(徒弟有疑問請師傅解答,又不敢亂說),莊嚴只是一個名詞,叫它莊嚴,大家要是生了清淨心,心理沒有色,內心自然也就不會有聲香味觸法,也就是心理什麼都沒有。有的人比喻身體像須彌山王,他身體大嗎?師傅這個說法就很大啊,錯了!這個大隻是名字大。(如來是現在的佛,如果前世成為了燃燈佛,佛家講輪迴,前世如果成了佛,就不會有今生還要求得如來佛了,況且如來和燃燈佛都只是一個名字而已,得到佛法和沒得到佛法也只是一個虛名)

《金剛經》第一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餘下的講解我會在後面給大家,只有關注訂閱後才會推送,對周易和佛教有不同看法的可以在下方留言,希望對廣大頭條好友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