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先進的工具?且看古人如何打磨玉器

自古中國都有人如玉的道德追求,儒家認為君子應當是外帶恭順,內具堅韌;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光華內斂不彰不顯。玉的品質是與君子的品質最為近似,故中國人對於玉石的應用、佩戴,是基於道德與精神的原因。

沒有先進的工具?且看古人如何打磨玉器

西漢青白玉龍形配

在古代沒有那麼多現代工具的情況下,一件件精美的玉石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故宮博物院玉器館有《制玉圖》一套,是清光緒十七年李澄淵所繪《玉作圖》,共 12 幅。制玉圖作風寫實,記載描畫出制玉的主要步驟。雖說沒有現代的先進工具,但是匠心可見一斑。

一、搗沙和研漿

在這圖裡,站著的玉工用手拿著杵,要把石臼裡的石沙敲得更細碎。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個彷彿炒菜鍋樣的大篩子。篩子的底有細洞,能夠讓細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篩子中,這樣就能夠把石沙依照顆粒大小分類。

沒有先進的工具?且看古人如何打磨玉器

搗沙和研漿

二、開玉

還沒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它的表面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頭。開玉,就是把玉璞表面其他的石頭削掉。

在這張圖裡,有兩個玉工,坐在大樹下的凳子上,兩人之間用木架架起一個大玉璞。他們各拿著“大法條鋸”的一端,你來我往的拉著條鋸。條鋸上主要用來切割玉璞的,是一條鋼絲。

沒有先進的工具?且看古人如何打磨玉器

開玉

三、扎碢

扎碢,即是應用碢具解玉成方塊或方條,經過設計、畫樣後,大片裁去多餘玉料使玉器初具雛形。

玉工坐在旋車前,旋車上架著的工具,構造頗覆雜。操作的時候,玉工的兩隻腳輪番踏著登板,靠麻繩牽動木軸旋轉。玉工用左手託拿著玉料,抵住正在旋轉的鋼盤的刃邊。桌子的一端放著一個盛了水和紅沙的盆子,玉工就用右手去舀沙,澆在玉料上。堅硬的解玉沙,配上旋轉而尖利的扎邊刃,才能把玉料再切成方塊或方條。

沒有先進的工具?且看古人如何打磨玉器

扎碢

四、衝碢

應用“衝碢”這種工具,把方塊或方條的玉料上,方方硬硬的轉角部份“衝”成圓。這個步驟也是坐在旋車上完成的,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繞著厚鋼圈(又叫做衝碢),配著和了水的紅沙,漸漸衝去玉塊上的方角。經過這個步驟,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

沒有先進的工具?且看古人如何打磨玉器

衝碢

五、磨碢

應用“磨碢”這種工具來磨細玉器的外表。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鍋”有些類似。但扎鍋是薄而銳利的,而磨鍋厚約二、三分(大約0.6到0.9公分)。能夠把玉的外表磨得細膩,發出溫潤的光澤。

沒有先進的工具?且看古人如何打磨玉器

磨碢

六、掏堂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內部。首先,用鋼捲筒旋進玉器的中央,經過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會呈現一根圓柱,稱作“玉梃”。

此時就得由最富經歷的師傅振錘取出玉梃,假如力道不對,不是玉梃取不出來,便是整件玉器碎裂。接著,再以彎形的扁狀錐頭漸漸揣摩,掏空玉器的內膛。

沒有先進的工具?且看古人如何打磨玉器

掏堂

七、上花

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軋碢,又稱丁子,在玉器的外表磨琢花紋。

不同的軋碢方式會留下不同的線條。例如,中厚緣銳的碢具所琢碾出的線條,常常開端較窄淺,中段較寬深。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玉器的線條就有這種情形,因而有人揣測,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紅山文化曾經過開端運用碢具琢碾玉器。

現代玉器上花,是以相似牙醫所運用的鑽針。馬達帶動並配合活動的軟管,因而挪動相當靈敏、隨意。

沒有先進的工具?且看古人如何打磨玉器

上花

八、打鑽

這是關於一些要雕琢鏤空花紋的玉器,所做的一個重要步驟。打鑽的工具主要是彎弓和軋杆,軋杆底端鑲有金鋼鑽。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著玉器,抵在軋杆下端用金鋼鑽的下面,右手來回拉動彎弓,彎弓會帶動軋杆一來一回的旋轉,杆尖所嵌的金剛鑽就能夠把玉鑽出一個圓洞了。

戰國至西漢的玉工,便非常擅於應用鑽圓洞的技法,營造線條盤旋轉機處流利豐滿的效果。

沒有先進的工具?且看古人如何打磨玉器

打鑽

九、透花

透花,也就是鏤空花紋,以“搜弓”為主要的工具。操作時,先把搜弓上的鋼絲解開一端,穿透這個圓洞,再綁好。玉工的右手握著搜弓,一來一回拉動著,鋼絲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依照玉片上畫的線條來切割了。

由於普通書寫作畫的墨汁,是會被墨水沖洗掉的,所以玉工是用石榴皮的汁來勾勒出要透雕的圖案。和了水的解玉沙,配合鋼絲在玉片上來回割鋸時,圖案仍清楚分明,不會被水洗掉。

距今5300至4200年的良渚文化,已呈現以拉線透花的玉器,開展至清代鏤雕玉器薄而細,到達技法的巔峰。

沒有先進的工具?且看古人如何打磨玉器

透花

十、打眼

這是特地對付一些小件的玉器,由於這類玉器太小,不便用手拿著打鑽,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裝了水,上面裝置木板,木板中央挖了洞,洞的外形就和要鑽孔眼的小玉器外形相同。不同外形的小玉器,要配上挖了不同外形孔洞的木板。

玉工的左手握住小“鐵盅”,右手拉著“繃弓”,一來一回的帶動鐵盅重複旋轉,鐵盅下端所嵌的金剛鑽,就會在玉器上鑽出洞來。技法逐步提升後,桯鑽與管鑽取而代之。穿孔如是兩面對穿,則常有接頭不整的痕跡。

沒有先進的工具?且看古人如何打磨玉器

打眼

十一、木碢

木碢是磨光的碢,普通的是用葫蘆瓤做的。把已雕琢好的玉器表面認真的磨光。這時運用的工具構造是登板連繫著木軸,帶動一個圓形的轉盤,而這步驟用的圓盤,是厚厚的“木碢”,配用的石沙硬度比擬低,又稱“浸水黃寶料”,大約是石英沙(七度)來細細磨光。

沒有先進的工具?且看古人如何打磨玉器

木碢

十二、皮碢

皮碢是牛皮製成的,是玉器的最後工序拋光上亮用,詳細呈現玉色。

沒有先進的工具?且看古人如何打磨玉器

皮碢

製作玉器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一件玉器需要一個工匠經年累月去完成,所以儒家追求的君子如玉,璞玉也需要時光和技藝區打磨,如同人性一樣!

對玉石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在評論區亮出你們的觀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