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為特色小鎮量身定做“成長祕籍”

鎮小能量大,創新故事多。從省會杭州的基金小鎮、夢想小鎮,到東海之濱的機器人小鎮、漁港小鎮;從浙北平原的巧克力小鎮、絲綢小鎮,到浙西山區的青瓷小鎮、江南藥鎮……一個個創新能力強、體制機制活、生態環境美的特色小鎮,深刻改變著浙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

作為特色小鎮的起源地,浙江近期又有了新動作。浙江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近日印發了《浙江省特色小鎮創建規劃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成為全國首個針對特色小鎮創建規劃工作出臺的專項指導性文件。

據瞭解,《指南》由浙江省發改委委託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浙江省商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制定,對特色小鎮規劃編制,既要求遵循共性目標,又強調突出特色發展。有關專家認為,此舉目的是為了有效解決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不規範、走偏路的問題。

小镇|为特色小镇量身定做“成长秘籍”

(杭州市餘杭區夢想小鎮內一家眾創空間)

特色小鎮崛起化解“塊狀經濟”

以“塊狀經濟”見長的浙江曾遭遇轉型的巨大壓力,升級轉型的前景在哪裡?浙江創建特色小鎮的提出,是化解“塊狀經濟”的新招,各地紛紛謀劃、爭相創建。

一批脫胎於“塊狀經濟”搶佔優勢產業中高端的製造業小鎮,突破傳統建制街鎮的行政區劃侷限,成為新常態下推動產業創新升級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抓手。海寧的皮革小鎮、大唐的襪藝小鎮、桐鄉的針織小鎮、黃岩的模具小鎮、餘姚的機器人小鎮等,都是立足於當地的優勢產業,在新的平臺上引入代表產業高端的研發、設計、時尚等高附加值的產業環節,改變原有塊狀經濟重生產輕設計、重數量輕品質、重代工輕品牌的狀況。

小镇|为特色小镇量身定做“成长秘籍”

(桐鄉市毛衫時尚特色小鎮)

杭州夢想小鎮鎖定互聯網創業和天使基金兩大產業,致力成為世界級的互聯網創業高地。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鎮、富春硅谷小鎮、義烏絲路金融小鎮……這些特色小鎮則一開始就瞄準互聯網+雲計算等,以其產業獨特、服務優質吸引創客集聚,讓湧動的眾創項目落地生根。

這些分佈在浙江大地上的特色小鎮,既是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動機,又是開放共享的孵化器,帶動了一方產業轉型升級;既能展現江南山青水綠的秀美風光,又告別了傳統工業區“文化沙漠”現象,彰顯了浙江獨特的人文氣質;既集聚了人才、資本、技術等高端要素,又能讓這些要素充分協調,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釋放創新動能。

浙江明確提出,特色小鎮原則上佈局在城鄉接合部,每個特色小鎮要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確定好小鎮風格,展現“小而美”,要求“顏值高”,避免“百鎮一面”。

小镇|为特色小镇量身定做“成长秘籍”

(杭州市餘杭區夢想小鎮一角)

在這一要求下,浙江的特色小鎮形態各異,不拘一格:有歷史古鎮,也有現代產業園區;有靈秀水鄉,也有奇峻山區;有的在古舊糧倉基礎上改建,有的在大運河旁整飭翻修;有的山水相連,有的人文薈萃……通過高標準推進特色小鎮規劃建設,一些原本是城鄉接合部的“破補丁”,搖身一變成了創新創業的新空間、人才集聚的新家園和美麗風景的新亮點。

從2015年起,浙江已先後公佈了三批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涉及特色小鎮114個。兩年後,有兩個獲得命名,卻先後有6個因考核不合格而被降格。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翁建榮表示:“用創建制代替審批制,實施動態調整,徹底改變‘爭個帽子睡大覺’的舊風氣。”

按產業類型對特色小鎮進行分類

通過3年多的探索建設,浙江特色小鎮在管理、考核、評價與規劃等方面形成了較為完善與系統的管理體系,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在住建部公佈的兩批全國特色小鎮名單上,浙江共有23個小鎮榜上有名,數量居全國第一。

根據《指南》,浙江特色小鎮創建規劃在遵循“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體制‘新而活’”的原則基礎上被分成三大類,作為引導特色小鎮“特色化”規劃建設的分類基礎。

小镇|为特色小镇量身定做“成长秘籍”

(諸暨市襪藝小鎮一家襪業工廠的自動化生產車間)

其中,第一大類為“以提供技術與金融服務產品為主”,主要分為信息經濟小鎮、時尚小鎮A、金融小鎮三個主要小鎮類型;第二大類為“以提供實物產品為主”,下分環保小鎮、健康小鎮A、時尚小鎮B與高端裝備製造小鎮;第三大類為“以提供體驗服務產品為主”,主要分為健康小鎮B、旅遊小鎮和歷史經典小鎮三個主要小鎮類型。

浙江省發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潘毅剛說,《指南》將特色小鎮分為三大類的主要依據是目前浙江已經培育出的小鎮類型,對其按照產業類型進行劃分,主要目的是便於當前特色小鎮在培育過程中的分類管理與考核評價。

值得關注的是,《指南》也在對產業類型的劃分基礎上進行了更加細化的分類。集中體現在,《指南》中將時尚小鎮與健康小鎮分為“A”與“B”兩種細分類別。將研發設計型時尚小鎮定義為“時尚小鎮A”,而將產品製造型小鎮定義為“時尚小鎮B”;製藥和醫療器械等製造業為主的小鎮定位為“健康小鎮A”,而以康養保健為主的小鎮劃分為“健康小鎮B”。

“第一類是知識服務,包括工藝技術和金融服務等;第二類是實物產品,第三類是與吃喝玩樂有關的體驗性服務。”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卓勇良指出,實際上,在對特色小鎮的劃分過程中,僅按照小鎮的產業來劃分,有些特色小鎮的類型並不能劃分得很清楚,因此《指南》的劃分類別還從浙江特色小鎮的實際出發,結合產業門類和未來需求進行了進一步考量與劃分。

特色小鎮建設需要時間和耐心

自2015年4月《浙江省特色小鎮創建導則》正式發佈,浙江省圍繞特色小鎮的探索建設工作先後發佈了《關於印發浙江省特色小鎮驗收命名辦法(試行)的通知》《特色小鎮評定規範》等文件,通過在規劃、管理、考核與評價領域的政策出臺,構建了較為系統的政策體系。

浙江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指南》的出爐,為高質量建設特色小鎮提供了規劃依據,在全國率先形成了“規劃有指南、創建有導則、考核有辦法、驗收有標準”的工作體系。

“與三年前相比,現在的特色小鎮在管理、考核與評價等方面的水平遠遠提高了,之前很多都是沒有可以參照的。”潘毅剛說,從特色小鎮的探索建設角度來說,浙江近幾年每年都有新的政策、指南與指標頒佈,在指標與制度建設方面已經較為成熟與完善。

相較於較為完善與系統的管理體制,當前浙江的特色小鎮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卻依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短板。潘毅剛認為,當前浙江特色小鎮的建設在創新力方面還不夠強,主要體現在高新技術欠缺,創新產業與新興產業的比重偏低。而在卓勇良看來,浙江特色小鎮中依然存在著包裝過度,產業雖集聚但不夠強,以及“用美好的願望來替代發展的過程”等不足。

實際上,此次發佈的《指南》中也針對這些短板進行了一定的規劃與引導。在“特而強”的產業方面,《指南》對三大類小鎮進行了具體的規劃要求,力圖引導特色小鎮形成產業領導力,制定引進、培育和壯大領軍企業的措施,確定特色小鎮所在領域的龍頭地位。

值得關注的是,為了使特色小鎮建設朝著“特而強”的方向發展,此次出臺的《指南》中還明確了在用地性質轉變、完善人才保障與提升金融服務等方面的諸多政策創新。

同時,《指南》裡首次明確了特色小鎮需制定合理的居住用地規模,並給出了詳細的規劃標準:在建設用地的範圍內,宜規劃人均居住用地23~36平方米/人,常住人口為3000~4000人,並規劃要求設定包括餐飲、購物等設施在內的配套公共服務設施。

“未來產業的發展會很迅速,但真正的特色小鎮建設需要足夠的時間和耐心。”潘毅剛指出,浙江目前已經認定真正建成的特色小鎮僅有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鎮和餘杭夢想小鎮兩家,其他的眾多特色小鎮仍在培育中,因此制度的完善僅為第一步,如何更好地服務與引導後期特色小鎮的建設更為重要。

中企君薦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