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額寶們迎重磅新規!T+0贖回限額1萬,允許銀行為T+0贖回墊資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6月1日,中國證監會與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貨幣市場基金互聯網銷售、贖回相關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多方面要求,最受關注之處在於,對“T+0贖回提現”實施限額管理。

對單個投資者持有的單隻貨幣市場基金,設定在單一基金銷售機構單日不高於1萬元的“T+0贖回提現”額度上限。同時,除取得基金銷售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外,禁止其他機構或個人以任何方式為“T+0贖回提現”業務提供墊支。

央行有關負責人稱,如此規制的原因在於,近年來由於市場機構的無序競爭、誤導性宣傳等因素,貨幣市場基金快速贖回業務背離了“普惠、小額、便民”的初衷。

部分基金管理人和基金銷售機構以所謂“實時大額取現”為賣點盲目擴張業務規模,進行誇大性、誤導性宣傳,信息披露不完整,給投資者帶來無限流動性預期,使投資者忽略貨幣市場基金自身蘊含的投資風險屬性,忽視普通贖回安排,同時,墊支機構也面臨一定的財務風險,市場極端情形下易引發流動性風險,存在系統性風險隱患,亟需加以規制。

"本次《意見》發佈施行後,投資者的正常贖回申請不受任何影響,但投資者發起的‘T+0贖回提現’申請,需遵守一定額度限制,可能會對部分投資者的投資體驗、取現習慣產生一定影響。"前述央行有關負責人稱。

為降低潛在影響,《意見》已為實行額度調降預留了一定的過渡期。《意見》自2018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考慮行業機構落實《指導意見》要求需要一定時間,對改造存量業務額度上限給予1個月過渡期,對改造存量業務墊支模式給予 6個月過渡期。

餘額寶們迎重磅新規!T+0贖回限額1萬,允許銀行為T+0贖回墊資

T+0贖回限額1萬

分析人士認為,對貨幣市場基金T+0贖回設定1萬元限額,有利於保護消費者資⾦安全和合法權益。

貨幣市場基金不是現金或存款,並不具備剛性兌付特徵。⼀⽅⾯沒有央⾏⽀持和存款保險託底,另一⽅面其淨值與市場上的資產價格緊密相關,並藉助“貨幣基金-同業存單-貨幣基金”的流轉鏈條實現資金空轉,具有⾃我循環和疊加槓桿的功效。當資產價格下跌時, 會引起投資者⼤量贖回,導致基⾦管理理⼈進⼀步拋售資產, 從⽽引發資產價格的深度下跌。貨幣市場基金的跨市場、跨行業傳導可以給債券和股票市場負反饋,引發嚴重的流動性危機,甚⾄造成“市場踩踏”。

資料顯示,中美均經歷贖回潮與流動性危機,中國貨幣市場基⾦共發生四次贖回潮。

2006年,股票牛市和IPO重啟對資⾦的虹吸效應導致了第一次貨幣基⾦贖回潮。

2009年,貨幣市場收益率急劇下降,疊加股市升溫和IPO重啟,導致貨幣市場基⾦吸引⼒不再,遭致第二次⼤範圍贖回潮。

2013年,資金面惡化引發“錢荒”,銀⾏間隔夜拆借利率⼀度飆升⾄13.83%。為獲得充足流動性⽀持,機構爭先贖回貨幣市場基金,導致第三次贖回潮。

2016年末,市場利利率明顯上⾏,資金面極度緊張,疊加國海事件發酵、美聯儲加息次數超預期等因素,市場擔憂和恐慌情緒蔓延,銀⾏、保險等金融機構在流動性緊張形勢下紛紛鉅額抽離貨幣市場基金,市場⼀度傳出大型貨幣基⾦遭遇鉅額贖回導致爆倉,這是第四次贖回潮。

截⾄2018年2月底,貨幣市場基⾦規模已達7.8萬億,佔基⾦總規模近60%,僅餘額寶⼀⽀貨幣市場基⾦就有1.6萬億,佔貨幣市場基⾦規模的 20%。分析人士稱,過於集中的資⾦分佈將加劇應對集中贖回的不確定性和流動性風險發⽣概率。

“由於貨幣市場基⾦不是貨幣和法定存款,不受存款保險和法定存款準備⾦保護,底層資產存在信用違約風險,同時,在中美金融發展史上,都發⽣過貨幣市場基金鉅額集中贖回和流動性危機,加之T+0贖回墊資隱含的流動性風險和畸形的業務模式,讓廣大中小投資者甚⾄普通消費者暴露於風險之中⽽不自知,適當的限額管理有利於保護消費者的利益,有效控制極端情況下投資者的潛在損失。”前述分析人士稱。

另據歷史資料,從單戶餘額看,超過80%的⽤戶餘額在1萬元以下,這部分⽤戶均持有基金份額880元;單戶餘額大於50萬元的⽤戶佔⽐僅為0.2%,但相應持有基金份額佔⽐達13.6%,戶均持有超過70萬元基⾦份額。

從單筆交易⾦額看,贖回⾦額都在1萬元以下交易筆數的超過70%。

“因此,為T+0設定1萬元的限額可滿⾜絕⼤多少消費者的交易需求。”前述分析人士表示。

餘額寶們迎重磅新規!T+0贖回限額1萬,允許銀行為T+0贖回墊資

允許銀行為T+0贖回墊資

在“餘額寶”等貨幣市場基⾦推出之前,申購、贖回貨幣市場基金及其他各類開放式基金普遍按照T+2的模式,即申購、贖回都需要2個工作日到賬,也有少部分是 T+0模式,但有額度限制。

從實質重於形式和穿透式視⻆來分析,所謂的T+0贖回業務都是採取機構墊資的方式實現的。目前,大部分墊資是自有資⾦,也有部分銀⾏對基金公司、基金代銷機構進行整體授信,再由其根據贖回份額向投資者進行墊付。據理論測算,客戶日均贖回量為貨幣市場基⾦資產規模的5%,按照⽬前貨幣市場基⾦7.8 萬億的規模,總體墊資規模高達3900億元。

分析人士認為,銀行提供墊資服務,迴歸了業務本源。根據《商業銀⾏法》,銀⾏具有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的資質, 儘管《信託公司管理理辦法》規定了信託公司可以貸款,但僅侷限於管理運用或處分信託財產之時,故只有銀行具有為T+0贖回提供墊⽀服務的業務資質。

“其實,本身為T+0贖回提供墊資的主體就是銀⾏業機構,因此由銀行提供該項業務只是還原了業務場景,迴歸了業務本源,明確銀⾏⾃⾏完成風險評估和控制、承擔相關風險。”

除了存在潛在流動性風險外,當前貨幣基金被廣泛關注的一點是變向抬高了社會融資成本。

當前我國存貸款利率仍受到利率⾃律機制上限的限制,基於此,⼤量存款流向能夠獲得市場利率⽔平的貨幣基⾦賬戶。然而,與銀⾏表內獲得存款後⼤量⽤於貸款不同,貨幣基⾦在吸收了居⺠、企業及金融機構的資⾦後,⼤量用於購買銀⾏所發⾏的同業存單及同業存款。

以2017年底貨幣基⾦披露數據來看,(銀⾏存款+同業存單市值)/貨幣基⾦資產總值比例的平均值達到了69%, 比例超過60%的貨基數量達到293只,規模佔總規模的69%。

雖然藉由貨幣基⾦,銀行也間接獲得了存款,但與3%不到的直接獲取成本相比,同業存單或線下協議存款形式的資⾦成本要⾼的多,2017年以來,成本⾄少在4%以上。原本企業居民低成本的存款被轉換成了高成本的同業負債,銀⾏的綜合負債成本被顯著拉昇。出於維持息差的考慮,銀行在資產端向⾮⾦融企業發放貸款時,會相應的結構性的提⾼貸款利率,造成社會融資成本的上升。

實務中,很多中小行在藉由貨幣基⾦擴張同業負債規模後,甚⾄不會選擇將資金用於傳統的貸款業務,而是選擇再去購買貨幣基⾦,從而形成“貨幣基金-同業存單-貨幣基金”的資金空轉循環。空轉過程中,雖然中小行與貨幣基⾦的規模都實現了快速的擴張,但中小行對實體經濟的⽀持力度減弱,綜合負債成本上漲,融資成本上⾏,傳統的存貸款業務被同業所顛覆。

喜歡本文的記得點擊頭像關注我哦!!!

有投資理財方面的疑問可私信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