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剪辮子轟動世界——悲情溥儀

《我的前半生》這本書名看上去很普通的書,是一位皇帝親自撰寫的自傳。它是溥儀在解放後被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期間寫成的。當時為促進戰犯改造,所有戰犯都被要求書面檢討自己的前半生懺悔自己的罪行,《我的前半生》由此而來。

在該書出版後,毛澤東批評此書時說“書中檢討的部分太多”,“把自己說得太壞”。但是,透過該書我們可以清晰地瞥見,在特定歷史環境下,一位末代皇帝被動地接受現實擺佈的一幕幕活劇。

親剪辮子轟動世界——悲情溥儀

溥儀退位後,清朝的遺老們時刻想著復辟,可以說從1912年頒佈《退位詔書》一直張勳到1932年“滿洲國”成立,沒有一天停止過。他們不斷地把復辟的希望寄託在新興起的軍閥身上。

1916年,經歷稱帝后眾叛親離的袁世凱憂憤成疾,於6月6日病逝。安徽督軍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開始實施蓄謀已久的清室復辟計劃。1917年6月,他親率5000“辮子軍”進京,與清朝遺老們商議復辟大計。計定之後,溥儀的三位師父陳寶琛、梁鼎芬、朱益藩出面,力勸溥儀登基。年少的溥儀意外獲知,自己又要當皇帝了。

7月1日凌晨,12歲的溥儀在養心殿召見了張勳,講了幾句師傅早就交代好的話,最後表態:“既然如此,我就勉為其難吧!”隨後,清朝遺老們跪拜在地,高呼萬歲。復辟儀式正式舉行。

當天,各大報館都出了復辟消息的號外,到處可以聽到報販叫賣“宣統上諭”的聲音:“六個子兒買古董咧!這玩意兒過不了幾天就變古董,六個大銅子兒買件古董可不貴咧!”

應對復辟,民國政府成立討逆軍。為了迫使溥儀退位,討逆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空襲,向紫禁城裡投下了三枚炸彈,雖然沒有造成大的傷亡損失,但是恐嚇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親剪辮子轟動世界——悲情溥儀

1917年7月12日,復辟僅僅11天的溥儀再次宣佈退位,一場復辟醜劇就這樣匆匆收場了。受了些驚嚇的溥儀,仍然被困在紫禁城裡,當著他的關門皇帝。

溥儀14歲時開始學習英文,老師是英國人莊士敦。莊士敦不僅教溥儀英文,更注重德行方面的教育,要把溥儀培養成一個具有英國紳士風度,有理想、有作為、有科學知識的青年皇帝。他給溥儀帶來最新的《歐洲畫報》,上面都是反映歐洲社會生活的圖片,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照片,讓溥儀瞭解西方的物質和精神文明。

接觸並崇尚西方生活方式的溥儀,感到自己身邊的一切都是落後的。在莊士敦的影響下,他穿西裝、戴眼鏡、安電話、打網球、騎自行車,甚至為了騎車方便,叫人把幾百年間沒人敢動的祖宗留下的門檻鋸掉。他的每一次舉動都在宮裡掀起軒然大波,其中最為轟動的當屬剪辮子。

進宮後,莊士敦經常同溥儀談論中國人腦後的辮子,他告訴溥儀,中國人的辮子是非常難看的,是一種落後生活習俗的象徵,宮外已經沒有人留辮子了,西方人把中國人腦後的辮子譏諷為“豬尾巴”。

莊士敦的這些話對溥儀影響非常大,他甚至動了剪辮子的念頭。但是,此事遭到各方面的強烈反對。大清皇帝怎麼能沒有辮子?大臣們苦苦勸諫,太妃們更是百般阻攔。溥儀命人取來剪子,又命剃頭太監剪掉他的辮子,嚇得剃頭太監面無血色,跪在地上哀求。太監嚇得這個樣子把溥儀氣壞了,他自己拿起剪刀,親手把辮子剪了。

政局的動盪,使年少的溥儀無法再維持悠哉的生活。兩年後,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

親剪辮子轟動世界——悲情溥儀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決定修改《清室優待條件》,驅逐溥儀出宮。他令京畿警衛司令鹿鍾麟及警察總監張璧去執行這一任務。

11月5日,鹿鍾麟、張璧率40名軍警直奔神武門,收繳了清室守衛警察的槍械後,進入內宮與內務府大臣紹英交涉。當時皇宮內尚有3000名警衛軍,鹿鍾麟擔心拖延時間可能會突生變故,心生一計,把預先藏在懷裡的兩顆空心炸彈掏出,往桌子上一撂,面孔一沉,說道:“時限已到!”此招一出,紹英嚇得渾身直顫,忙說:“請再寬容時間,好使入告。”鹿對左右說:“吩咐外邊暫勿動手,這裡還有話說。”紹英誤以為外面已有重兵包圍,難以逃躲,便回去稟告溥儀。據溥儀回憶,當時軍警還欺騙他們說軍隊已經在景山上架設大炮,逾期不出宮就進行轟炸。溥儀被迫同意遷出皇宮,暫去其生父醇親王的府邸棲身。

當日下午4時10分,溥儀及其後妃、親屬等乘車離開故宮。護送溥儀到達醇王府時,鹿鍾麟握著溥儀的手問:“溥儀,今後你還稱皇帝,還是以平民自居呢?”溥儀回答:“我已接受修正後的清室優待條件,當然廢去帝號,願意做一箇中華民國平民。”溥儀的話絕不是真心的。

事後不久,溥儀出逃天津,去到東北。1932年9月,他在日本的扶植下於長春宣佈成立“滿洲國”,年號“大同”,成為日軍控制下的傀儡皇帝。1945年日本戰敗,溥儀第三次退位,外逃時被俘。經歷新中國的改造,溥儀由萬人之上的真龍天子變成靠雙手吃飯的普通百姓,1967年病逝於北京,享年62歲。

溥儀這一生時刻處在無奈的命運之中。三歲時本該是在親人的溫暖懷抱裡,卻被送到宮廷裡去當皇帝;掙扎著要跳下寶座,卻被死死摁住;在皇宮裡困了半輩子,當著皇帝卻左右不了自己的命運;沒有天倫之樂,沒有夫妻之喜。每位皇帝都曾經主宰過一個時代,而溥儀一輩子都在被時代主宰—也許這正是他人生的最好註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