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書上說的“通家之好”到底有多好?

很多小說裡,在說兩家關係好的時候都會用四個字“通家之好”。這句話最早出自元代秦簡夫的《東堂老》第四折:“有西鄰趙國器,是這揚州奴父親,與老夫三十載通家之好。” 以後便廣為流傳引用,明朝人汪廷訥寫的《獅吼記·敘別》裡說:“卑下意欲往謁洛中,以修通家之好,娘子意下如何?”

我們常聽書上說的“通家之好”到底有多好?

像《紅樓夢》裡第79回也有類似意思的語句:香菱在說薛蟠和夏金桂定親一事,“一則是天緣,二則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當年又是通家來往,從小兒都一處廝混過。敘起親是姑舅兄妹,又沒嫌疑。雖離開了這幾年,前兒一到他家,夏奶奶又是沒兒子的,一見了你哥哥出落的這樣,又是哭,又是笑,竟比見了兒子的還勝。又令他兄妹相見,誰知這姑娘出落得花朵似的了,在家裡也讀書寫字,所以你哥哥當時就一心看準了。”

我們常聽書上說的“通家之好”到底有多好?

由此可見,“通家之好”是來之不易,經之數年的,是以家庭作為單位的。不能簡單看成兩個人之間有好的交情,像君子之交、情同手足、刎頸之交一類的同生共死的感情;也類似於我們所說的“世交”,又不完全一樣,世交指上代或數代之間彼此有交往、有交情,來往密不密、感情深不深都不好說,“吟發不長黑,世交無久情。”。而“通家之好”所表述的感情更深沉、更全面、更持久,更有連續性。唐朝盧照鄰曾有詩曰:

“締歡三十載,通家數百年。

潘楊稱代穆,秦晉忝姻連。

風雲洛陽道,花月茂陵田。

相悲共相樂,交騎復交筵。

始謂調金鼎,如何掩玉泉。

黃公酒爐處,青眼竹林前。

故琴無復雪,新樹但生煙。

遽痛蘭襟斷,徒令寶劍懸。

客散同秋葉,人亡似夜川。

送君一長慟,松臺路幾千。”

我們常聽書上說的“通家之好”到底有多好?

相聲裡也有類似題材的創作,比如郭德綱于謙說的《通家之好》,詼諧幽默的調侃了這四個字,不過裡面郭德綱說的有些話,類似於“見了嫂子直接脫鞋上炕”的,是不能真去相信噢!那可不是“通家之好”該做的事情,那樣只會被一棍打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