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纪委监委创新运用“12345”工作法 消除乡镇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零立案”

林西县纪委监委创新运用“12345”工作法 消除乡镇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零立案”

READ

为充分发挥乡镇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执纪监察职能作用,扭转“不想查”“不会查”“不敢查”的工作现状,林西县纪委监委创新运用“12345”工作法,着力从根源上消除“零立案”现象。

01

“一个统筹”,破解“零立案”体制难题。县纪委监委牵头抓总,统筹全县问题线索管理工作,实施严密的节点控制,逐环节理顺线索流转。乡镇纪委及派驻纪检监察组作为问题线索受理终端,以半个月为周期汇总报送问题线索至信访室,信访室对县、乡镇、派驻纪检监察组的所有信访问题统一登记录入系统,并按程序报批,3个工作日内移交案件监督管理室登记分办;案件监督管理室5个工作日内完成问题线索分类摘要,并提出分办意见,同时提请召开县纪委监委问题线索集中排查会议,经会议研究后确定承办部门(单位);问题线索集中排查会议研究后,最终确定承办部门(单位)。在统筹过程中,充分考虑线索来源、检查组承办能力、办案容量等因素,科学分流问题线索,规划分流方向、速度和数量,有效避免问题线索积压和无案可办等现象发生,破解乡镇、派驻纪检监察组无案可查难题。

02

“两个确保”,破解“零立案”无案办、不会办难题。一是拓宽渠道、深挖案源,确保案件线索充足。充分发挥乡镇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贴近基层和驻在优势,注重从村级监督组织和驻在单位监督员处收集问题,并广泛通过“三务公开”大数据平台、巡察、调研、国家项目督查、公检法部门案件移送等多途径发现线索。案件审查过程中,注重避免“以案论案”的局限思维,深挖案源,做到发现疑点不放过、有问题责任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二是聚焦主业、强化培训,确保执纪能力显著提升。继续深化巩固“三转”工作成果,确保乡镇纪委书记、派驻纪检监察组长专职专责、聚焦主业。着力提升办案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聚焦业务短板开展重点培训。积极组织开展谈话、笔录、取证三项技能比武练兵活动,“以赛促练”切实提升执纪基本功。分期分批抽调乡镇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人员到县纪委监委各室进行轮岗学习,发挥“传、帮、带、导”的作用。实行县纪委监委各纪检监察室包片指导乡镇和派驻纪检监察组工作制度,对乡镇纪委和派驻纪检监察组的初步核实、立案审查等环节的情况报告、证据材料、条规适用等进行审核把关,确保执纪审查调查进度和质量。

03

“三个联动”,破解“零立案”机制难题。一是县纪委监委对乡镇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实行领导联动。县纪委监委对全县乡镇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力量按照地域相近、优势互补、有利工作的原则,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部署执纪审查调查任务,进一步畅通上下联动通道,避免因沟通不畅造成问题累积,使联合办案组能够及时准确接到县纪委监委的指示、决定,使办案组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障碍和请求诉求得到及时沟通协调,切实做到了优化组合,强弱搭配。二是县纪委常委、监委委员与组团办案组之间的协调联动。县纪委常委、监委委员在乡镇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组团办案过程中,对证据提取、谈话室使用、业务咨询、人员调配等方面进行调度、指导、督促,对于办案过程中遇到的信息壁垒、取证不畅、调查障碍进行协调沟通,彻底打破“乡镇在上级机关找不到门”、“上级机关在乡镇找不到人”的尴尬局面。实现资源互通、人员共享,缓解基层和部门执纪审查力量薄弱、人情干扰大、执纪审查水平不高等难题。三是县纪委监委纪检监察室与乡镇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的指导联动。按照《林西县纪委监察委对口业务指导工作方案》要求,县纪委监委纪检监察室与乡镇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结成对口指导关系。在业务培训方面,通过“以案代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对联系单位进行综合指导;在工作推动上,对联系单位的初步核实和立案审查严格把关,未通过审核的禁止提请常委会研究并督促整改。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启动追责问责程序,既追承办人责任,也追究审核者责任。

04

“四个措施”,破解“零立案”保障不力问题。一是强化压力传导。将消除“零立案”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求分别制定“消零”时间进度表,切实把责任压紧压实。对于未开展监督执纪监察工作的乡镇纪委书记、派驻纪检监察组长,由县纪委监委约谈,责令作出书面说明,问题严重的全系统通报批评。同时,将立案数量、案件质量纳入年末考核体系,提高赋分比例,推动乡镇纪委和派驻纪检监察组履职尽责。二是创新办案模式。实行“异地交叉办案”制度。综合考虑问题线索性质和区域问题线索数量,由县纪委监委委派乡镇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负责非管辖区域案件的审查调查,既有效规避“人情案”“关系案”发生,也进一步缓解办案压力,解决办案力量不足的问题。实行“组团制”。针对涉及面广、人员多、地域跨度大、取证难、群众反映强烈且急的问题线索,县纪委监委在确定主审查调查组后,按照地域相近、优势互补、有利工作的原则,指定1个以上的纪检监察室、乡镇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与主审查调查组组成专案组,通过办案“阵地”交叉、“人员”交叉,突出互补优势,最大限度发挥执纪审查调查组的办案潜力。实行“指导员”制度。优选业务素质过硬的干部担任案件查办指导员,负责乡镇纪委、派驻纪检组案件的业务指导和案卷把关。规范指导员权限,明确可提出执纪思路和工作意见,但严禁干预审查调查组正常办案。三是推动执纪办案“数字化+”。探索实施执纪审查调查流程数字化,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软件公司,设计开发执纪流程软件,将所有执纪审查调查文书材料、要点、程序全部数字化,进一步规范执纪审查调查流程和文书格式,确保案卷质量。四是按月跟踪,“双牌”督促。实行台账管理制度,各乡镇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指定专人于每月25日前汇总问题线索、调查进度、审查情况。县纪委监委主要领导审核后形成批示意见,以适当的方式和范围公布。建立“红黄牌”督促制度,对在“消零”时间进度表规定期限内完成立案任务或者超额完成的,给予加分和奖励;未如期完成的,给予黄牌警告;年末未能完成的,给予红牌警告。获红、黄牌的部门(单位)及工作人员,根据相关规定给予扣分和处罚。

05

“五个问责”,破解“零立案”思想难题。实行执纪审查调查责任制,将案件审查调查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行考核,明确乡镇和县直党委(党组)书记是执纪审查调查工作第一责任人,乡镇纪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凡对执纪审查调查工作不重视的年终不能评为优秀。对四种情形按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党纪政务处分,即隐瞒线索不报、不及时提交县纪委监委线索排查会议分办的;压案不查,拖延初核期限、催办后无动于衷致使超期的;立案不查、查处不力、经案件审理室退回整改但整改不到位的;故意伪造证据,规避立案,袒护包庇违纪违法人员的。年终未完成“消零”任务而领受红牌的,由县纪委监委建议由领导岗位转为非领导岗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