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人竟然是這樣的?看看全國各地人的性格表靠譜嗎

陝西人

陝西是中國傳統文明的源頭。秦磚漢瓦隨處可見。在西北各省中,陝西也是文化最為發達的省份,西安高校林立,人才濟濟。 陝西的漢子,是黃土造就的,黃土的性格就是他們的性格。陝西人吃的是粗茶淡飯,喝的是粗釀的稠酒,陝西老農穿的是粗布衣裳。陝西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聲吆喝。陝西漢子性格豪爽,說起話來也鏗鏘有力,快人快語,不拐彎抹角。這一點不似南方人講話和風細雨,話中有話,工於心計。陝西人給人的總體印象是樸訥溫厚而又爽直豪放。秦腔高亢激越,信天游悠遠單純,都反映了陝西人的某些特點。

傳統是陝西人的財富,也是陝西人的負擔,它使陝西人往往保守偏執,而現實中的落後與歷史中的輝煌又給陝西人很大的失落感,於是自戀又自卑,往往形成矛盾的性格,在外人看來,陝西人既保守,又開放;既粗獷,又心靈手巧;既老實,又圓滑;既吃苦耐勞,又貪圖安逸;既安於現狀,又躁動不安……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陝西是全國幾個產美女的地方之一,不但產美女,而且出產好男人。一聲秦腔吼,八尺的漢子熱淚流,出嫁的婆姨也回頭。陝北女孩溫柔順從,但內心剛烈,熾熱如火,往往以柔功把丈夫控制得服服貼貼。

湖北人

湖北是有名的魚米之鄉。不南不北的地理位置使湖北人的性格有很強的兼容性,既有北方人的率 直, 又有南方人的精明,冬冷夏熱的氣候變化,造成了湖北人的火暴性格,而道家文化的潛在影響,又使湖北人為人韜光養晦,老謀深算,不愛顯山露水。因此,他們兼 具楚人的蠻氣和靈氣,聰慧精明而好勇鬥狠,出了不少文人武將。

“天 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這是外省人評價湖北人。 “九頭鳥”之於湖北人,褒貶兼而有之。作為個人,湖北人是大智若愚,作為整體,則容易相互扯皮,因小失大,幹不成大事,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湖北自古出美女,王昭君即是一例。在武漢,漂亮女孩不少,雖然一口武漢話顯得有點粗,但說起普通話來,卻柔媚多姿, 別有風情。

陝西人竟然是這樣的?看看全國各地人的性格表靠譜嗎

北京人

據說,老派北京人重禮數,善待人,頗有尊賢禮讓之風。但現在這種古風似乎已經日趨式微,總的印象是,皇城根下,見多識廣,既受官文化薰染,又承八旗子弟餘風沐浴,常以“官”的眼光居高臨下,又以玩世的心態體味人生。居高,故睥睨(bì nì)世界,縱橫捭闔( bǎi hé ),尤其在“地方上”的人面前,總覺得自己是“中央的人”,就象處長對科長一樣,盛氣凌人;玩世,故油嘴滑舌,善打哈哈,於是侃爺輩出,背上了“京油子”的惡名。讀讀王朔的小說,看看馮小剛的電影,一股子“痞氣”撲面而來,但它痞得有文化,痞得夠味道,說穿了這是北京人的幽默感。

北京人幹什麼都帶“大”字,官大、街道大、級別大、學問大、還有派頭大、口氣大、架子大。“大氣”可說是北京人的一種普遍特性。他們的生活方式,無不帶有 “大”的味道:幹大事、說大話、講大道理、討論大問題,就連聊天,也叫“侃大山”;喝茶,也鍾愛“大碗茶”。他們對小打小鬧不感興趣,他們嚮往的是做“大 款”,成“大腕”,最好是當“大官”,所以,有句俗話說“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

東北人

對英雄的崇拜,對勇敢、強健、勤勞之品性的認同,正是東北文明在東北人身上的體現。東北土匪既有殺人越貨、打家劫舍的兇殘一面,也有仗義行俠、忠義抗敵的進步的一面,他們的品質可以說是狩獵民族本性在商業文明時代的變態表現。

打起架來,東北人一定要就近找到武器。如果地上有磚頭,決不會揀土坷垃;地上有鐵棒,決不揀木棒;而攻擊的部位上,也是找中要害:如果能打臉,決不打屁股;如果能打胸決不打腿。

東北人“霸氣”而又“靈動”,其不勝不歸的心勁體現為一種比野生東北虎更勇猛,比牛皮筋更柔韌的硬漢精神。東北人有較為強烈的建功、立業、揚名的心勁!

陝西人竟然是這樣的?看看全國各地人的性格表靠譜嗎

山東人

山東人忠厚直爽,外粗內秀,講義氣。受儒家文化的薰陶,特別講究人際關係和尊卑等級,愛走上層路線。山東人 鄉土意識重,地域自豪感強,到處認老鄉。與山東人有過接觸或交往的外地人對山東人的描述總是:憨厚而寬容,樸實無華,真誠坦率,樸素爽直,像一棵紅高粱。山東人有經商之能卻不精於此道,有文化卻不善於辭令。

山東的文化離不開孔夫子,山東人的性格與他老人家也密切相關,孔夫子教誨人們要“忠義信勇”,所以,山東人特別俠義尚武,英雄好漢層出不窮。

山東人可謂是“吃苦一族”,是中國人中最能吃苦耐勞的群體。 山東人可以吃苦,但絕不可以冒險,寧可穩坐家中吃煎餅,也不願外出找尋金米粒。

幾千年來,山東出了無數經邦治世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軍事家和大藝術家,從春秋首霸齊恆公和孔子、孫武、吳起、墨子、孫臏、扁鵲到秦漢的蒙恬、田橫、 東方朔,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孔融,到隋唐的房玄齡、黃巢,從宋金元的宋江、辛棄疾到明清的戚繼光、蒲松齡……但上下兩千年竟真沒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大商人和大實業家。儒家文化長期禁錮要算是罪魁禍首了,傳統觀念使山東人普遍認為經商致富是“背德”的可恥之事。

江蘇浙江人

江蘇和浙江文化都從吳越文化衍生而來,燕趙尚武,吳越尚文,這種文化性格與他們所處的地域不無關係。因為有水,江浙人充滿著靈性,江浙一帶大學者、大文豪、大科學家和大商人輩出不窮,人文鼎盛可謂極一時之盛。

浙江雖然富為魚米之鄉,卻人多地少,生存競爭激烈,所以浙江人闖世界的很多。尤其是溫州人更是遍佈天下,聞名全國。在嚴酷的競爭中,浙江人培植起一種生存能力,走南闖北做生意,只要能夠餬口的職業,幾乎都可以見到浙江人的身影。浙江人善於動腦筋,你經常看到手藝高超的浙江師傅,但你 卻很少看到可憐巴巴的浙江乞丐。

陝西人竟然是這樣的?看看全國各地人的性格表靠譜嗎

提到江蘇,人們都知道它的富庶,但實際上,蘇南才是人們印象中的那個魚米之鄉。蘇南面積只有蘇北的三分之一,但經濟實力卻遠居蘇北之上。蘇南人與浙江人有共同之處,頭腦靈活,善於經商理財,文才也比較出眾,中國歷史上的狀元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蘇錫常地區。蘇南人的代表是蘇州人,人情練達,精於算計,但過於精明,性格也顯得懦弱。

蘇州美女並不比其它地方的美女更漂亮,但柔弱嬌媚,軟語春風,倒也符合中國傳統對美女的審美期待。

與蘇南相比,蘇北經濟相對落後一些,歷史上,蘇北多受淮河氾濫之災,災民流落各地,出苦力,幹粗活,異地生存的需要使蘇北人拉幫結派,這使他們在江南頗受歧視,直到今天,這種歧視在上海和蘇南的小市民中仍然有市場。其 實,蘇北雖多水災,卻也沃土千里,人文昌盛,揚州一帶自古多文人才子,而且比蘇南才子更顯大氣。

湖南人

湖南人是不多的能夠得到全國人民一致好口碑的人群之一。湖南人有三氣:靈氣、匪氣和霸氣,“楚雖三戶能亡秦”、“若道中華國亡,除非湖南人盡死”、“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這些都是歷史留下的對湘人的高度評價,把它匯成一句話,那就是湖南人能成大事。歷史上湖南開發較晚,清中葉以前,湘人出頭者屈指可數,但自咸豐、同治以來,曾國藩、左宗棠以後,湖南經邦濟國之才、文采風流之士代出不窮。湖南人剛烈果決,敢任大事,以天下興亡為己任。有人說,半部中國近代史和半部中國現代史都是湖南人用鮮血和生命寫就的,此話一點也不過分。關於湖南有兩句話,第一句是“惟楚有才”,第二句是“無湘不成軍”,可見其文武兼備。湖南文人眾多,但湖南文人有一股湘民固執的“蠻”勁,常以“文明其精 神,野蠻氣體魄”自勉。

陝西人竟然是這樣的?看看全國各地人的性格表靠譜嗎

湖南人有經世濟用的時務思想,重事功,文人似乎喜從軍,“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湖南軍人驍勇善戰,湘軍名聲顯赫,但卻不是滷 莽之輩,從曾國藩、左宗棠到毛澤東,湘將大多雄才大略,有儒雅之氣。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彙集了湖湘文化的精髓,湖南許多名垂史冊的曠世之才如曾國藩、黃興、 譚嗣同、唐才常等輩都出自嶽麓書院 ,一篇《岳陽樓記》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湖湘學子。

江西人

古代的江西經濟是中國最發達的地方之一,這使江西人勤奮務實但缺少衝擊力、與世無爭。幾千年來,勤勞、好學、聰慧的江西人民在農耕經濟基礎上創造了獨特的物質文化和燦爛的精神文化。江西曆史上,文學、藝術、史學、科技大師輩出,臨川還被喻為“才子之鄉、文獻之 邦”,撐起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半壁江山。縱觀中華民族文化史,對今天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形成、發展、定型產生主要影響的,是宋明以後在中國哲學占主導地位的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南禪佛學與老莊道學。而理學發源於江西,定型於江西,中國儒家思想的哲學化、體系化,在江西這塊土地上最後完成。禪宗的中國化,最後也是在江西得以完成。同時,江西是道教的主要發源地與傳播地,至今仍為道教的活動中心之一。

陝西人竟然是這樣的?看看全國各地人的性格表靠譜嗎

文化的包容性,使得江西人的性格也帶有濃厚的兼容幷蓄色彩。江西的地理與人文也影響到了江西人的性格。從區域色彩看,江西屬於“吳頭楚尾”,加上是內陸城市,江西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擁有封閉、保守、自滿自足的小農經濟意識。而江西人當中,其先民很多也是因逃避戰亂,為尋求安寧的環境才南遷而至,渴望和平、安居樂業的心態影響到後裔中。而長期薰陶的封建儒家忠誠思想及道家的無為理念,使安於現狀、忠誠守信的烙印很深。

四川(重慶人)

四川盆地群山環抱,物產豐饒,尤其是成都平原,更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這裡多神仙類的人物,精明能幹而散漫悠閒,既能享受吃喝玩樂,又很喜歡談玄探幽。與爽直幽默的川人聊天是一樁快事,他們見識獨特,有豐富的民間智慧,擺起“龍門陣”來,趣味橫生,葷素皆宜,硬是要得。 四川出美女,川妹子聰慧能幹,做事麻利,發起嗲來風情萬種,勾人魂魄,故民間有“少不入川”之說,以防有人誤入歧途,忘了家中的老婆。四川是中國的人才大省,無論文人武將,川人都有上佳表現。不過,川人偏居一隅,獨享其樂,雖藏龍臥虎,但窩在盆地中,畢竟視野逼仄,難免有“夜郎自大”之嫌,如不走出夔門,充其量是個土霸王,終難成大器。從古到今,能夠衝破險阻,走出夔門的川人,大多成為了各個時期的精英,象古代的司馬相如、李白、蘇東坡,近現代的朱德、鄧小平、陳毅、郭沫若和巴金等,都是舉世公認的川中蛟龍。

重慶人本來就是川人,同其他川人有許多共同點。不過重慶古為巴國,與蜀人相比,重慶人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或許是因為多山的緣故,重慶人的性格狡詰而不乏豪放,像聞名的重慶火鍋一樣,既麻且辣,他們緊跟各種潮流,從穿著打扮到新潮思想,形形色色的時髦玩意兒在這裡流行很快。重慶盛產美女,人都說重慶街頭“三步一個張曼玉,五步一個林青霞”,是一個溫柔之鄉。但與溫暾的成都人相比,重慶娃子的“砣子”(拳頭)硬,敢打敢 罵,更帶了巴人的火氣和豪氣。時髦漂亮的重慶妹子說起話來,不是嫵媚多姿,就是嘴快如飛,一般大老爺們沒有三下兩下是抵擋不了的。

山西人

“正方臉,稜角分明,鼻短而大”是對山西人的形象描述,他們質樸厚道、淳樸勤儉,男耕女織,遠離奢華,但求溫飽,過著恬淡生活。山西人的性格始終是個矛盾的統一體,既豪爽大氣又愚頑固執,既質直俠氣又保守慳吝,既有強悍的內質,又常常表現得膽小軟弱,這與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大有關係。有人說,山西人大氣,婚喪嫁娶,大擺宴席,人際交往,大包送禮。也有人說,山西人小氣,穿戴“土氣”,不合時尚;飲食簡單,不離麵食,而且調料有限,吃什麼多離不了醋。有人說,山西人才華超群,歷史上山西人才輩出,群星燦爛。可也有人說,山西人才匱乏,迄今為止,山西高校和科研機構尚無一人入選“兩院”院士。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在獨特的地理環境下,逐步形成了山西人外向開拓與內斂自守這種 兩重性的思維定勢。這一點在山西商人的心態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山西人歷來就有經商的天才,晉商曾經在中國和國際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可晉商雖然創造過一 時的輝煌,但其內心深處仍受地理環境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葉落歸根”、“衣錦還鄉”的意識很強。儘管他們闖蕩天下,流寓四方,但他們終究還是把外邊當做過路的驛站,“根”必須留在故鄉,經營的總部仍設在平遙、太谷、祁縣、榆次諸縣不起眼的街道上,宅院則建在原籍的土地上。山西人那種外向開拓與內斂自守的兩重性格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可成為當代山西人重整旗鼓、再鑄輝煌的精神財富,運用不好則有可能幻化為裹足不前的思想枷鎖。

河南人

有人說,河南人是中國人的娘,中國人如果要尋根,大多數最終都要尋到河南去,因為以河南為中心的黃河流域是孕育華夏民族的搖籃,在古代,中國就是指中原,中原就是現在的河南。河南長期以農業為主,自古農耕經濟就相當發達,大多數人抱有“重耕稼、鄙商賈”的觀念。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造就 了古樸厚道的民風和自然親切的鄉情,但也養成了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的封閉保守意識。

陝西人竟然是這樣的?看看全國各地人的性格表靠譜嗎

河南人的生活習慣歷來以簡樸著稱,在居住方面注重“可住、實用”,土窯、草菴、石板房、以及天井 =窯院、窯房結合院和平房院等是富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居住設施;在飲食上則講究“細糧儉用,粗糧細吃”;衣著上講究“經濟耐穿”。河南人講究禮儀,無論日常相見、迎送、借還、慶弔以及生育、成年、婚嫁、壽誕、喪葬等,都很注重禮節和儀表。知書達理者受人尊敬,有“禮多人不怪”的諺語。待人知禮,謂之“懂規矩”、“懂事”,反之,則遭人貶斥。 

上海人

上海人精明,被人稱為“門檻精”,該得到的,一分也不讓。這使得上海人常常為一點點小利而斤斤計 較。在生意場上,上海商人都是行家裡手,既識貨又明理,敢於和善於據理力爭。上海人的錢不好掙。精明已經成為上海商人人格的組成部分。上海商人的精明可以說是骨子裡的。

上海人的自負是眾人皆知的。上海人的自負感,源自上海在中國首屈一指的地位。在良好的自我感覺之中,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上海人對外地人有一個特別的稱呼:鄉下人。在他們眼中,只有上海人是城市 人,因此在上海,能操一口流利的上海話就像獲得當年租界的領事豁免權,將會獲得眾多優惠。這使得上海人以自己的身份為榮,不願離開上海,“戀滬癖”成為上海人的一種文化心理特徵。

在長期的工商業歷史的影響下,實惠哲學成為上海人根深蒂固的觀念。追求實惠的上海人總是會在各種複雜的情況下,迅速找到自己的最大利益所在。在商業活動中,上海人較北方人較少地考慮面子、名聲等非經濟因素,而是明確地將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表現在人際交往上,上海 人私交比較理智,在這裡,你可以找到精神上的知音,卻別指望兩肋插刀的哥們。所以上海出了不少銀行家、商人和學者,卻難出詩人和武將。上海女人舉止得體, 裝束淡雅,言談柔和,很有女人味,但卻沒有那種為了愛不顧一切的“烈女”,上海男人在媒體中常常被醜化為“小男人”,其實,他們懂得尊重女士,體貼妻子, 把西方的紳士遺風中國化了,別有可愛之處。守法守紀,契約意識和法制觀念強使上海人形成了追求合理化、追求平等與規範的觀念。這種觀念使得今天的上海市成為極具理性的城市。如果遇到什麼新情況,上海人的傾向是立即制定管理辦法,而市民也基本服從管理。

安徽人

對許多南方人來說,安徽是北方,對許多北方人而言它又是南方。其實同江蘇一樣,安徽地分南北,淮北人性格豪放、粗 獷,民風剽悍,當年李鴻章的“淮軍”多為淮北子弟;江淮之間的人聰明,學風文風很盛;而江南人是典型的南方人,機靈、能幹、感情細膩、知書達理。從性格上 講,安徽人是中國人的縮影,性格迥異的三種人相安一省,創造了安徽燦爛的文化。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是三國時安徽籍的一代梟雄曹操對古代安徽人文昌盛的描寫,從古至 今,安徽人就與政治和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三曹父子、陳獨秀和胡適都是這樣,就連久負盛名的徽商也多是亦商亦文之輩,不管發了多大的財,心中念念不忘的還是求個雅名,以文人自居。安徽桐城派古文開一代文風,至今桐城仍流行一句婦孺皆知的俗語:“窮不丟書,富不丟豬。”

安徽人也身兼南北的特點,豪爽而細膩,頭腦清楚而口無遮攔,既出商人也出學者,安徽學者豪氣十足,敢質疑陳說,敢開風氣,所以文學革命由兩個安徽人(胡適,陳獨秀)啟其肇端也在情理之中,第一個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也出自安徽合肥。徽州人不戀故土,富有開拓精神,徽商在中國以敢做敢為而名世,自古有“無徽不成鎮,無徽不成商”之說。在徽州當地有“一世夫妻三年半”的諺語,如今,錯落有致的貞節牌坊經歷百年的悽風苦雨之後,似乎仍在默默訴說著思婦的寂寞與辛酸。

廣東人

廣東地處華南,其原住民外貌更多的帶有馬來人種的特點。廣東人最大的特點是能吃苦,重實幹。在廣東,人人都忙忙碌 碌,為生計而忙碌,為掙錢而忙碌。為了錢,廣東人可以放棄一切,可以去受累,可以去受苦。忙,是廣東人的特徵,更是廣東商人們的突出品質。

北方人是先思考後行動,而廣東人是先行動後思考, 他們看重的是效益和價值,從不注重形式和外表。廣東人對空頭理論不感興趣,也沒有工夫空談哲理、人生,對政治也不感興趣。有人說,“食在成都”,也有人說“食在廣州”,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成都小吃遍地,吃的花樣百出,而能夠在“吃”方 面與成都人相篦美的,非廣州莫屬。與成都人相比,廣州人吃得更“野”,從蛇到鼠,從猴到蟲,幾乎什麼都敢吃,這也反映了“食蛇民族”的某些野性。正是這種不馴服的野性,使廣東人與在正統文化束縛下失去創造力的中原諸省人相比,更顯得敢做敢為,血性充沛,尤其是近代以來,因歷史和地理的原因,廣東屢次得風氣之先,成為中國最早開放的地區。因此,觀念也與內地有很大的不同,內地人崇尚官,講“關係”,廣東人崇尚商,講“本事”。廣東人富有開拓創新精神,喜歡標新立異。從鴉片戰爭,到戊戌變法,從北伐戰爭到改革開放,近代以來的許多有深遠影響 的大事都是由廣東人開啟的。在歷史上,近代凡是與西學有關的事和物,也大都是由廣東人最先嚐試。在轟轟烈烈的近代史上,廣東被人稱為“思想家”的搖籃,其 中康梁變法曾震動中華。

福建人

背井離鄉謀發展是福建人的傳統與習慣。福建籍的華僑、華人遍佈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地區,共有一千多萬人。福建人口一直遷移頻繁,宋代以前,北方人口大量入閩。宋代以後,逐漸演變為向海外和臺灣省遷出人口。人口“大進大出”,使福建成為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的主要祖籍地。福建人離開家鄉與地理環境有關。福建總的地理概貌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耕地明顯缺乏。多山又傍海的福建,為了 讓自個兒能舒一口氣,不得不擱置山的那一面難以突破的壓抑,把發展的空間放在了海的一面。從氣候來說,福建近北迴歸線,屬於典型的亞熱帶氣候,各種草木茂盛,福建人的性格談不上熱情如火,但確實有幾分不安分的特質,兼具山的堅毅與海的奔放。勤奮、肯吃苦、愛冒險、適應能力強、喜歡闖湯江湖、擅長做生意等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福建人善於學習,讀書是一流,中科院裡的福建籍院士一直為數眾多。福建人具有冒險精神,這恐怕是長期與大海鬥智鬥勇的烙印。特別是閩南人愛拼敢拼,這種精神在一首叫做《愛拼才會贏》 的閩南歌裡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歌被閩南人自豪地稱為閩南的“國歌”。“拼”和“贏”兩個字,十分形象貼切地刻畫了閩南勇夫的開拓精神。從商人素質和商業精神的角度看,閩南人是最優秀的一群。“出海從商”是閩南人的最佳職業選擇,從小耳聞目睹的情景就是祖輩父輩外出經商,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商中自有黃金屋, 商中自有顏如玉”。不僅閩南,其他沿海地區如福州的福清、長樂、平潭等地,自古以來就崇尚“出洋”。

雲貴人

在西南三省中,雲南最富有邊地色彩。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雲南的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但云南的得天獨厚是以它的封閉性為代價的,與貴州人和四川人相比,雲南人似乎更加滿足於自己的那個圈子,很少到外面來闖世界,所以,你在其他地方很少碰上雲南人。與貴州一樣,雲南開發較晚,近代以後才有了一些人才,最有名者可能要算音樂家聶耳和哲學家艾思奇了。

說起貴州,諺語道:“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貴州是中國唯一沒有平原做支撐的省份,走進貴州,就走進了山之國,幾乎找不到大一點的平整土地。山民生活雖然相對貧困,卻也悠閒自得。作為省會城市,貴陽人口過百萬,面積卻小巧玲瓏,五臟俱全,很是繁華,有都市風情。在雲貴川三省中,貴州飲食習慣和語言都更接近四川。貴州可算移民省份,除了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外,本省漢族多是歷史上幾次人口遷徙遷進去的。 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開發晚等原因,貴州古代出的人才很少。近代以後,貴州的清山秀水,倒也薰陶出一些才子才女。國民黨的國防部長何應欽、文化部長張道藩,XXX的著名人物王若非等都出自貴州。處在內陸大山中的貴州人,精壯能幹,敏於新潮,與四川人一樣悠哉遊哉,卻缺少四川人那種吃苦精神,“麻將在手,小吃在口,三天兩頭,狐朋狗友”,對本省的落後處境缺乏足夠的危機感。貴陽女孩也同重慶女孩一樣嫵媚時髦而又帶點“辣妹”氣質。

廣西人

廣西人的性格特徵,有個共性,普遍認為是比較“老實”。廣西曾是個落後的多民族地區,歷史以來跟外界聯繫不夠密切,許多民族同胞根本就是一輩子老死在山旮旯裡,沒有出過一次遠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年輕一輩在這樣的氛圍裡成長大多誠實憨厚。經商意識淡薄,苦守幾分薄地,以圖餬口度日。從整個廣西層面上講,廣西人經商普遍膽子不大,怕輸的心理很重。也往往輸不 起,一蹶不振。沒有福建人敢作敢為的生猛氣魄。廣西人,尤其是農民兄弟缺乏一股牛勁和不服輸的精神。在廣西人的字典裡,需要兩個大寫的字:膽量!

甘肅人

肅有句俗語:金天水,銀武威。但挑來挑去,就是蘭州,景象也好不到哪裡去。甘肅地貌多為黃土和戈壁。所以,有個叫“三不拉”的地方,寓意為連牛羊兔都不在那裡拉屎。可謂淒涼異常。甘肅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尤以敦煌莫高窟為最,其次為絲綢之路,再其次為“馬超龍雀”及嘉峪關了。甘肅歷史名人有“飛將軍”李廣,唐高宗李淵。

甘肅雖然貧困,但甘肅人卻也敢於接受新事物,即使在偏遠的鄉村學校,你也可以看到一些年輕老師舉辦週末舞會,而不太顧忌鄉人的議論。蘭州的年輕人穿著時髦,緊跟新潮,女孩子言談舉止都非常開放。除蘭州外,嘉峪關,敦煌也都是甘肅值得一遊的城市,不僅因為它們擁有蘊涵魅力的文物古蹟,而且也因為它們挺立在那種蒼涼的戈壁中,給人以感動。

內蒙古人

蒙古人是草原的子民,霜風冷雨、嚴寒酷熱的蒙古大草原鍛造了蒙古人堅韌不屈的性格,草原上粗礪的沙子、凜冽的寒風勾勒出蒙古人特有的面貌:有力的眼睛,突出的顴骨、捲起的頭髮,也塑造了他們敦實而靈活的身軀。歷史上,蒙古人的金戈鐵馬曾經橫掃歐亞大陸,創造過令人側目的輝煌。“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憑藉“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武功征服了許多民族,建立了疆域廣闊的大元帝國,這一奇蹟足以成為蒙古族人世世代代的驕傲。

熱情奔放的蒙古人能歌善舞,蒙古族的舞蹈堪稱美的極致。遼闊的草原和遊牧的生活方式鍛造了馬背民族熱愛自由、敢愛敢恨的性格,為了朋友,他們可以兩肋插刀;為了愛人,他們可以捨生忘死。數千年來,他們與牛羊為伍,逐水草而居,大塊吃肉,大碗喝酒。

新疆人

新疆是多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大多民風彪悍、熱情奔放。但隨著近250年的移民,到目前漢族已經在新疆成為多數民族,維吾爾族退居第二。由於新疆民族成分複雜,對於新疆人的看法很難評判。除西遷的漢人外,新疆本地人大多都信奉穆罕默德所創立的伊斯蘭教。由於宗教原因,新疆人有許多禁忌:一是性感禁忌(女性的穿衣尤其謹慎);二是窺視禁忌(萬不可凝視對方過久);三是放屁禁忌(包括公眾場合的有聲屁賀和無聲屁);四是飲食禁忌(非清真的豬,驢,狗肉是萬不可吃的)。

陝西人竟然是這樣的?看看全國各地人的性格表靠譜嗎

新疆人為人豪爽,熱情好客,到維族朋友家裡做客,他會把美酒佳餚悉數拿出待客,使 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新疆少數民族大多能歌善舞,在特定的節日,他們燃起篝火,彈起冬不拉,男女老少盡情狂歡,青年男女通過歌舞眉目傳情,相互表達愛慕 之情,締結終生之好。維吾爾族的男人長相一般都很英俊,女人一般都很漂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