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青花瓷

雖在唐代及宋代也均有青花出土,但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據史料來看,元青花起源跟伊斯蘭民族離不開關係,藍白色是穆斯林喜歡的顏色,代表神聖與純潔。我們看到很多清真寺都以藍白色調為主。14世紀泉州穆斯林海商盛行,他們從波斯引入了鈷料(也就是目前說的蘇麻離青)。當時波斯陶匠也在錫釉陶上嘗試繪製鈷藍圖案,但沒有成功。泉州的穆斯林海商家中都擺放有西南亞的金屬器以及地毯等,當年泉州商人應該以這些為藍本讓景德鎮陶匠參考製作,景德鎮陶匠結合磁州窯吉州窯等裝飾特徵把伊斯蘭風格圖案融入到青花瓷之中,所以目前存世在土耳其和伊朗等國博物館的元青花瓷器基本上都是這類型風格。

淺說青花瓷

元青花鼎盛期不足30年,從無到有到巔峰,跟元帝國強力認可商人是分不開的,元帝國稅制的設計,就是要從鹽、茶、瓷和金屬的生產銷售兩端抽取最大收益。出於財政與商業動機,元政府也全力推動增產。因此他們鼓勵景德鎮瓷器出口,同時也支持青花瓷生產。1352年因起義軍攻入景德鎮,戰亂原因導致景德鎮陶工四散,生產停滯。

淺說青花瓷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₂O₃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豔,有鐵鏽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蕩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淺說青花瓷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號”,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時一度中興,但終是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