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處於蘇北的揚州,為何能夠成為百戲之祖的“第二故鄉”?

崑曲起源於蘇州崑山縣的崑山腔,後來融合了南戲北曲等音樂特色,逐漸走向全國,在崑曲的巔峰年代,成為皇室特供劇種,是明朝中期到清朝中期的官方戲曲,統領戲曲界近300年,影響了幾十上百種地方戲曲,被譽為百戲之師,百戲之祖。

那麼位於蘇北的揚州,距離蘇州崑山也不是很近,為什麼會稱為崑曲第二故鄉呢?

崑曲:處於蘇北的揚州,為何能夠成為百戲之祖的“第二故鄉”?

其實在古代,揚州一直是屬於江南文化圈的領頭城市,儘管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但是在古代,人們提到江南,首先想到的還是揚州。

從吳王夫差築“邗城”起,揚州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2000多年的歷史中,揚州一直以來,都是各個朝代江南的代表城市。

而且揚州經濟發達,才人輩出,又有諸多名勝古蹟。在崑曲興盛的明清時期,聽戲唱戲成為揚州的文人墨客以及官吏商販們最大的愛好。尤其是揚州以鹽商為最,更是花大錢來投資崑曲劇團。

崑曲:處於蘇北的揚州,為何能夠成為百戲之祖的“第二故鄉”?

當時在揚州的崑曲戲班數不勝數,令人眼花繚亂。一時之間江淮等地的戲班紛紛前往揚州,崑山腔獨霸揚州的舞臺數百年之久。清朝雍正皇帝曾這樣說過:“俳優伎樂,恆舞酣歌,宴會嬉遊,殆無虛日……驕奢淫逸,相習成風,各處鹽商皆然,而維揚為尤甚。”

雖然揚州和蘇州都是屬於江蘇,但是畢竟相隔也不是很近,在揚州聽蘇州話的崑曲,終究有點不太舒服,於是揚州的崑曲戲班,乾脆把戲詞改成揚州話,人稱“楊昆”,不過聲腔仍然保留崑山腔。

崑曲:處於蘇北的揚州,為何能夠成為百戲之祖的“第二故鄉”?

“畫航乘春破曉煙,滿載絲管拂榆錢。千家養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種田。”鄭板橋的這首《揚州》裡面,也體現了當時揚州崑曲的流行程度,比現在的流行音樂強多了。

崑曲在揚州的興盛,除了其本身的經濟發達之外,跟康熙、乾隆等皇帝多次南巡有著密切的關係,當時資金雄厚的鹽商們爭相向皇上獻媚,在揚州段的運河兩岸,建造很多座香亭,在每座香亭裡面都演出這崑曲,並且沒有相同的劇目。

崑曲:處於蘇北的揚州,為何能夠成為百戲之祖的“第二故鄉”?

這在當地,也成為一種美談,流傳了好幾百年。在當時,很多從蘇州來的崑曲演員,到了揚州很快就能紅起來,其紅火程度絲毫不亞於民國時代的大上海名媛,而且報酬非常高。

正是揚州的文化氣息濃厚,經濟實力發達,才使得崑曲從蘇州流傳到揚州後,能得到蓬勃發展,成為崑曲的“第二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