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對我國後來的朝代有什麼樣的影響?

戰馬童

每當提及商鞅變法的意義時,大多數的回答都是從對秦國的意義來談,認為商鞅變法幫助秦國快速崛起,成為秦最終統一全國的重要動力。實際上,商鞅變法對於此後歷朝歷代的長遠影響也是有許多的,接下來,筆者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商鞅變法對此後朝代的影響。

1. 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重農抑商是商鞅變法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商鞅在變法過程中鼓勵人民耕織致富,卻排斥商業的發展,把農業作為本業,商業作為末業,影響延續到了此後歷朝歷代。重農抑商當然不是商鞅變法的專利,其他變法中也多有這一舉措,但商鞅的舉措最為典型,他藉助國家強制力推行這一政策,影響深遠。

2. “法”的思想的影響。法家學說在戰國時期是當之無愧的顯學,成為各國變法的指導思想,商鞅變法也不例外,商鞅通過推行法令,以嚴刑厚賞的方式規範國民秩序,這一點也被後世所繼承。雖然自漢代以後,儒術獨尊,但歷朝歷代的獨尊儒術都不是說只運用儒家的仁教,而是霸王道雜之,外儒內法,簡單來說,就是德治與刑治結合,共同成為治理國家的思想根基。雖則在以後各朝,德治的思想往往要壓刑治一頭,但刑治的重要性沒有人可以否認,這也可以算作商鞅變法的政治遺產之一。

3. 廢井田、開阡陌的影響。商鞅在第二次變法過程中,“開阡陌封疆”,廢除了原本的土地國有制度,實行土地私有,順應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這一點在此後的歷朝歷代中都繼續實施,成為封建國家建立的經濟基礎和根基,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發展。

以上幾點,都是從長遠來看商鞅變法留給後世的重要遺產,我們可以看出,商鞅變法不僅是秦國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國家人文歷史

商君,衛人,姬姓公孫氏。衛國曾經是春秋時期中型國家,戰國時被魏國滅亡。所以商鞅對魏國並沒有母國感情。他曾經效力於魏國相國公叔痤。

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留其為門客。但在他權勢滔天時候卻不推舉商鞅給魏王,直到其臨死前才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太史公說“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可見公叔矬既想用商鞅才幹,又怕商鞅威脅自己地位。所以等到自己快死了才把商鞅提出來。他給魏王建議要不重用商鞅,要不就殺了他,免得被別國所用。但同時又讓商鞅逃跑。充分體現了他那種惜才和利益矛盾關係。不過商鞅卻不慌不忙,他認為“魏王既然不用就更不會殺我”。事實證明商鞅確實更看透行情,魏惠王認為,公叔矬以前不推薦,商鞅肯定是個無能之人,這樣的人殺他是浪費刀。商鞅很輕鬆就擺脫了魏國。

商鞅後來遍覽諸國,選擇仕秦國。此時秦國雖然被魏國打壓,但是國內民心士氣不墮,尤其秦孝公求賢若渴,尋求人才讓秦國強大,商鞅和秦孝公是一拍即合,他們君臣開啟了戰國最大事件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讓秦國組織結構,生產力都發生徹底變化。以法家為準繩,以“耕戰”為核心,秦國人鍛煉出了一支平時種地為民,戰時拿刀殺人的虎狼之師。而戰鬥不忘生產也讓秦國積累了豐厚物質實力,秦國在變法後飛速崛起由被魏國壓著打開始謀攻魏國。在齊魏大戰後秦國橫叉魏國一刀,徹底打閹了這個戰國第一霸魏國,奪回被吳起佔領河西之地,此戰威震天下,秦國開啟了雄霸之路。



但是商鞅結局非常慘,孝公去世後,太子繼位是為秦惠文王,因為商鞅在變法得罪了太多人和惠文王。商鞅被汙謀反,在逃不拖情況下在封地起兵反秦,兵敗被殺,屍體被五馬分屍。

商鞅生活在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社會轉型時期。當是時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都進行過不同程度的變革,正走向強大,而秦國被視為落後的“夷狄之地”,連參加各國會盟的資格都沒有。秦孝公圖強變法,這才有商鞅大展宏圖的機會。商鞅第一次變法是在秦孝公6年(公元前356年),主要內容包括編定戶籍,實行連坐;禁止遊說求官和私人請託;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重農抑商,發展生產;輕罪重刑,樹立權威。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商鞅又進行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包括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廢除井田制,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遷都咸陽,避開保守勢力;統一徵收軍賦。由這些內容來看,變法主要是改革政治制度、鼓勵生產和按軍功獎勵。比起其他各國的變法來,商鞅變法最全面而徹底。

但是我認為商鞅給後世國家帶來最大影響就是愚民政策。讀過商君書你就會發現商鞅對底層百姓是非常黑暗的。商鞅認為,只有讓百姓懂得不多,他們腦子裡才會只有政府給他們的信息和想法。而百姓越愚蠢就越不會思考,這樣政府讓他們做什麼他們就會乖乖去做,因為他們不會去想這樣做到底對不對。這樣就方便了統治者管理人民,也容易讓百姓一個聲音更加團結可控制。


字文淵

“商鞅變法”是戰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改革派、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推行的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的農業、軍事的發展,促進了秦國國力的增強,奠定了秦國在戰國七雄中強大的實力,為日後秦始皇一統六國打下基礎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改革戶籍制度、推行小家庭制等;第二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推行縣制、初為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執行分戶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



  • 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
    。就經濟制度上來說,從根本上確地了土地私有制,加強了農民的權利。實行土地私有制,允許土地可以自由買賣,打破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有效的控制住了舊秦貴族的勢力。
  • 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政策上支持農民開荒,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因棄本求末,或遊手好閒而貧窮者,全家罰為官奴。鼓勵小農經濟,
    推行小家庭政策。有利於增長人口、提高稅收,發展了經濟。
  • 度量衡:為了保證國家稅收收入,製造了標準的度量衡。為百姓從事經濟活動時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對國家稅收制度和俸祿制度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為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發展了秦國經濟。

  • 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 、嚴懲私鬥、、改法為律制定秦律: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度,按照軍功大小授予軍位

由於推崇戰功,秦國的戰鬥力大大增強,是秦國在對外戰爭中,國力進一步的增強,改變了在戰國七雄中實力地位處於被動的局面,提高了秦國的地位。在獲得了擁有較高水平的巴蜀地區個西北地區,社會生產力有了訊速的發展,奠定了秦始皇一統六國的物質基礎。

  • 改革戶籍、施行連坐法:規定了居民要登記各戶人口。加強了封建統治專治、便於管理。還增強了連坐法。


總結-對建設當代中國的啟示

1.改革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強國家的實力,提升國家的地位。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是強國之路;

2.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

3.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終究會取得勝利;

4.今天我們要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深化改革、勇於創新。


希望偉大祖國不斷強盛、為建設偉大中國不斷努力...


OnePiece王下七武海

商鞅變法的最初目標就是要實現弱秦向強秦的轉變,而商鞅深徹的變法和成功,使秦孝公和後繼之君產生了秦國東出函谷關爭霸中原從而一統天下的想法,並貫其發展始終。秦國成功的一統六國,得其於變法的成果。

而商鞅在各個領域的深徹變法,又影響著後世朝代的發展。經濟領域將奴隸制土地變為封建國有土地私有制,這一點打破了奴隸制的經濟基礎,具體做法如重農抑商,廢井田、開阡陌,統一度量衡(為統一做基礎),這使得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得以建立。而重農抑商從秦國起一直到清朝,各個朝代中不乏工商業發達的朝代,但始終以農業為國家的本業。

而重軍功軍爵,打破了奴隸主對國家權力機構和士族階層的世襲壟斷,使得平民百姓可以通過建立軍功受爵進入國家管理體制。廢除王國分封制,而實行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全國推行郡縣制,盡大可能的將權力集中於中央,這也是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最大特點。

再次,商鞅主張法治,而非人治,實行依法治國。這一條不光影響封建社會,就是至今亦不過時,仍是治國之經典理念。再如,易風移俗,教化民心等等,影響亦是深遠。

所以,商鞅變法不僅僅影響了秦王朝的強大和一統六國,更是影響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發展和進步。


JaydenLee123

每一個朝代的興衰,都是伴隨著其統治者的指導思想是否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不過每一各朝代的統治者,都必須要有忠臣和能臣。

商鞅變法是戰國秦國的一次徹底的變法。能讓20多年的時間是秦國從一個弱小、野蠻的諸侯之國,一躍成為其他六國都不可小視的虎狼之國。尤其是把前期非常強大的魏國打得沒有了脾氣。


商鞅變法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改良了秦國的封建國家統治階層,明確了中央集權制度。對於中央集權這一點,是對於以後朝代的那些帝王所必備的統治思想。

還有“重本抑末”的封建統治思想,這個統治思想也被我國古代的歷代的封建統治者所沿用的。

還有一點就是民戶的戶籍,每一戶都要有明確的登記編制。還有就是“取信於民,開發民智”的民本思想。讓人們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的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這些或許就是商鞅變法對後代王朝產生的一些影響吧!


愛好問答

因強秦統一卻二世而亡,主因就是秦執法嚴而密,劉流氓用三條法章建國,造成以後執法不嚴,有法不依,幾乎只要不造反,什麼法都可通融,執法者不見、不知、不管,讓人民自我消化,有句叫冤死不告狀,其意是死都不用法,什麼事只講規矩沒有原則,只要面子不要尊嚴,這都是商鞅給中國帶來惡果,車裂不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