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勤勞媽媽”,卻養出“懶惰寶寶”

中國媽媽絕對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勤快、最操心

的媽媽。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裡裡外外全包了。最常見的家庭相處模式,爸爸在書房擺弄電腦,寶寶翹著腳在客廳看著電視,而媽媽卻一刻不停地忙來忙去:洗衣、做飯、打掃衛生... ...

家務活可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哦!

家有“勤勞媽媽”,卻養出“懶惰寶寶”

你會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嗎?

相信我們得到的最多的回答:

“孩子那麼小,做家務累著、碰著腫麼辦?”

“孩子根本不知道怎麼做,還不夠搗亂的!”

“讓他做,到時候我還得收拾,還不如我自己來更快!”

其實,讓寶寶做家務的目的並不是完成家務的任務這麼單純哦!是為了培養寶寶的勞動習慣、勞動觀念。孩子幫助做家務活,除了能培養勞動習慣及良好的品德外,也能促進孩子聰明才智及心理品質等各方面的發展。

家有“勤勞媽媽”,卻養出“懶惰寶寶”

幫助孩子練習動作技能
心靈手巧的孩子大多會一些家務或者手工活,不同的家務可以鍛鍊到不同的部位,疊衣服可練習到小肌肉,擦地板則可以鍛鍊到大肌肉。

讓孩子練習分類歸納
分類和收納的意識,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學習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物品需要分類歸納才能理清,學習知識也要分類歸納才能融會貫通。讓孩子從小養成分類歸納的好習慣,無論是生活、學習,還是工作中,都能讓他一生受益。

家有“勤勞媽媽”,卻養出“懶惰寶寶”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讓孩子先從和自己相關的事情做起,再擴展到其他家人,從小學著為家中盡一份心力,便可培養出家庭責任感。孩子會更愛家,珍惜家人的勞動成果,懂得承擔。

家有“勤勞媽媽”,卻養出“懶惰寶寶”

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孩子還能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雖然年紀還小,不能做得很完美,但在練習的過程中,孩子會發現自己有能力完成很多事,並從中獲得自信。

培養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剛開始學習做家務,一定有做不好的時候,但是媽媽不需要著急,在練習過程中,孩子會觀察媽媽的做法,媽媽也可一步一步地進行示範講解,讓孩子通過模仿媽媽的動作來完成家務,這樣能讓孩子思考“怎麼做才能做得好”,進而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家有“勤勞媽媽”,卻養出“懶惰寶寶”

同時還有一些注意事項:

要注意孩子在勞動中的安全和衛生。

孩子的身體較柔弱,缺乏自我保護的知識經驗,因此,分配家務活時,必須注意安全和衛生。不能分配寶寶做使用銳利工具的活,不要讓4歲以下的寶寶獨自穿過車水馬龍的街道去買東西,切勿讓孩子獨自去河邊、井邊幹活。勞動的時間和強度也要注意適當。

不要把分配家務活作為懲罰孩子的一種手段,否則就曲解了勞動的意義。

家有“勤勞媽媽”,卻養出“懶惰寶寶”

讓孩子從小練習做家務,其目的不是為父母分憂解勞,父母們也不要往這個方面去想,讓孩子做家務,是我們對孩子從身體到心靈的一系列培養,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幫助。

家有“勤勞媽媽”,卻養出“懶惰寶寶”

喜歡滿月媽媽文章的美媽們

謝謝你´・∀・)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