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還剩多少可以吃的菜

說起吃,應該是人人感興趣的。

有人直接就說:人活著不就是為了吃麼?

尤其在這爆冷的日子裡,窩在溫暖的房間裡,是不是第一想到的就是吃?

老上海,還剩多少可以吃的菜?

老上海,還剩多少可以吃的菜

這不是書集君探討的話題,是最近參加的一個新書發佈活動的話題。

書名是《浪食記》,書封上就是一層層扣肉,似乎還在散發著濃郁的香味。

尤其讓很多讀者冒雨趕來的由頭之一是,和作者對談的嘉賓是毛尖老師,那可是上海文壇極其逗趣的一位,無論是點評電影、電視,還是點評某某名人,都是極其有味。有人稱她為新左派的代表。

這次的活動地點是上海一家小而美的書店,半層書店。

老上海,還剩多少可以吃的菜

就是這樣一層+上面的半層,其實門口的樓梯上去還有一個半層,三個層次,每個角度望去都很雅緻。

活動現場有部分讀者坐在二層,部分讀者坐在一層,因為現場有媒體直播,所以原諒書集君活動的時候只拍了前面嘉賓的照片,沒回頭拍讀者。

老上海,還剩多少可以吃的菜

右邊這位就是號稱吃出了“工傷”的王愷,每到一個地方,他習慣一個人點一桌子美食,在旁邊食客和服務員目瞪口呆中大快朵頤。

左邊這位就是一直淡定、藏著鋒芒的毛尖老師,她一上來,就圍繞《浪食記》擺出“浪聊”的架勢(浪聊是她原話)。

請跟著書集君,看看:吃,能如何逗趣?

舌尖上的戀愛

毛尖老師說:這不是一本單純說吃的書,通過飲食寫的是男女,讓我想到了張愛玲。作者應該不是一個容易專情的人,或者說對感情生活要求高,既要女子香憐,又要女子生機勃勃。所以,書名中有一個浪字很準確。

老上海,還剩多少可以吃的菜

老上海,還剩多少可以吃的菜

可是毛尖還是不肯放過王愷,不允許他這麼文縐縐,她繼續說他是“不怕死,但貪生的人,通過食物表達不滿足,吃不飽的慾望,其實還是在不斷和與飲食豔遇,與美食談戀愛。”

美食代表鄉愁

中國的美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即使如蘇州跟上海這麼近,但菜完全不一樣。同樣浦東、松江、嘉定也跟上海市區的菜和飲食習慣其實也不一樣,每個地方的本地菜都很頑固,會形成自己的菜系結構,王愷說“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鄉愁。”

這點得到了毛尖老師的認同,她作為寧波人,每次出國太久回來,第一時間就吃媽媽做的嗆蟹,找安慰。她說,那種踏實感能讓她精神飽滿的投入接下來的戰鬥。

要像推銷員一樣吃

這是王愷《浪食記》自序裡寫的一句話,挺有趣。

一般人去吃東西或者大家去哪兒旅遊,總是有一個既定的目的地,比如說去雲南、貴州、四川。但王愷,因為工作,去的好多地方都不是一個預定的地方,這樣跑遍了50箇中型城市、500個小型城市,如推銷員一樣,不斷去陌生的地方吃陌生的飯,去邂逅一些陌生的東西。所以,書名中的“浪”,不僅是有關飲食的浪漫經歷,也是流浪著對美食追尋之旅。

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沈宏非評價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吃萬家飯。這是一本萬里路上萬裡挑一的必讀書。

這書還得到了《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美食作家殳俏、歐陽應霽的推薦!

跟食物的一期一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美食情懷,美食究竟是什麼?

王愷:我覺得美食絕對不是網紅食品。好的食物特別本質,比如一個人辛辛苦苦做了十年饅頭,做得特別好,那它就是一種美食。美食在不同的情境下,就是讓食物揮發出它特別本質的東西。而且我們跟食物相遇的時候都是特別好的時候,無論是餓的時候還是心情好的時候,畢竟你心情沮喪的時候會食不下咽嘛。我眼中的美好的食物就是我們跟食物的一期一會。如我在偏遠地方無意中看到的一個廣告:火腿,楊菊花,電話……我立刻給這個楊菊花打電話購買。回來後切點火腿燉雞湯,真的是回味無窮。

老上海的美食

老上海,還剩多少可以吃的菜?

回到開頭的問題,這也是在場讀者都想知道答案的話題。

王愷:上海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城市——無論是現在一眼看過去的國際大都市,還是19世紀剛開埠時候那種華洋雜糅的氣質。在飲食上,上海本地形成了一個特別好玩兒的口味——華洋雜糅,有寧波、紹興的鄉土味,又都被城市化處理了。如王安憶小說裡有寫道,資本家的少奶奶窮了被抄家了,好不容易買了幾斤肉幾個雞蛋,做了一個紅燒肉蛋。在更早的一些書裡,比如晚清《海上花列傳》裡,外灘很多名媛會點蝦仁炒麵、兩面黃、黃魚面。而這些美食歷經歲月打磨,還原樣保留著。

老上海,還剩多少可以吃的菜

談起老上海美食,毛尖老師也滔滔不絕,想起浦東豬油渣湯,響油鱔糊、油爆河蝦、紅燒划水、醃篤鮮、烤麩……

在場的讀者也紛紛參與:草頭圈子,餛飩,炸大排 ……

聽得書集君,想馬上去覓食。

翻開《浪食記》,王愷以浪跡於食物間的親身經歷,將中國各地乃至世界隱蔽角落裡的各樣食材與烹飪方式娓娓道來,並在其間隱隱勾連出一個歷史悠久、散落於民間的飲食秩序系統。

書中還收錄畫家、書法家林曦特別創作的食物題材繪畫以及手抄《隨園食單》,細膩溫暖的畫風與王愷體貼入微的文字相得益彰。附贈的是以書中插圖為素材製作的2018年雙月曆,也可做書籤。

老上海,還剩多少可以吃的菜

《浪食記》所寫食物不拘一格,從東北街邊的烤羊肉串,到四川小鎮的十年陳高粱,再到巴黎越南餐廳的一碗米線,大多為日常飲食,也有高級餐廳的精緻美食。

按內容分為四章。第一章跟隨作者天南地北遊食四方,第二章分門別類體味美食之道,第三章趣談飲食寫作中的歷史文化,第四章則是作者對吃這一最原始人生安慰的個人感性領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