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們常說自己年輕那個時代吃不飽、穿不暖,但那時河裡到處都是魚,地裡也有野鴨野兔,為什麼不抓來充飢?

江雲視野

簡單的回答是:不會抓,不會做


看過一集荒野生存主題的真人記錄片(不是貝爺),就是把主角赤身裸體放在野外,讓他努力在自然界中尋找水,食物,避寒地等等。


其中有個情節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主角花了很大精力,挖開了樹根找到地下的植物根莖,確實可以吃,但主角決定還是找其他的方法:因為在獲取根莖的過程裡消耗的熱量太大,得不償失。


同樣,在饑荒年代,森林的兔子之所以沒有人去抓,原因也是因為沒有合適的工具和技能,抓起來難度太大。


而談到為何不吃魚?那是因為有個事實:歷史上,大多數住在內地的的人並沒有吃魚的習慣,把吃魚看成禁忌,甚至根本就不知道魚的做法。大規模全民吃魚,是到50-60年代以後養殖魚技術獲得大突破才有的事,之前只是沿海沿江地區有吃魚做魚的習慣。


比如說,誰都知道廚藝高超的四川人做魚很厲害,但根據《抗戰時期重慶工人收入和生活狀況研究》記述,戰時重慶工人家庭每年食物消費中,米和蔬菜是主要食物,消費比重分別佔到了42.6%和21.2%,然後是鹽和各類調味料消費,豬肉每家每月只能消費2.1市斤,而這還不是最少的,雞鴨肉全年只有0.7市斤,蛋類平均每月消費不足3枚,魚的消費則只有每家每年0.4市斤。


平均每家每年才吃4兩魚是什麼概念?


老舍在抗戰時居住在重慶北碚,寫了一篇雜文《戒茶》有一句話:“與魚不見面者已整整二年,而豬羊肉近來也頗疏遠。”


可見當時重慶人的食譜里根本沒有魚。買不到,也不會做,於是根本很多人就沒動過那個腦筋去吃魚。就像現在都知道昆蟲是高蛋白,可你會路上抓一把回家拌飯嗎?


紅楓歷史觀

題主所說的老人們常說的自己年輕那個時代應當是指一九五八到六零年,這三年幾乎就是中國人近100年中最困難的時候,時間範圍大了的說的話,應當是指1958到1978的20年時間。我20歲之前都生活在農村,從小就耳濡目染著老人們對那個時代的回憶,對他們說的很多事,比如村裡的誰和誰是餓死的,誰家的人出去逃荒了沒有回來,或者曾經跑到哪裡去挖了一把野菜,哪種野菜什麼味道,如何剛吃完上頓就開始對下頓吃什麼發愁,等等,至今都記憶猶新。所以對題主所說的那個時代吃不飽穿不暖,但是河裡到處有魚,地裡有野鴨為啥不去捉這樣的情況,卻從來沒聽說過。


為此,我剛才特意問了我的母親,我的母親近80歲了,然而她聽了之後很不屑的說道:那怎麼可能呢?河裡如果有魚,誰還去剝樹皮挖草根呀,早都去捉魚了,那時就根本沒見過野鴨子,連野兔子都快被吃絕了。

所以題主所提的這個問題,基本上和傻子皇帝司馬衷所說的老百姓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幾乎一個路子!請問你是猴子派來搞笑的嗎?

不過也不能說河裡沒有魚,湖裡面有野鴨,畢竟中國這麼大,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情,少數民族地區可能不至於餓那麼很,東北地區西南地區人口較少的地方,野外應該能找到吃的,不過在受苦最嚴重的中原一帶,現代人是難以想象老一輩人所經歷的那些苦日子的。




科普大世界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個什麼都得憑票供應的時代。

買糧得憑糧票。

日用工業品也得憑票。

買油得憑油票。

買布得憑布票。

可見當時物質生活用品相當缺乏,我記得老爸曾跟我說過,有一年過年因他多吃一個油豆腐,被爺爺追過幾個田坎並一頓狠湊。說及吃紅薯,老爸都還深有感觸,因為小時候缺少大米又缺食油,當時的湘南地區的人們主食就吃紅薯為主,這個很簡便,用水一煮或火一烤就能算一頓飯,因為吃得太多了,以至於老爸現在見到紅薯還反胃。至於河中魚蝦及野味,沒油炒也不好吃。

尤其在五十年代未和六十年代初的百年不遇的大饑荒時,連樹根都被人們吃了,如果河裡有魚蝦,地上有野味的話估計肯定被人吃了,因此提此問題的就如同晉惠帝那個典故“老百姓沒飯吃,為何不吃肉”一樣可笑。


湘平古珍郵館

收糧食的時候,拎個小籃子,跟大人後面,那時候沒有汽車,收的糧食麥子,稻穀都是靠人力挑到生產隊的打穀場,每個隊都有自己的打穀場,由隊裡統一打穀,然後分配公糧私糧。每家都有一個大米櫃,我們小孩子,就跟在大人後面撿,掉下來的穀穗。運氣好的話,撿到的用火烤過以後把裡面的麥子穀子,用手搓出來,夠吃個飽。雖然很硬很糙,如果能在有時間挖到點野菜(很少非常難找到,懂的又不多,挖回去大人還的在檢查一邊,怕有毒的。)一起煮一下,那已經是人間美味了。

村子旁邊有條河,水很清的,經常跟比我們大點的孩子一起去抓魚。根本抓不到多少的,沒有工具啊。抓一天能分到一小碗就不錯了。燒碗湯全家一起喝。大人基本上天一亮就要幹到天黑才能回來,所以我們五六歲的小孩,自己做飯很普遍。要把米煮了,再蒸熟吃。因為小經常煮夾生飯,大人也不會太怪罪,問題自己吃的流眼淚。大人做是要往裡面加許多包穀面的。所以自己會很自責。肉基本都是過年才有的吃的,要不就是有紅白喜事。

沒有油吃生產隊也會用花生 炒過以後榨油,要油的分的少,所以我母親總是要榨完油的花生炸。拿回來煮菜也是記憶裡的大餐。

最高興就是生產隊的牛摔死了,家家分了肉,還分了牛油,用牛油炒飯,那叫一個香,就是越吃嘴越厚。沒辦法就往飯里加開水,加鹽。記憶裡的野兔基本都是抓不到的,那傢伙跑的太快了。只有一箇中醫,喜歡抓蛇。他們家裡就經常有蛇吃,不給因為沒有油做出來的蛇有不是很好吃,不過也算是吃上肉了。

抓過鳥,生產隊用網抓的。豐收的時節,一放鞭炮,一網一大群。每家分了吃不完就淹成,小幹雀。鳥抓幾年也就抓不到多少了 ,後面就不讓抓了。

抓過田雞,秧雞。田雞一次可以抓好多,但是有季節性的。秧雞不好抓,經常十多個孩子抓一天,才能抓一隻,誰抓到就誰的。

到處都是魚,野雞野鴨?太誇張了,沒有那麼多的,而且大人很累沒有時間去抓。靠放假的小孩子,還要做飯,基本也抓不到多少。


曉風2016

題主問的這個問題,真是溝起了我對小時候的回憶!

的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前,在我的家鄉——江西省贛南地區,那時候的大河小溪、稻田水塘裡,水體處處清澈見底,大魚小蝦隨處可見,可以說,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會有魚。而在村邊的菜地裡、水塘上和山上的樹木叢林裡,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隨時隨地都可以看見野鴨野兔、野豬等。由於哪個時候的生態植被茂密,甚至許多都是原始森林,所以,看見很大的蛇、很大的甲魚、很大的穿山甲,是經常發生的事情。



在我們老家,那個時候由於經濟發展還比較落後,平時吃肉最主要的是自家養的豬肉,每家每戶會養1至2頭豬,到過年時就把豬殺了,當作過年的美味佳餚。由於家家戶戶養的豬都很肥壯,體重通常能達到一二百斤甚至還多,所以,自家留下三五十斤後,多餘的都會賣給鄰居或拿到集市上去賣。

所以,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全年日子過下來,如果家庭比較困難,要想吃上肉、吃上葷腥食物確實是比較難的。於是人們就會去野外抓魚打野獸,用來豐富家裡的食物。但是,由於哪個時候是集體所有制,田地和山都是集體的,18歲以上的成年人都是由生產隊來統一分工幹活,常常都是起早貪黑地在田地裡幹活,或到山上去為茶油樹等集體林木修枝整地,因此,幾乎難以有空閒時間去河裡抓魚抓蝦,以及到山上去打野獸,這樣就常常只能是在上小學和初中的少年,利用放學後和星期天的時間去抓魚撈蝦了。

記得自己小時候是最喜歡到小溪裡抓魚的。印象最深的有一次,我同2個發小同學到一條小溪的一個潭裡去抓魚,由於是前幾天剛剛下過大雨,魚都從大河裡逆水而上地來到了這個潭裡面,當我們用2個多小時把潭裡的水用臉盆盛了接近80%時,裡面的魚就活崩亂跳地到處亂竄,只見大魚小魚很多很多,把我們高興壞了,尤其是那抓魚的樂趣真是比吃魚都有味道。那一次,我們就抓了50多斤,每人分了將近20斤。拿回家中後,母親直誇兒子抓魚真有一套。

還有一次,我放學後去放牛,在一條水質清澈見底的小溪裡看見一隻挺大的野生甲魚,由於自己小,開始還不敢去抓,於是我就把牛拴在旁邊的1棵樹上後,壯著膽子下到小溪裡去抓到了這隻甲魚。拿回家中用手稱一稱,足足有3斤6兩。當母親把甲魚做熟端上餐桌上,那鮮美的味道真是醉人的感覺,可以說,至今都還不會忘記。

當然,小時候還要很多很多抓魚捕魚的故事,真的都很有趣、很難忘。由於篇幅太長,就不在說了。謝謝網友們分享自己小時候的樂趣故事。


潤友

聽老人講他們那時忍飢挨餓,那時河裡到處都是魚,地裡也有野鴨野兔,為什麼不抓來充飢?

你說的河裡到處是魚,是的。我小時候經常幾個小朋友一起出去釣魚,一天下來也釣不了幾條。有一次暑假,我們兩個小孩拿著水桶鐵鍬等去幹塘,一個水齊人深的很小的野三角塘,我倆從上午一直幹到下午太陽快下山,筋疲力盡一人弄了一桶魚回家。

那個時候沒有分田到戶,大人們的所有時間除了吃飯睡覺基本上都屬於公家,大人是沒時間出去打魚摸蝦的。如果遇到雨天不出工也會冒雨出去網魚,記得有次下大雨,父親一個人穿蓑衣戴斗篷,扛著扳罾在一條流水河裡扳了一二十斤魚回家。

要知道在集體經濟的時候,農村裡除了流水港和小野溝之外,大一點的水塘都是集體財產。隊裡的水塘裡是禁止捕魚的,平常小孩子用自制的釣魚杆釣野魚可以。到了年底每個小隊都要乾魚塘,幹到的魚再按每家的總工分一分,一般也就分個十幾二十斤,過個年而已。

七幾年有幾個冬天都是下很大很大的雪,我家裡有一隻大黃狗,只要隊裡不出工,父親就帶著大黃狗出去捕兔子。那個時候雖然野兔多,但也不是你隨便能捕得到的,野兔跑起來很快,父親在大黃狗的幫助下,每年冬天都能捕到五六隻兔子,全家六口人一年下來,有那麼幾天打打牙祭。

野鴨雖然我們小時候也見到過,因為是能在天上飛的,除了村裡民兵連長家有銃槍打過之外,其他人想抓也抓不到。所以我小時候我從沒有吃過野鴨。我們小時候倒是用自制的彈弓偷偷打過幾次鳥吃,大人沒有見過打鳥的,因為沒有槍也沒有時間,好象鳥是受集體保護的不允許打。

所以說,根據我兒時的經歷可以告訴你,以前的農村魚蝦、野兔也並不是那麼好抓。能抓到且允許抓也是有次數的,做個菜下下飯還是可以的,怎麼能有多到當飯吃的時候呢?你那幼稚的想法讓我想到了這樣一個歷史典故:

晉惠帝執政時期,有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觀音土,許多人因此活活餓死。晉惠帝知道後大為不解地對大臣們說:“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意思是說,老百姓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呢?

你們這些生活在現代化城市裡的人,就像是過去的晉惠帝一樣啊!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怎麼能知道過去農村裡的老百姓所吃的苦呢?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討人生,感悟生活,共話養生,閒聊文學,共同學習進步。


山人的生活感悟



看了這個問題,我想到一個故事,說在晉惠帝時期,有一年發生了大的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餓死了很多人,老百姓只能靠挖草根,吃觀音土維持生計,這個消息迅速被報到了皇宮,坐在高高皇位上的晉惠帝,聽完彙報之後,大為不解,疑惑的說道:“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其實提這個問題的,就跟梁惠帝是一樣的,對事物沒有一絲一毫的認知,沒有任何的事物認知感,一言以蔽之!困在自己狹小的井底裡。



連樹皮都吃完了,你覺得還有魚吃,還遍地野雞?你想多了吧!河裡到處都是魚,你覺得有魚吃,還會吃樹皮野草?到處都是野雞,有野雞吃,還會吃觀音土?

百姓易子而食!還會有東西吃?我們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不要用自己的無知去妄加猜測,更不要用自己的無知去懷疑時代的不幸。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應該心懷感恩,比起之前我們過的太幸福了,才會有這樣的問題,經歷過幾千年小農經濟的我們在那個動亂的時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無法得到保障,一旦經歷動亂,經歷災難,遇到自然災害,百姓的生活是現在的你無法想象的!

人,要有敬畏之心。敬畏之前的歷史,敬畏那段歲月,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史為鏡,感恩今天,從前的苦難,造就今天的輝煌,從前的苦難,造就今天的幸福生活!



以後,這種無知的問題就不要提了,這種想當然兒的問題就不要問了!

人,一旦無知就無畏,希望心懷敬畏,努力學習!


賣文字的小青年

世上很多事,回頭去看會覺得不可思議。

我沒有經歷過吃不飽的年代,但經歷過吃不好的年代。說白了就是沒肉吃,也不是絕對沒肉吃,而是一週最多可以吃一次。整個八十年代都是如此,很多物資都需要憑票購買。如果向私營戶購買會貴很多。而買肉時大多又願意賣肥肉,因為肥肉可以煉油。為什麼很少有人去抓野物改善生活,後來老一輩人給出的最大理由就是沒有油。沒有油在他們看來,做什麼都不好吃。但有點常識都知道,沒有油炒不了,那烤了吃總可以吧。

我生活的區域是城郊,旁邊就有山,山上不能說野物眾多,但野兔之類偶爾是能看到的。據說還有麂子,有的人就抓過。蛇類就更多了,還能見到野雞,最多的當然是麻雀。當時野生動物保護這種概念幾乎沒有,也沒人管。麻雀有段時間還是害鳥。然而奇怪的是,人們大多數都沒有去抓野物改善生活的興趣。就算見到有人在山裡安了兔子扣,抓到了兔子、麂子也沒有引起廣泛興趣。比起抓野物,那時的人更願意開荒種地,種點蔬菜瓜果,或者養幾隻雞,有甚者甚至在廠礦家屬區養起了豬。

當然,抓兔子之類野物並不容易。就那麼點山,有一兩個人幹這個事,也就飽和了。但是溝裡、田裡田蛙到了夏天多得隨時可以去取,我們附近有條大水溝,晚上去基本就是手電筒照著直接撿,晚上田蛙都不動的。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吸引力很低。抓過幾次,做出來惺氣太重,主要是不會烹調,沒有下蔥姜。等到後來那玩意兒金貴了,又沒機會抓了。

還有就是麻雀很容易抓到,有時都會飛進家裡,門一關基本就是甕中捉鱉,基本跑不掉。麻雀撥了皮抹上鹽、花椒、辣椒,然後再去燒了吃,絕對是美味。現在想起來都流口水。而且我們會用磚頭搭陷阱,挖個坑,用小木棍搭一個觸發裝置支撐磚頭,再撒上米。一天玩著就能抓五六隻,都不用專門抓,玩會兒回來收一回就行。可是很奇怪,抓了吃過幾次,竟然有人說麻雀太可憐了。就這麼一句話,讓所有小孩都放棄抓麻雀了。現在想起來都會覺得不可理喻,怎麼就不抓了呢?吃肉時那麼攢勁,麻雀肉還是美味。可真的就沒有變成為了吃肉而去抓麻雀,很多時侯就是抓了玩會兒,然後放掉。

完全是向大山要食物大概就是找菌子了,一到夏天,一到暑假。上山找菌子就開始了。男女老幼都會去,有時有人形容,人比菌子還多。不過小小的山,就能每次都找得到一頓吃的。有的人天亮就上山了,說是早上菌子剛出好找。而且各種神奇的菌子都能發現,我就找過兩個巨大的菌母,說是菌母,其實是根莖太大,菌帽不見了。有人還找過一座山,菌子就像山一個樣摞在一起長。菌子那時也不覺得是美味,因為到了暑假經常能吃到。不像現在,貴得離譜。

山上有各種野果,當然主要都是草本的。有時上山見到了蹲著吃一陣,然後再去找菌子。有時也會專門山上吃水果。各式各樣,好吃的也有,難吃的也有。有一種白色的野草莓,一毛硬幣大小,特別好吃,可以這麼說比任何一種草莓都好吃。可惜就是很少,偶而能見到。那種草莓要是引來栽培也許很不錯。地石榴有的特別好吃,有的就很難吃。不容易找到。

總之很奇怪,那時的人真就沒太多在這方面凍腦子。農村就更多了,田溝裡都有魚。那些捱餓的日子是怎麼個模樣也不知道。其實螞蚱都能拿來吃了,看著噁心,燒熟了其實特別香。有一種水蚊子,我們叫水板凳,能夠站在水面上,那種東西抓到了,扯掉那幾條腿直接放嘴裡就嚼了,特別香。


國病

西晉的時候鬧饑荒,許多百姓沒有糧食吃,當時的晉惠帝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老百姓餓肚子沒飯吃,為什麼不喝肉湯呢)”。同樣的,老人們年輕時靠捕魚、抓野兔充飢也不現實——我們沒有生在那個年代,不知道那時候的人們有多窮!

1. 那時候的中國,比非洲都窮!

別看現在大家的日子都過得不錯,在改革開放前(也就是老人們年輕的時候),我們的生活水平還不如非洲。 即使到了1978年,按照當時的市場匯率計算,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155美元,不到當時最窮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平均數的三分之一,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當中排名倒數第三!

2. 糧食產量低,80%的人處於半飢餓狀態!

那個時候,新中國剛剛建立,農業發展水平極為低下,有80%的人口長期處於飢餓半飢餓狀態。在1949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只有1.132億噸,每公頃糧食產量只有1035公斤,人均糧食佔有量僅為210公斤。那時候,“人口多、耕地少、糧食不夠”的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們,直到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問世才得到解決。

3. 當時捕魚技術過於落後!

別看現在中國的漁船浩浩蕩蕩、滿世界捕魚,那個時候中國對漁業資源的利用非常有限。那時候的漁民沒有現代化的漁船,大多數都是小舢舨在家門口捕魚為生,,那種小舢舨長約5米,寬約1米,沒有風帆和桅杆,也沒有密封裝置。這樣的小舢舨,經不起大的風浪,只能在蝦峙島岸邊捕點烏賊魚、鰳魚、海蝦,一家人只能靠這個勉強餬口。

4. 就算全國人民都抓魚,也根本不夠吃!

當然了,即使捕魚技術不發達,一條小舢舨也能勉強養活一個家庭,畢竟海邊的漁民世世代代就靠這個生活。但是,你讓身處內陸的幾億中國老百姓怎麼辦,畢竟河裡的漁業資源量跟海里差得遠呢(捕捉野兔、野鴨、野豬等也是同樣的道理)!

而且,如果真的能讓全國人民都吃魚(野兔、野鴨),我國的漁業資源也根本不夠。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過年才能吃到的魚肉成了日常菜,我國對漁業資源的需求也大幅增加,這樣的後果就是“竭澤而漁”。

目前,中國近海無魚早已是不爭的事實,早在2003年,中國海洋大學的一位教授就表示,在漁民的“毀滅性捕撈”下,中國近海90%以上的水域基本上已變成“海洋荒漠”!

“民以食為天”,無論是過去還是如今,要想讓老百姓吃飽肚子,最關鍵的還是要搞好糧食生產這件大事!

4月1號起支付寶微信掃碼限額500元/日夠用嗎?清華理科狀元畢業後當保安,他如今後悔了嗎?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讀!

金十數據

聽老人講他們那時忍飢挨餓,那時河裡到處都是魚,地裡也有野鴨野兔,為什麼不抓來充飢?題主的問題基本不存在,我瞭解的情況跟題主說的不一樣。怎麼會呢?人在飢餓時,是會想盡一切的方法,來填飽自己肚子的。

我是六三年出生的人,與那個年代比較接近。把我瞭解的情況跟大家說一說,要想把當時的情況說清楚,就要把那一段的歷史,簡要的說一說。

新中國解放以前,我們中國經歷了八年抗戰,三年的解放戰爭,迎來了新中國的到來。此時的中國,可以說是千瘡百孔,百業待興。人們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到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當中。

我們的農村,由合作社,高級社到人們公社,完成了由新民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改造。我們的工業,由私營,公私合營到國有的轉變。期間,我們打了一場抗美援朝的戰爭。

那是個火紅的年代,人們為了建設社會主義,不怕苦,不怕累,鬥志昂揚。我國各行各業取得了喜人的成就。我們的農業,連續幾年大豐收。我們的工業,在蘇聯的幫助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打贏了抗美援朝的戰爭。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我們的農業,在連續幾年的大豐收後。迎來了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自然災害。連續三年,全國大面積的發生洪澇災害,農業欠收。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我國和蘇聯的關係,出現了裂痕。蘇聯撤走了專家,許多項目陷入了停頓。最重要的是,蘇聯要我們還款。蘇聯的這一做法,無疑是需上加霜。

我想,題主所說的,吃不飽,穿不暖,就是指的那幾年吧。當時,確實是比較困難,出現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人們為了一口吃的,想盡了一切辦法。許多人家吃糠咽菜,挖野菜,摘樹葉,剝樹皮。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我就吃過糠,野菜,樹葉和樹皮。真的是難以下嚥,為了填飽肚子,也只能吃。

那麼,為什麼,不去河裡抓魚,不抓野鴨,野兔呢?這些都是美味啊?連糠,野菜,樹葉,樹皮都吃。難道不吃肉嗎?這顯然,不合情理。要想吃到它們是需要時間和技術的,它們不好抓。當然,在哪個年代,還是有人能夠吃到的。只不過,能夠吃到的人比較少而已。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不管是野菜,樹葉,樹皮,還是魚。不是,隨便採和抓的。因為,當時很多都是國家的,集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