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的人文和自然之《敦煌壁畫》第五組

  1. 於 1994年7月16日發行。全套四枚郵票。同時發行小型張一枚。郵票上所表現的“飛天”、“維摩詰”、“張議潮出行圖”、“魔女”四幅壁畫集中地反映了我國盛唐至晚唐時期敦煌壁畫藝術的成果。盛唐以來,其勢力遠及西域之外,與中亞之間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佛教石窟也隨之發達。敦煌藝術更增添了新的光彩。反映在壁畫上,出現了大場面、嚴結構、既勻稱又多變的經變。

【1】《唐·飛天》
方寸之間的人文和自然之《敦煌壁畫》第五組取自敦煌莫高窟第39窟西壁《涅磐經變》的上空,左右對稱的飛天之中右壁的一身飛天。她駕著五彩祥雲,徐徐下降,向著涅磐的釋迦佛,奉獻鮮豔芬芳的花蕾。與第一套、第三套郵票中飛天造型相比,盛唐時期的飛天造型姿態優美,加上長裙、紗巾隨風飄動,顯得自然而輕盈。


【2】《唐·維摩潔》
取自莫高窟第103窟的維摩詰經變繪於前壁南北兩側,根據《維摩詰經》畫的。郵票上的局部是維摩詰坐在胡床上,手持羽扇探身向前,鬚眉奮張,目光炯炯,啟唇動腮,正在同坐在他對面文殊師利辯論的情景。畫家運用流暢的線條,隨結構而運轉的筆鋒刻畫出的人物,輕塗淡彩,突出線描,這是盛唐壁畫中用線造型的代表作,也反映出吳道子新畫風在當時的重大影響。
方寸之間的人文和自然之《敦煌壁畫》第五組

【3】《唐·張議潮出行圖》
方寸之間的人文和自然之《敦煌壁畫》第五組取材於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據說在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洲人張議潮率眾先後從吐蕃奴隸主統治下收復河西十一州,派人攜地圖去長安覲見唐皇,被封為河西節度使。5月8日,民族英雄張議潮在沙洲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慶功出行活動。懿宗鹹通五年(864年),張議潮侄張淮琛開窟,畫工在南壁和東壁畫了這幅出行圖。人物多達百餘,場面宏大,構圖嚴謹,是歷史風俗畫的鉅製。

  郵票展示了畫的開頭部分,以騎馬儀仗為主,甲械整齊,旌旗鮮明,表現凱旋之師的威武雄壯。到了晚唐,莫高窟藝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已有中原、吐蕃的烙印和敦煌地方色彩。壁畫內容增強了政治色彩和民族意識;世俗色彩也增強了。

《張議潮出行圖》的出現就是有力的說明。郵票所選畫面是前部的鼓樂、武騎、文騎和舞伎等旌旗招展,鼓樂喧天,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

【4】《唐·魔女》
方寸之間的人文和自然之《敦煌壁畫》第五組取自敦煌莫高窟晚唐第196窟西壁《勞度叉鬥聖變》圖的局部。故事大意是:舍衛國大臣須達,為請釋迦親臨舍衛國說法,出重金購祗園地造精舍,以作道場,六師外道聞訊,依仗國王的支持,約定與舍利佛鬥法,舍利佛節節勝利,最後狂飈席捲勞度叉陣營,勞度叉法臺下的魔女幻惑舍利佛被狂風吹來,難持平衡,飄搖欲倒。畫中表現大風的手法是通過衣袖、肩巾等物的飄舞和賦彩的間斷、樹拔屋傾等整體動感實現。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小李往事著犀利講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