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止小醉,花看半開

酒止小醉,花看半開

明人洪應明的《菜根譚》有云:“飲酒莫教成酩酊,看花慎勿至離披。”意即:賞花的最佳時刻是含苞待放之時,綻放的花朵,美則美矣,但一覽無餘,終歸少了些回味。而喝酒則是微醺時的感覺最佳。過度則易忘形,凡事只達七八分處才有佳趣產生。若酒止小醉,花看半開,似遠還近,則前瞻大有希望,後顧也沒斷絕生機。

清代趙翼對此有評價說:“隨手寫來,不使一典,不著一字,而情味悠然,低徊不盡。”這清淺入畫的意境,只是讀著,已覺詩韻悠然,讓人淺淺的,醉了;梁實秋在《飲酒》一文中說,《菜根譚》所謂“花看半開,酒飲小醉”的趣味,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低徊,意即流連,無盡的回味,此中境界,如同閒人飲茶,須得在竹屋蓬窗下,須得心境澄明,細細品味,方能品出平淡裡的好。

酒止小醉,花看半開

酒多傷身,花開即謝,人生的風景也是如此。“花未全開月未圓”永遠是人間極景呀。“得意時莫忘回頭,著手處當留餘步,”此所謂:“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知時、知難、知命、知退、知足,才會無所煩憂。

已故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許永璋,昔年講杜甫詩選,謂飲酒具三境界,取《莊子》篇名,一曰養生主,謂少飲足以養生;二曰逍遙遊,謂小醉而神王;三曰齊物論,則酩酊而是非皆遣,物我皆忘。其中,第二境所強調的就是“半酣”、“小醉”,到宋明時,世人飲酒觀所發生的變化,享受酒樂而又避免酒後失態。“美酒飲教小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酒放半醺簾半卷,此情無使外人知”,“融怡如再少,和煦似初春”,寫的就是酒飲半酣的美妙。正所謂:喝酒唯小醉,人生歡樂多。

酒止小醉,花看半開

小醉之美,美在自在,美在放鬆。小醉之下,半是清醒,半是迷糊,似醉非醉,心情怡然。沒有真醉後的失態,卻有飄然若仙的舒暢。

半開之美,最是宜人、最能感受當下愉悅的心情。在繁忙的生活中,偷得浮生半日閒。片刻的閒適時光,賞花,逗鳥,弄貓,戲狗,品茶……人生無完滿,但生命的每一刻都有其樂趣所在。不勞於身,不累於心,慢下腳步,發現生活的趣與妙,於細微處見生活。或是忙裡偷閒的小酌小醉,或感對故園、對故人的相思之情,都是一份樂生曠達的自在情懷。拿起一杯法國大黑羊葡萄酒,雖不比普通酒那樣易達到微醺的狀態,卻有它獨特的風味,清新的酸,圓潤的甜,典雅的苦,葡萄的香...

酒止小醉,花看半開

有個法國男人,娶了個美麗的妻子。 男人是聰明人,他知道自己的美妻不像珠玉寶石,可以隨他的意思藏著掖著。於是,他對於妻子持有一種在她還是他未婚妻時的追求的心態。既親近又隔著一些距離,空間卻就此產生了,還是一個彈性的空間。 他給了她空間,給了自己經營婚姻的用心。 這種情形持續了很多年,女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仍然有令人側目的風韻,男人也毫不遜色,比年輕時更加風度翩翩,兩人的感情則一直保鮮不敗。

最美的生活莫過於,一半清醒於當下,一半交付於美夢。花看半開,酒至小醉。喝一次法國大黑羊,在進退之間,凝眸或者轉身,那種美麗,細細回味,都能感受到一絲小醉時的飄然美好,就像歌裡唱的,“沒有喝過的人不會懂。”這時候也會覺得世界變得美妙可愛起來,像一塊方糖,化在了周圍的空氣裡。

酒止小醉,花看半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