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時,慈禧為什麼想遷都洛陽?

手機用戶82134196613

眾所周知,洛陽是十三朝古都。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王朝擬建都於洛陽,比如西漢、北宋等,不少對這些歷史也許並不陌生。然而,如果說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也曾打算遷都洛陽,你會不會覺得很吃驚呢?


話說這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其來龍去脈,被記錄在當時河南知府文悌的一卷文書中……

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河南府治所在洛陽,知府是文悌。慈禧通過河南省長官給文悌下命令,讓他在洛陽勘察地形,修建行宮,以備臨幸。《擬建都洛陽知府文悌查勘經過覆稟》,就是文悌實地考察後寫給省裡的稟文。

在稟文的開始,文悌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在省城,憲臺(地方官吏對知府以上長官的尊稱)當面給了他指示,並交給他一封密函,讓他“謹讀誦知”。

這名憲臺在京城時,曾受到朝廷五次召見,離開京城時又當面接了懿旨:“近時各國連衡謀我中國,終有難於忍讓之時,京師密邇海口,諸軍不敢輕言開戰,彼得乘勢要挾,諸多牽制礙手,近有人奏,洛陽形勢完固,欲令爾等借修萬壽宮為名,踏看地基,修建行宮一所,預備臨幸等因當由。”

說白了,慈禧之所以想遷都,是迫於當時的形勢。為了不走漏風聲,她提出“借修萬壽宮為名”在洛陽悄悄修建行宮,可見已經過深思熟慮。

對慈禧的想法,其實這名憲臺並不支持。他說:“河南七省通衢四戰之地,若遷都於彼,恐非久安萬全。”言下之意,就是真要打起仗來,洛陽也不安全,還是別往那裡遷都了。

聽了這話,慈禧很不高興,耐著性子解釋:“非欲遷都於洛陽,不過為暫時之計,使前敵能戰可和,免為京師牽制。”嗯,朝廷沒有想遷都洛陽,這只是權宜之計。你作為臣子,別說那麼多話,趕緊把行宮建好就行了。

這一次,憲臺明白慈禧心意已決,只好遵命。他把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了河南知府文悌。

文悌心裡也明白,自己遇到了麻煩事兒。

文悌何許人也?簡單地說吧,因為質疑康有為的變法主張,文悌被貼上了“保守派”的標籤,並被視為慈禧的心腹。

根據《擬建都洛陽知府文悌查勘經過覆稟》中的記載,憲臺讓文悌悉心勘察,弄清六大問題:何處地基可建行宮?四境之外有何險要之地可以據守?本地儲蓄若干?何路可通餉運?修工木石材料由何方取用?如何籌款修建?等這些問題都議妥了,再向朝廷奏明。

文悌知道這活兒不好乾,也不想擔責,就提出讓朝廷“派督工大員來豫興修”。結果朝廷諭旨“興此大工,若一播揚,恐敵人先我而至,必須慎之又慎,密之又密”。意思是此事不宜張揚,免得敵人知道,你也別往外推了,趕緊好好幹吧。

“文悌推辭不掉,只得選派人員,按要求開展勘察工作。這些人員包括嵩縣知縣郭建皋、洛陽舉人張青蓮、汜水縣貢生牛春齡,還有河南營恭將黃正臣、河南府幕友分省候補知縣徐炳麟、監生何墉基等。”呂土旺說,與此同時,文悌還打著續修《河南府志》的旗號,讓各縣學教官選拔熟悉當地情況的生童(指生員和童生),交給他們具體的踏勘項目,讓他們收集相關材料。

文悌是個聰明人,其間有人問他,朝廷是不是有遷都之意,他都瞞了過去。

眾人報上來的材料,文悌會一一過目,親自審核。他還派人到周家口、正陽關、淅川丹江、茅津渡、沁河等地勘察水路情況,這樣經過數月,終於完成任務。

最後,文悌將勘察的“府境形勢險要大略,繪畫成圖六幅,另繕寫圖說一扣”呈報上去,在稟文最後所附的《河南府屬輿地全圖說》中,文悌簡要介紹了河南府及其所屬洛陽、偃師、孟津、鞏縣、新安、澠池、永寧、宜陽、登封、嵩縣十縣的情況,簽署日期為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這麼說吧,可以把這看成一份遷都洛陽的“可行性報告”。這份報告中,文悌從建材、錢、糧、工匠、地理位置、工期、物資轉運等方面一一闡明瞭自己的觀點。

總體來看,文悌是不贊成遷都的。這不僅因為修建行宮難度太大,更因為“我能往寇亦能往”,為避亂而遷都解決不了問題,還會產生極大危害。

比如,文悌就算過這樣一筆賬:如果朝廷讓河南省籌款修建,文悌根據當年乾隆重修中嶽廟的花費,算出需要白銀120萬兩。只有將本省每年上解戶部的“漕折、漕項、京餉”等截留三年,將每年解往山東的“船料銀”、解往山西潼關的“倉銀”截留十年,才能籌得這筆款項。

(芋頭)


洛陽晚報

希望這類文章少寫為好!說的多了人家感覺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不如多幹點實事,把洛陽發展大建的美以亮世人眼珠,整天把洛陽掛在咀上吹大炮另人反感!同時還給河南人帶來虛偽不實的反面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