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說春秋63:“管仲論相”,智者的判斷

“管仲論相”是記載在《史記》裡的典故,故事的內容是管仲在臨終之前為齊桓公做的最後一番謀劃。

上回說到,重耳歷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臨淄,齊桓公盛情的接待了他,並親口答應會幫助他返回晉國。

可誰知沒過多久,齊國卻發生了一件讓齊桓公無比心煩的事情,直接導致重耳的復國希望被無限期擱置。

這件事情就是齊桓公最信賴丞相管仲突然得了重病,而且已經到了瀕危之際,隨時都有去世的可能。

自從管仲得到隰朋推薦出任相國以來,已有三十多年的時間,在他的努力之下,齊國一步步的走向強盛,併成為了諸侯的領袖。

因此當齊桓公得知管仲的病情後,急忙派人四處尋找良醫名藥,下決心要將管仲醫好,然而事與願違,儘管大夫們嘗試了各種辦法,管仲的病情卻始終不見好轉,他的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

典故說春秋63:“管仲論相”,智者的判斷

齊桓公見此情景,知道管仲已經到了回天乏術的地步,無奈之下,他也只好開始考慮管仲的後事,尤其是在管仲死後,誰可以接替相國一職。

這一天,齊桓公再次來到了管仲家裡探望他,說了幾句關心的話後,齊桓公轉入正題,詢問管仲接班的事情。

對於這個問題,管仲也已經考慮了很久,但卻同樣拿不定主意,他回答說:“如果甯戚還活著,他是最合適的人選,只可惜他已經先我而去。”

齊桓公點頭說:“是啊,寡人也很痛惜甯戚。”頓了一頓,齊桓公接著說:“仲父覺得鮑叔牙怎麼樣?”

問完這一番話,齊桓公心想,管仲與鮑叔牙情同手足,鮑叔牙又是管仲的恩人,管仲一定會贊成,誰知管仲卻回答說:“鮑叔牙雖然品德高尚,但他性格剛毅、不知變通,不適合擔任宰相。”

齊桓公又問:“那隰朋如何?”管仲回答說:“隰朋做事謹慎、公而忘私,是個不錯的人選,只可惜他年事已高,怕也不能輔佐主公太久。”

齊桓公深表贊同的說:“的確如此,那隰朋百年之後,寡人是否可在易牙、豎刁、開方這三人中選擇一人呢?”

聽了這話,管仲當即變了臉色,義正言辭的對齊桓公說:“臣知道主公一定會提到這三人,但臣必須告誡主公,他們三個不但不可以為相,主公還必須遠離他們,否則齊國的萬世基業將毀於一旦。”

那麼這三人到底什麼來頭,竟會讓管仲如此厭惡。

典故說春秋63:“管仲論相”,智者的判斷

首先說易牙,他是齊桓公身邊的一名廚子,在烹飪方面頗有造詣,據說他是我國第一個使用調和之術燒菜的人,也是我國第一位開私人餐館的人,在他的帶領下,齊國出現了獨具特色的風味菜,後來魯菜系的形成也與他有很大的關係。

由於易牙擅長廚藝,因此深得齊桓公的喜愛,而易牙對齊桓公也是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

有一次,齊桓公在用餐之後無意中說起自己遍嘗人間美味,卻唯獨不知道人肉是什麼滋味,這本是無心之語,誰知第二天易牙就端著一碗蒸肉獻給齊桓公,齊桓公品嚐過後覺得鮮美異常,於是就問這是什麼肉,易牙滿臉自豪的說:“這是臣剛滿四歲的兒子,因主公昨天說想要品嚐人肉,所以臣就殺了犬子獻給主公。”齊桓公聽了這話雖然有些不是滋味,但也因此對易牙更加信賴。

而開方本是衛懿公的庶子,早年從客商口中聽說了齊國的昌盛,就索性放棄了自己的公子身份,心甘情願的來到了齊國侍奉齊桓公,並且一住就是十五年,就連北狄滅亡衛國,衛懿公戰死沙場,開方也沒有回國為父親奔喪。

至於豎刁,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不多,只知道他成年之後,不知用了什麼手段,順利的當上了齊國的內侍總管,負責伺候齊桓公和妃嬪們的飲食起居。

然而作為內侍,豎刁常年生活在後宮,難免受人猜忌,因此他為了向齊桓公表達忠心,便自行閹割,讓齊桓公對他徹底放心,豎刁也因此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名有姓的宦官,在某些史料中被看成是宦官的祖師爺。

齊桓公見管仲如此反對三人,就問他說:“他們為了讓寡人高興,寧可捨棄自己的骨肉甚至身體,難道還不值得寡人信任。”

管仲回答說:“愛身體、愛父母、愛子女,這本是人之常情,而他們卻寧願捨棄人生最珍貴的東西來討好主公,這隻能說明他們渴望從主公這裡得到更多。”

齊桓公好奇的問:“可他們從未向寡人提過任何要求。”

管仲回答說:“那是因為朝中有臣和鮑叔牙等人在牽制他們,所以他們不敢過於張揚,等我們都相繼離世之後,這一干人等必定為禍,所以我死之後,主公務必要將他們全部驅逐,永不錄用,否則主公一手創建的霸業必然被他們葬送。”

齊桓公儘管從心裡捨不得這三人,但他長期養成的對管仲言聽計從的習慣,還是讓他堅定的說:“仲父放心,寡人一定按你說的做。”聽到這樣的回答,管仲才欣慰的閉上了眼睛。

這就是著名的“管仲論相”典故,也是管仲生前為齊桓公提出的最後一次建議。

又過了兩月,也就是公元前645年夏天,管仲在家中病故,享年72歲。

典故說春秋63:“管仲論相”,智者的判斷

齊桓公得知管仲的死訊後失聲痛哭,親自趕到管仲家裡為他送行,並指示在場的鮑叔牙說:“仲父的葬禮一定要辦的隆重,用品規格一律從厚,要讓仲父風光的安息。”鮑叔牙儘管覺得有些不妥,但仍舊一一照做了。

處理完管仲的喪事,齊桓公便按照管仲的建議,任命隰朋為相國,然而正如管仲所料,隰朋上任還不滿一個月也因病去世。

隰朋死後,齊桓公經過對比,覺得國中只剩下鮑叔牙是最合適的人選,於是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給了鮑叔牙。

鮑叔牙聽了之後卻推辭說:“臣並非相國之才,如果舔居相位,可能會讓主公失望。”

齊桓公卻堅持說:“愛卿不必過謙,你的能力國人有目共睹,現在除了你,再沒有人比你更適合了。”

鮑叔牙想了想說:“承蒙主公信任,但恕臣無禮,主公必須答應臣一個要求,臣才敢於受命。”

那麼鮑叔牙所說的要求是什麼,齊桓公能否答應,之後齊國又發生了什麼事情?

下一期的春秋典故:“彈冠相慶”將會為您揭曉答案,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