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東站——中國人當年自己修建的鐵路車站

瀋陽東站——中國人當年自己修建的鐵路車站

奉海鐵路 首條完全歸東北人所有的鐵路(上)奉海鐵路 首條完全歸東北人所有的鐵路(下)眼前東站這般清靜,讓人很難想象到它昔日的繁華和重要。 王明宇公館現如今已經是大東區圖書館。昔日的...

昔日的王明宇公館氣勢恢宏,王明宇經常在這裡主持修建當年的奉海站。

提起東站街,我們自然會想到瀋陽東站。不過東站以前是叫奉海站,當年的奉海鐵路是咱們東北自建的鐵路。

王明宇這個名字對很多人來說可能並不熟悉,可是你知道嗎,當年的東站,正是他主持修建起來的。

東站街一定是跟東站有關,和繁華的瀋陽站以及人潮熙攘的新北站比起來,幾乎很少有人會將著眼點落在東站身上。因為現如今的東站默默地固守在城市的一角,幾乎被遺忘。

然而,看似“不起眼”的東站,沉埋在它的鐵軌和車輪的聲聲摩擦之間的歷史和故事,卻讓你驚喜不已。

中國人自己的鐵路——奉海線

東站是我們中國人當年自己修建的鐵路車站。

民俗學家齊守成介紹說,早在1919年時,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採納原奉天省長王永江的建議,自建奉海鐵路,即由奉天大北邊門外東端,向東經過撫順、清原縣至海龍止,全長約250公里。

修建這條鐵路的目的,是與南滿鐵路相抗衡,把海龍及附近的柳河、東豐、西豐、輝南各縣的農副土特產品均由中國鐵路轉運。為此,在建路之初即決定不用外國人,不借外債。

東站修建經費採取官商合資,只准中國人入股,總投資為奉大洋兩千萬元,由省庫和商民各投資一半。

齊守成說:“當年的南滿站(現在的瀋陽站)由日本人控制著,往來運輸生產、生活用品,而當時奉天只有這麼一條鐵路,如果是中國人想從南滿站運輸貨物,就要繳納非常高的運輸費用,而且需要辦理各種繁瑣的手續。張作霖一想,這樣不是辦法,於是修了奉天到海龍的這一條鐵路——奉海線。現在的東站當時稱為奉海站, 1929年,張學良將奉海站改為瀋海站。 1945年,瀋海站被更名為瀋陽東站至今。”

齊守成介紹說,當初東站附近是一片荒野。新中國成立前,瀋陽東站也只有一個貨場、一個站臺及兩個倉庫。新中國成立後,增建東西危險品貨場和候車大廳,站場股道22條,負責物貨聯運作業的鐵路專用道101條。

碧水河畔 守望奉海

提起東站,就不能不說到守護東站的人——王明宇。這個名字對於很多人而言並不熟悉,然而當年的東站,卻正是在他的守望之下建造起來的。

齊守成介紹說,早年,王明宇作為奉系強盛時期的東北鐵路第一經理人,因卓越的管理才能和廣泛的人脈關係,最後被任命為總辦,同時還兼任當時東北銀行的總辦,集權利富貴於一身。

修建奉海鐵路之時,為方便調撥資金及建材,王明宇同時設立東北銀行、東方商棧、太平木業公司,均由自己兼任總經理。奉海鐵路最終歷時三年修完。當全線通車之時,中外人士莫不為其神奇的修建速度而驚訝。“當年,張作霖對王明宇可是非常器重的,一方面因為他的才能,精通鐵路建造;另一方面,他也是外交部駐奉天的特派員。”齊守成說。

王明宇的公館差不多與奉海站同時修建,地處瀋陽市大東區如意五路14號,建築面積3260平方米,佔地面積5190平方米,是大東區內同一時期建築中面積最大的一處。

當初,王明宇之所以要把公館建在這兒,就是因為在這個公館的樓上可以一眼望見他主持修建的奉海站,很多公事他就是在家中直接處理。齊守成說,在王明宇公館廂樓的南端,緊靠山牆各設有一處八角瞭望亭,在八角亭上,可以直接望到奉海站。在過去,王明宇經常出現在這一建築的制高點,久久地望向奉海站方向以及延伸向遠方的奉海鐵路。

設計獨具匠心的王明宇公館

沿著奉海線綿延不絕的鐵路軌跡,在北運河邊,有一座氣勢恢宏的庭院式建築,這便是當年的王明宇公館。

當年的王明宇公館,現如今已變身為大東區圖書館,但建築本身的變化並不大:修繕後的王公館保留了原貌,是一個三進的大院落,基本上都是對稱的格局,即左右對稱,大門居中,兩側各有一耳房。

進門後,是一個很大的空地,也種植了一些花草樹木。往前可見一個二層的主樓,是那種老式的樓房。其正門房極為高大,兩側另有門房十餘間,二層樓房呈“U”字形,系蒙古包式屋頂,前後都有走廊。

樓後有較為闊氣的蒙古包式的平房十餘間。這種樓房設計很巧妙,有一個寬闊的迴廊,迴廊始終環繞著公館,前面的迴廊寬些,後面的迴廊窄些。雖然在現代人眼裡有些浪費空間,但是有一個好處就是房子裡冬暖夏涼,即使天氣再熱,人在房子裡面也會覺得很涼爽。

身處幽靜所在,午後出入這座古建築的人並不多,但路邊的老人說,事實上,來此地看書的人並不少。談及王明宇公館翻修前後的變化,老人說:“還是原來的樣子,不過過去的王明宇公館已經非常破舊,根本無法修補,所以,絕大多數房子都是拆掉重建的,只有這一處是原來的,毀壞不嚴重,所以只是簡單地修了修。”老人用手指了指公館臨近河邊的部分。

齊守成介紹說,王明宇公館頂樓的坡形屋頂與東站的圓形尖頂是王明宇設計才能的一種體現。早在設計建造公館與奉海站之際,兩處樓頂就如此設置,一方一圓,方圓聯袂,彰顯出主人對中西建築工藝的精通和設計的獨具匠心。“這王明宇公館,後來成了一所學校,再後來又成了燈具廠,前些年因為建築破損嚴重,成了危房,所以重新修建,便成了現在的大東區圖書館。”

老人回憶說,在重修的時候,看到公館裡原有好多木頭柱子,“這公館的周圍,過去都是平房,根本看不到高樓,是那種油氈紙房,不知你見過沒有,簡陋得很,平房就這樣密密匝匝地一直排列到河邊。那河水也弄得特別髒,都是汙水不說,還有很多生活垃圾,到了夏天,人在河邊簡直不敢喘氣……不過後來,這裡動遷了,平房全都變成了現在的樓房,河水也經過改造,變得清亮了很多,王明宇公館又可以安靜地守著這條鐵路了。”

如此,奉海站與它的守望者——王明宇公館,在奉海線的牽連之下,便是這樣對望了80餘年。

難覓昔日風光

事實上,憑年代而論,東站並不年老。而地處這一偏僻的角落,卻使它多少呈現出“未老先衰”的徵兆。

“如果乘公交車的話,那裡應該算是個終點了,很少會有車再往前走。”齊守成如是說。如今的東站看起來更像是公交車的總站,迎面的東站街並不繁華,但卻也不算狹窄,在一排排公交車整齊的隊列之中,東站那頗有些滄桑的面貌在樹木的掩映中若隱若現,站前幾乎空無一人,唯獨一扇小門敞開,上面用藍底白字標著“進站口”三個字,如此昭示著一切在東站並未休止,只不過放慢了腳步而已。

東站的候車室在歲月的洗滌下滄桑滿面。或許正是如此的印記,為它留下了無法抹煞的歷史見證,被列為瀋陽市文物保護單位。而走出東站候車室,眼前的老鐵路更值得驕傲,因為它曾是東北自建鐵路的開端。

如今,整個東站只有一個售票口在正常工作,每天在東站經停的火車只有四到五列。

“主要是貨運,不過客運也有,但是很少。有些時候會看到三三兩兩的人來這裡乘車。”老人說。

同樣,王明宇公館也是靜靜地立於河邊,眼前除了那一條細小的河流,便是綿延而去的奉海鐵路,若不是此地改為大東區圖書館,或許這裡已經成為城市的一處死角,很少有人問津。

東站的歷史,並不很長,至今也不足百年;東站的歷史,其實可以很長,順著這些望不到盡頭的鐵軌,永無休止地反覆摩擦著滑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