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倫的取死之道並不在於拒絕林沖入夥

白衣秀士王倫以種種藉口為難前來投奔的林沖,最終因此為自己埋下禍端,被林沖火併,歷來多是從林沖角度為之不平,而少從王倫方面看問題。

王倫的取死之道並不在於拒絕林沖入夥

其實,王倫所慮並非沒有道理,自己和杜遷宋萬的確本事低微,若留下本領高強的林沖,即便暫時因感激而相安無事,但時日長久,難保不生意外。於是,王倫決定拒絕林沖入夥,把可能發生的意外消弭在萌芽之中。這是一個很明智的決定,本不該成為王倫取死之道,惜乎隨後種種王倫處理得極為不妥。

拒絕林沖入夥,藉口拙劣,且未知會同伴。王倫本來已經安排林沖坐第四把交椅,但忽然慮及留下林沖的隱患,於是決定變卦拒絕林沖。然而,他的藉口卻是那樣拙劣:“爭奈小寨糧食缺少,屋宇不整,人力寡薄,恐日後誤了足下,亦不好看。”這也還罷了,關鍵是他竟沒有知會自己的同伴,以致出現很怪異的一幕,朱貴、杜遷、宋萬並不站在他一邊,反紛紛替林沖說情。這不僅會令林沖更加不滿,也在此時便看透了王倫與同伴並不交心。

既已拒絕,便不該再言語傷人。既然開口逐客了,就應該和和氣氣,讓人心無怨恨而去,可王倫卻幾度言語傷人。先是對林沖的來意表示懷疑:“兄弟們不知,他在滄州雖是犯了迷天大罪,今日上山,卻不知心腹。倘或來看虛實,如之奈何?”這番猜疑留在心中則可,怎麼能當林沖面說出呢?若將來林沖留下,固然會因此生出嫌隙,即使林沖離去了,也完全沒必要結下怨恨。而在與林沖納投名狀的三日之約期間,王倫也幾度冷言冷語地奚落,顯得非常小家子氣,也是赤裸裸地為自己拉仇恨。

王倫的取死之道並不在於拒絕林沖入夥

拿定主張,便不該猶豫反覆。王倫既然已經把拒絕的話說出口了,就應該堅決執行,可他又幾番反覆。作為山寨之主,說話還是有一定的權威,那麼,他若鐵心不接納林沖,同伴自然不會堅決抵制,林沖就算怨恨也無可奈何,只得悻悻而去。可是,在朱貴杜遷宋萬一番勸解後,王倫卻又遲疑了,生出個納投名狀的餿主意。須知林沖乃八十萬禁軍教頭,武藝高強,殺個把人還不是小菜一碟,這簡直就不是什麼難題,也考驗不出什麼真心,反而更令林沖對自己不滿。不過,還算老天相助王倫,林沖由於種種原因,居然三日之內就是殺不了一個人,這下王倫可以冠冕堂皇地對林沖說,我可是給了你機會,是你自己沒有把握住。也給足了相勸的同伴面子,讓他們再也開不了口。然而,王倫竟然無視這個天賜良機,再想出個很奇葩的主張:“若留林沖,實形容得我們不濟,不如我做個人情,並留了楊志,與他作敵。”留不留得住楊志還未可知,即使留下了楊志,王倫又憑什麼斷定楊志就可以成為自己的心腹,而與林沖作敵?難道就因為楊志和林沖打了一架?像林沖楊志這樣的好漢,往往會因為這一架而惺惺相惜,引為知己,這隻怕是這個白衣秀士所難以理解的了。不過,王倫這一反覆的結果,就是林沖算是勉勉強強留在了山寨,也給王倫自己留下了禍患。


王倫的取死之道並不在於拒絕林沖入夥

我們沒有理由要求王倫一定要心胸開闊,廣納賢才,他本就只想以梁山泊作為棲身之所,並沒有要做一番大事業的抱負。所以,王倫拒絕林沖,從他的角度看,原本沒有什麼錯誤,或者說,這就是一個明智的決定,但可惜的是王倫寡謀少斷,缺少氣度,又沒有得力的心腹之人,還不斷主動為自己結下仇怨。那麼,王倫的被殺,就不可避免了。即使沒有晁蓋一夥的上山,即使沒有吳用的挑撥,這個結局應該是遲早會到來的,而這一切,都是王倫自己種下的禍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