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經典」孫武的國防觀

「研读经典」孙武的国防观

孫武的國防觀

研讀經典

「研读经典」孙武的国防观

★★★★★

孫武的國防觀是其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一個偉大軍事家的政治智慧,具有宏觀性、積極性、主動性的特點。孫武強調政治與民心對鞏固國防的根本意義:闡明經濟實力對於國防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強調立足於己、常備不懈的積極戰略防禦思想以及國際環境對國防鞏固的重大作用等。從我國曆史上看,許多名垂千古的軍事家、政治家,靈活運用《孫子兵法》,不斷創新。取得了巨大成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尤其是近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中,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軍事家、戰略家,以馬克思主義國家軍事學說作為觀察和分析國防問題的理論基礎,繼承發展孫子國防觀,形成了寶貴的毛澤東軍事思想,解決了一系列有關國防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問題,並指導中國人民和軍隊從弱到強。戰勝一個又一個敵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創建了社會主義新中國。我們應認真研究兩幹多年前孫子的國防觀,對提高全民族的國防意識,尤其是各級領導同志的國防觀念,對居安思危、克服麻痺鬆懈思想,加強我們積極貫徹新時期國防建設方針的自覺性,無疑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國家安全是國家存在與發展的前提

中國的國家形態,最早產生於夏朝。“禹傳子,家天下”,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國家政權。然即位之初,就出現了國家安全問題:“益幹啟位,啟殺之”(《晉書,束皙傳》),“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史記·夏本紀》)。夏啟的國家實際就是在維護國家政權的戰爭中誕生的。稍後,太康失國,寒浞滅羿,少康中興,以至湯伐夏桀,武王伐紂等,都是圍繞著國家政權所進行的殊死鬥爭。可見,國防是與國家政權與生俱來並相伴而存的。時至春秋,有人總結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祀為禮,是神權時代的政治,戎即兵,就是軍事與戰爭。政治與軍事構成了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第一要務。《孫子兵法》開篇言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始計》)正是對於有夏以來歷史經驗的深刻洞察,一千多年國家生死存亡鬥爭經驗的深刻總結。

國防的根本在於政治與民心

民心歸向一直是開明的政治家、軍事家都極為關心的一個問題,因為它直接關係到政權穩固和國家安全。孫子認為,要確保戰爭勝利,確保政權鞏固,必須“修道而保法”(《孫子兵法,軍形》)。“道”是政治主張,是爭取民心歸向的關鍵所在。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也是歷史經驗的精髓所在。如吳起就特別指出,國防的鞏固,不在“山河之險”,而在“為政”之善與不善,首先要“內修文德”,同時“外治武備”。儒家孟軻也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人民衷心擁護,是國家精誠團結。荀子更作了理想化的表述:“故仁人上下,百將一心,三軍同力。臣之於君也,下之於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頭目而覆胸腹也。”(《荀子·議兵》)民心集聚。則何往而不勝!古人云“有德不可敵”,此之謂也。如果統治者政治清明,有“道”,那麼,就能“上下同欲”,民眾就能“與之死,與之生,而不畏危”(《孫子兵法·始計》),就能眾志成城,所向披靡。相反,如果統治者是無道昏君,不修德政,暴虐於民,那麼再堅固的防守工事,再強大的軍隊,也會因為眾叛親離而不免於失敗。聯繫到今天,如果我們黨政軍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上下同欲”,都能從國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自覺同一切危害國防事業的行為作堅決的鬥爭,我們就必定無堅不摧,無往而不勝!

國防的命脈在於國家的經濟實力

國防安全必須要有相當的經濟實力作保證。《孫子兵法》中多次提到這個觀點。“凡用兵之法:馳車幹駟,革車幹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幹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孫子兵法·作戰》)“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孫子兵法·軍爭》)“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幹金……”(《孫子兵法·用間》)戰爭不僅是軍力和軍心的較量,而且是經濟實力的抗衡。國家的防禦實力,是以國家的經濟實力為基礎的,國防實力的強弱總是受國家經濟實力的制約。特別是現代條件下的戰爭,對經濟實力的依賴性就更強。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就談不上國防建設現代化。

國防建設服從於國家經濟建設,寓強大的國防潛力於國家整體經濟實力中,正是和平時期國防建設的一條重要原則。我們現在的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同世界強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黨中央科學分析國際形勢,提出抓住20年戰略機遇期,使我們的經濟實力再上一個新臺階,這不但不是削弱國防,反而是通過發展經濟來從根本上加強國防。同時,國防建設又反過來對國家經濟建設成果起著保護和鞏固作用。強大的國防是為經濟發展爭取和平環境的保障,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沒有一支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祖國的強大軍隊,再豐碩的經濟成果都是脆弱的、不牢靠的,甚至可以說是為他人做嫁衣。不能只求經濟發展而忽視國防力量的建設和提高,也不能盲目地脫離經濟實際而一味追求軍事實力的提高,二者必須協調發展,任何顧此失彼的舉措都是很危險的。

國防的關鍵在於獨立自主、常備不懈

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永遠是國家安全所需要的:而鬆懈麻痺,永遠是國家安全的大敵。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又曰:“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孫子兵法·軍形》)作為一個樸素的唯物主義者,一個積極進取的軍事家,孫子特別主張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而不對敵人和形勢抱不切實際的幻想,首先使自己處於不可戰勝的地位。是孫武國防觀的基本立足點之一。他說:“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孫子兵法·九變》)他強調,要“以虞待不虞”,要“致人而不致於人”。任何時候都必須處於戰略準備狀態,必須有所“虞”,有所思,有所備,有所為。一時的稍微鬆懈,可能需要長時期的巨大代價來彌補,而在關鍵時候可能造成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給國家帶來的是面臨存亡的危險。不要幻想戰爭打不起來,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會來進攻,而要依靠自己時刻準備著,依靠自己創造敵人不敢來進攻的條件。“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做到“有所恃”,創造“有所不可攻”的條件,並不是“一勞永逸”的,必須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有針對性地、連續、堅韌地做下去。常備不懈,不只是一句口號,更不是一句空話,需要認真紮實的行動去落實。

國防要適應國際環境的變化

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生活在世界國家之林中。都必須與鄰國和他國發生關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世外桃源”般地獨處。因而,外交工作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有力的外交工作能給國防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強大的國防能給外交提供堅強的後盾。外交工作所協調的是國與國的關係,它同國防工作一樣,要維護本國的利益與安全。從本質上講,世界上的外交,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含有軍事性質:不過常以非軍事的形式進行罷了。孫子是實實在在地把外交工作納入軍事範疇,積極地利用外交從事軍事活動。孫子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兵法·謀攻》)通過外交途徑遏止戰爭。是比“伐兵”更高的層次。當今的國際環境更加錯綜複雜,形勢往往瞬息萬變,這就更需要大智慧駕馭局勢,前瞻性地做好外交工作,以維護國家安全。

縱觀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戰爭形態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變,世界新軍事變革在更大範圍和更深層次上加速發展,世界各國在國防領域的競爭更加激烈。除去傳統的戰爭威脅外,邪教勢力、恐怖主義、民族分裂勢力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危害日益增大。面對發展的機遇和潛在的挑戰,我們要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安全,就必須有先進的軍事和國防思想武裝,必須樹立全民的國防觀念,必須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必須有完備堅固的國防設施,必須有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的人民軍隊。否則,歷史上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悲劇就會重演。兩幹多年前的《孫子兵法》中提出的關於國防的基本觀念和原則,仍然適用於當代中國,也適用於當今世界。我們應當從現代國防新的實際需要出發,大力發掘孫子國防思想及其他國家軍事思想遺產,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不斷繁榮和發展我們的國防思想,不斷建設好我們的國防事業,維護好國家的根本利益,進而促進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研读经典」孙武的国防观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直機關及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書友以書相聚,以學養才。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覆,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研读经典」孙武的国防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