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速度推動優質發展

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用掛圖作戰樹立目標、建履職檔案實施自我監督、以暖心工程切實服務群眾、打造宜商宜居宜業環境……前天,大瀝鎮委書記劉浩文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瞭如今推動大瀝發展的“新法寶”。

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提出的“四個走在全國前列”重要要求,以及省委書記李希調研佛山時的講話精神,大瀝在黨建引領下,從三個方面從嚴治黨、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建設質量。同時,大瀝依託自身的優勢積極融入“一環創新圈”,用嶄新的“大瀝速度”推動更高質量的城產人文建設。

提升能力

用制度倒逼工作效率

道路貫通工程、花滿瀝城計劃、城市各片區提升……在全面提升大瀝城市、產業、文化各領域的過程中,有著一個又一個的具體項目。怎樣才能更高效地推動項目的建設?通過實施“掛圖作戰”提升各黨員幹部的戰鬥力,是大瀝今年重點採取的舉措之一。

以新速度推动优质发展

■大瀝鳳池鳳西經濟社黨支部黨員志願者幫助社區建設宗祠圖書角。

根據計劃,大瀝以項目為抓手,通過建立臺賬管理制度、項目責任人制度、協調督辦制度,落實時間表,形成作戰任務表並掛圖上牆,做到“項目責任落實到人,目標任務分解到月”,形成倒逼機制,全面提升工作效能,以“新速度”邁入“新時代”、建設“新城市”、重構“新產業”。

對各類項目,大瀝將按照輕重緩急、涉及領域、統計特點、分工要求,建立完整的項目庫,當中包括亮點工程共31項、重點工程140項、基礎工程近千項。不同層次的項目對應由各級黨員幹部負責主抓落實,並做到圖表上牆、崗前亮牌。

大瀝要求黨員幹部發揚“釘釘子”精神,明確時間安排、資金安排、進度安排,將工作目標細化到12個月、52周、365天,每月、每週、每天安排任務,形成工作路徑、明確目標任務,重塑推動發展的“大瀝速度”和“大瀝效率”。經過三個多月的實踐,目前大瀝黨委和政府各部門以及所有社區均已實現掛圖上牆,各項目也在有條不紊地開展中。

用行動溫暖群眾心靈

在“掛圖作戰”的同時,大瀝更結合“履職檔案”建設,對黨員幹部推動“掛圖作戰”亮點項目、重點項目的履職情況進行細化、量化以及具體記錄。大瀝旨在用這個“工作留痕”的方式,作為自我監督的一個重要手段,倒逼黨員幹部提升“作戰”能力,併為今後精準科學選人用人提供更有效的參考依據。

而在提升黨員幹部的執行力和戰鬥力的同時,一場名為“黨建引領暖心工程”的行動,也正乘著和煦的春風吹遍大瀝。

目前大瀝共有1.1萬名黨員,其中60歲以下的有近7000人。大瀝將通過開展服務技能專題培訓,提升鎮機關、社區黨員骨幹綜合素養,為聯繫服務群眾提供技能保障。同時計劃組建超過100支基層黨員志願服務隊伍,讓廣大黨員幹部發揮領域特長服務群眾。

“暖心工程不僅關注困難群體的需求,也會同樣關注在社會治理、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等多領域中群眾最需要的服務。”劉浩文認為,通過與群眾最直接的溝通,才能聽到群眾內心最真切的聲音,從而讓服務更精準、更高效,讓群眾真真正正地感受到“暖心”。

主動作為

積極融入一環創新圈發展

如果說2017是大瀝“全球戰略”的開啟年,那麼2018則是大瀝的貫徹落實年。圍繞佛山市建設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一環創新圈”的戰略部署,落實南海區“傳承品質,成就品牌”主線任務,大瀝正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幹勁實施跨界創新、建設“商貿大瀝”,推動各項工作落地生根、結出碩果。

其中,為配合做好智能裝備和新材料產業集群建設,在建設廣東3D打印協同創新中心的基礎上,第五屆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本月中旬便會在大瀝舉行,有望吸引全球3D打印上下游優勢資源在大瀝集聚,為南海區、佛山市乃至整個珠三角的製造業服務。

劉浩文介紹,大瀝如今正緊抓6.5公里一環大瀝段、7公里城市中軸線、15.6公里廣佛黃金走廊的建設。其中一個“明星項目”便是廣佛慧谷。該項目已於3月在大瀝奠基,總投資約55億元,建築面積約42萬平方米。圍繞高端裝備業和先進製造業,廣佛慧谷將打造總部基地、金融平臺、營銷平臺、科研平臺等,建成後將有望成為廣佛最大規模的企業加速器。

打造城產人文融合典範

如今,廣佛慧谷還引入了國際知名酒店威斯汀進駐。威斯汀酒店與廣佛慧谷的聯手,能夠為大瀝的產業提供更高端的配套服務,有望把大瀝的商業服務水平提升到新層次。劉浩文介紹,除了通過“以商引商”的方式提升配套水平外,大瀝也將通過建設文體中心、學校、生態公園、濱河景觀等方式,用更良好的產業發展氛圍和高品質生活配套,打造一個宜商宜居宜業的環境,吸引和留住高端的企業和人才。

接下來,大瀝還計劃舉辦培訓班讓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學習系統的上市知識,從而更好地開展推動企業上市的工作。大瀝所做的,正是為了實現更精準的產業服務,從而讓更多人認同“做生意,來大瀝”。

此外,未來大瀝還會強化規劃引領,加快“城市中軸”南海之眼、南海之門等重點項目建設,推進村級工業園改造升級,科學佈局城市空間、軌道交通、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和生活配套,打造城產人文融合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