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攝政問題為何如此普遍且嚴重?

一滴淚丶忘卻一切


清朝歷史上的一大巧合是早期以攝政王多爾袞加太后孝莊還有幼帝福臨入關成為全國性政權,末期又以攝政王載灃加太后隆裕還有幼帝溥儀而亡國。

至於為何攝政問題如此嚴重,主要在於清朝的幼帝很多。

清朝一共歷十一世十二帝。不算關外的清太祖努爾哈赤與清太宗皇太極兩代人,就以入關成為全國性政權來說一共有十位皇帝分別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入關成為全國性政權以後的十位皇帝,有五位皇帝是幼年登基。(來自今日頭條宋安之首發)早期的順治帝6歲登基、康熙帝8歲登基。後期的同治帝6歲登基、光緒帝4歲時登基、溥儀3歲時登基。


幼帝如此之多當然是清朝攝政王多的原因,而且初期還有理政王和議政王職務,晚期也有議政王比如說恭親王奕訢就擔任過,甚至出現了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實際統治了中國長達近半個世紀之久的事情。

清入關時國運昌隆雖然有兩位幼帝但運氣都非常好。順治帝時雖有攝政王多爾袞欺主,但多爾袞的能力特別強,清朝可以成為全國性政權的不世之功基本上都是多爾袞之功。而且巧合的是多爾袞出塞外狩獵時猝死於途中,避免了一直架空順治帝,而且孝莊太后並非那種權力慾望強的人,輔佐順治帝親政以後就不再幹政。

康熙帝雖然幼年登基,但也有孝莊全心全力的輔佐。

到了晚期可能因為清朝國運的衰落,所以一連出現了三位幼帝,還出現了慈禧太后這個權力慾望特別強的人,架空了同治帝與光緒帝。(來自今日頭條宋安之首發)溥儀時候攝政王載灃跟隆裕太后的能力都不強,所以清朝就亡國了。

分析到此結束。


宋安之

凡是統治時間較長的王朝,一般都會有攝政的情況。根本原因都是因為皇帝年紀太小,不能執政。但是其他王朝一般由太后或者太皇太后攝政。唯獨清代在一頭一尾出現了兩位攝政王。

清代以前,所以不用皇室宗親攝政,主要是因為從繼承體制上看,皇室宗親都是有繼承權的。再給攝政權,很容易發展成政治鬥爭,最後奪位。

而清代第一位攝政王,多爾袞的特殊地位是在權力鬥爭中形成的妥協。皇太極生前沒有立太子,臨死的時候又沒有留下遺詔,所以繼承人問題懸而未決。當時滿清又居於關外,還未完全接受漢族的皇帝繼承體制。首領的推舉制,還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繼承人的範圍實際上非常廣泛。多爾袞作為皇太極的弟弟,實際上也有權利繼承皇位。最後,各方達成妥協,由皇太極之子福臨繼位,多爾袞以攝政王身份執掌大權。

清代第二位也是最後一位攝政王是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這個身份實際上是由慈禧任命。希望他以這個身份主持朝政,穩定政局。

由此可知,這兩人獲得攝政王身份的原因有很大差異。不存在什麼規律性。至於兩人分別處於清代的一頭一尾,則可以視為歷史的偶然。

清代雖然有攝政王,但是清代的女性攝政也是有的。比如,順治康熙朝的孝莊,同治光緒朝的慈禧,以及溥儀時期的隆裕。這實際上與歷史上其他王朝的女性攝政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綜合來看,由於歷史的原因,清代形成了宗親攝政的特殊習慣。除此以外,與其他王朝在攝政方面的差異不大。


zyb38537240

清朝攝政有四次,第一次順治朝的多爾袞。第二次是康熙朝的四大顧命大臣。第三次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第四次是宣統皇帝親父載灃。其中多爾袞和載灃是名正言順的攝政王,而多爾袞是創建大清天下的功臣,還曾被追尊為義皇帝,諡號:清成宗。四大顧命大臣是順治帝擔心一人攝政難免會專權,所以讓他們四個相互制衡。慈禧太后雖然被後人貶低的一無是處,但畢竟讓大清多存活了幾十年,也算厲害之極的人物。最無奈的是載灃,被強行戴上攝政王的帽子,眼看著江山丟失。總之,每次出現攝政都是因為皇帝年幼。前兩次最終都能還政於帝,第三次同治皇帝為到親政就駕崩,第四次宣統皇帝未到親政天下已亡。


奔波兒灞A

你說的攝政主要出現在清初順治,康麻子年幼之時和咸豐帝死後,皇帝年幼,再一個則是慈禧太后為了獨攬大權方便控制朝政。清中期沒有攝政的現象,總之我本人對這個野蠻屠殺漢民族,張口閉口稱奴才的朝代一絲好感也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