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合眾獲第七張新能源牌照

5月17日,工信部發布了第308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其中,浙江合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進入擬發佈新增車輛生產企業清單。這便意味著,如果截至公示時間結束(5月23日)不出現任何變故的情況下,浙江合眾新能源將正式獲得由工信部頒發的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

至此,含浙江合眾在內,全國共有7家企業獲得工信部頒發的新能源牌照,其餘6家分別為:北汽新能源、雲度新能源、江鈴新能源、知豆、長江汽車以及前途汽車。

浙江合眾將獲第七張新能源牌照

根據資料顯示,浙江合眾桐鄉生產基地於2016年6月開工建設。截至目前,合眾新能源一期建設的生產工廠已全面竣工,並準備投入運行。據悉,合眾新能源一期總投資約11.56億元,規劃產能為5萬輛/年(單班5萬輛,雙班8萬輛/年)。

產品方面,浙江合眾早在2017年,便發佈了旗下首款新能源概念車型——E-TAKE。不過至今,我們並未得到這款車型即將量產的消息。相比之下,合眾新能源子品牌,名稱語出驚人的“哪吒汽車”卻在最近保持著極高的出鏡率。據悉,合眾新能源擬在今年第三季度公佈品牌戰略和產品計劃,而哪吒汽車定位小型車平臺,並將在近期陸續推出兩款全新車型。

其中,首款車型定位小型SUV,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有國內媒體已經提前曝光了疑似哪吒首款量產車型的圖片,而如今公佈的消息,則恰好驗證了彼時業內的猜測。除此之外,合眾新能源還規劃了一箇中型車平臺,據悉將在近幾年陸續推出5款新車,並且將在未來五年的產品規劃上佈局“2+5”的產品矩陣。

造車新勢力“雙資質”陣營擴充

根據政策規定,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必須分別拿到由發改委以及工信部頒發的兩項資質,才能算真正擁有新能源車型的生產資質,從而進一步進行大規模量產。雖然目前國內的“造車新勢力”多達近百家,但能夠取得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的企業卻寥寥無幾。 據統計,截至目前,發改委共為15家新能源車企頒發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其中不乏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以及江淮大眾等依託傳統車企建立的新能源企業。

浙江合眾獲第七張新能源牌照

除此之外,全國範圍內只有6家新能源車企獲得由工信部頒發的純電動乘用車生產牌照。這便意味著,完整取得“雙資質”的新能源企業,也僅有上述6家。根據目前的情形觀察,浙江合眾將很有可能成為第七家贏得“大滿貫”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生產資質的“背後玄機”

工信部第七張生產牌照落地,看似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情,但在2018這個敏感的時間節點上,這張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電動車牌照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自2017年12月4日,長江汽車獲得工信部頒發的第五張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後,半年之久的時光,這張彌足珍貴的新能源汽車“準生證”卻意外地進入了一個無限漫長的“冷凍期”。在外界看來,這種異常的狀態與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蓬勃景象大相徑庭。直至今年4月份,前途汽車打破這一勢態,工信部頒發新能源牌照的頻率在短時間內似乎已回到常態。

對此,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並不感到十分意外。在他看來,工信部頒發新能源牌照的頻率在正常範圍之內,與此同時,工信部也有理由在適當的條件下,在任何時間段為汽車企業頒發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

然而另一方面,發改委的新能源汽車牌照頒發動作,卻在2017年5月便進入停滯階段。為何新能源牌照的頒發速度明顯放緩?對此,不少業內人士都對這項令人“匪夷所思”的現狀做出了分析。

其一,部分獲得資質的企業,遲遲不能在新能源車型。除北汽新能源、江淮大眾以及知豆外,其餘企業絲毫沒有成為市場主流車企的跡象,更無法起到新能源車企領頭羊的作用。

其二,根據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0年國內新能源車銷量將達200萬輛。依據現有15家獲得資質的新能源車企產能規劃,僅這些企業產能總和便會達到91萬。除此之外,正在排隊等待審批的新能源車企不下20家,總體規劃產能不下200萬。由此看來,新能源車行業“降溫”工作刻不容緩。

事實上,汽車界對於生產資質一事的爭論從未停止。以拿到新能源牌照的15家汽車企業為例,近似於“殭屍”的汽車企業比比皆是。河南速達、陸地方舟等企業在拿到資質的一年時間中幾乎是毫無進展。這不禁令人生疑,相比蔚來、小鵬等未獲生產資質,但依舊風生水起的造車新勢力,這份讓汽車企業望眼欲穿的生產牌照,究竟能否客觀體現造車企業的真實實力?看似艱難的,取得生產資質過程的背後,又有如何不為人知的秘密?

“互聯網公司造車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北京車展期間,李書福的一番言論似乎是一語戳中造車新勢力最薄弱的痛點。事實上,傳統車企中唱衰造車新勢力的大有人在。在他們看來,即使獲得生產資質,造車新勢力的前景依然是一片漆黑。

除此之外,更有甚者道出了生產資質背後的焦慮。某造車新勢力負責人向汽車頭條秘密透露,已獲得生產資質的企業並非高枕無憂,有關部門正在考慮制定相關政策進行審核把控,現有獲得資質的企業,同樣會面臨出局的風險。

而今,這張價值連城的牌照,背後的含義已愈發撲朔迷離。倘若事實真如傳聞所言,新能源車企“準生證之爭”將會成為造車新勢力歷史上又一“經典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