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三刻”是現在的什麼時間段呢?

在舊小說和一些古代電視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在處決犯人時,朝廷的那些命官們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推出去斬了”!尤其是犯人被押送在法場,如果時辰不到“午時三刻”,還得等,等時辰一到,才開刀問斬。那麼這個“午時三刻”到底是什麼時間段呢?為什麼要等到這個時刻才會處決犯人呢?

“午時三刻”是現在的什麼時間段呢?

午時指從現在時的11點到13點。一個時辰分作八刻,從11點起計,每15分鐘為一刻,11點正為午起,11點15分為午時一刻,45分為午時三刻,12點整為正午(午時四刻一般不這樣說)。

古代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可做。

“午時三刻”是現在的什麼時間段呢?

午時三刻,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國古代人們迷信的看法,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現。這應該是古人習慣在“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午時三刻”是現在的什麼時間段呢?

我們習慣稱15分鐘為一刻,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古時候,人們用漏壺計時,即在漏水壺內豎一標杆,標杆上刻有等距離的刻度,壺內因漏漸減,杆上的刻度也依次顯露。從而知道時間,其單位自然就是“刻”了。明清有了鐘錶,24小時等於100刻,一刻即14.4分鐘,於是就直接取15分鐘為一刻,相當於1/4小時。

“午時三刻”是現在的什麼時間段呢?

千章銅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