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有個“大學生車間”

方良龍 何勝 林曉芸

現在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大學畢業生多並不稀奇,但在生產一線就不多見了。而天工國際合資二廠1300噸精鍛車間現有員工34名,除了少數後勤人員,大學畢業生佔了八成,成為難得一見的“大學生車間”。

天工有個“大學生車間”

圖片來自網絡 圖文無關

1300噸精鍛車間於2010年投產,主要生產圓鋼等產品。“當時使用的是純進口設備,技術要求含量高:操作系統全部是英文,需要有一定英文水平;自動化程度比較高,因此,公司抽調了一批自動化等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員工到車間。”合資二廠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大學生員工分別來自南師大、徐師大、江大等10多所高校,都是理工男,平均年齡二十七八歲,很多人未婚。

今年32歲的朱斌,從徐州師範大學資源環境和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畢業,現為天工最年輕的車間主任之一。2010年被委派到車間時,由於口語比較好,朱斌負責為外籍專家翻譯,進行技術交接。2017年客戶提出加工方坯的要求,訂單落實到1300噸精鍛車間。朱斌嚴格按照技術要求,選擇相應的錘頭、加熱工具和鍛打方式。“這是我們第一次接到這樣的訂單,心裡沒有底。”朱斌回憶說,好在經過不懈努力,產品一次性符合要求,確保瞭如期發貨,此舉也拓展了車間產品的加工領域。因為表現較突出,朱斌先後獲得天工勞模、科技進步三等獎等榮譽,並於2014年走上車間主任崗位。

畢業於江陰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控制技術專業的孫欣,同為2010年進入車間的“老兵”。當時外籍專家現場指導,他虛心學習請教;老外回國後,通過遠程控制給出相應故障的診斷,孫欣現場查找發生故障的具體部位。他並非英文專業,遇到不懂的技術術語,就到書店買書,上網查資料。如今,孫欣成為模具鋼工作部電工班組負責人,多次圓滿完成變頻器損壞等較大故障應急搶修任務,節省了時間,保障了生產,前不久該班組獲得2017年度天工特別獎項——“優秀班組”殊榮。

在一般人的眼中,大學生拈輕怕重,動手能力差。但1300噸精鍛車間的大學畢業生普遍接地氣,能文能武。他們自己動手清理氧化皮、砂輪灰、油泥等,重活累活髒活一樣幹。去年六七月份開始,車間將冷鋼退火改為“紅鋼保溫緩冷免退火”,現場溫度非常高,他們揮汗如雨,幹勁十足,最終將噸鋼費用從145元降到115元,全年為公司節省費用近40萬元。今年2月11日公司放春節假,他們一直忙到臘月二十九,而正月初三便有人到車間檢修設備,為開年復工做準備。

天工也出臺多項舉措給予大學生員工關懷。出臺大中專生學歷補貼政策,碩士研究生補貼高達5000元/月;新建大學生公寓樓,先後投資近2億元興建2個小區近600套住房,讓大學生員工實現了安居樂業;出臺人才培養計劃,為表現突出者提供晉升通道,一批佼佼者進入公司管理層。從今年1月1日起,對公司35歲(含35歲)以下,在職工齡滿一年的全體大中專生實施住房公積金政策。為方便大學生員工早日找到另一半,天工國際總經理吳鎖軍幽默地表示:“只要他們請假相親談戀愛,假條我隨到隨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