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以“就地城鎮化”推進城鄉融合紀事

海鹽的農民很瀟灑。

他們與土地的聯繫不像以往那麼密切,全縣67%的承包地完成流轉,由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經營;雖常住農村,幾乎家家戶戶有人在附近企業上班,工資性收入佔比達70%;仍在務農的,更像是“在地裡工作”,到點下班、按月計酬。

海鹽的農民很幸福。

他們的收入來源多樣,靠土地流轉租金、集體資產分紅以及工資等途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177元,增幅連續10年高於城鎮,城鄉收入比為1.69:1,遙遙領先全國平均水平;住在農村,卻能享受與城市同等的公共服務,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樣樣俱全。

不脫離農業抓工業化,不脫離“三農”抓城市化。多年來,海鹽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依託村鎮發達的二產大量吸收農村勞動力,實現農民就地就近工作、生活,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推動村鎮化與城鎮化雙輪驅動、均衡發展,走出了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新路。

確權賦能

農民進城,底氣更足

5月的海鹽鄉村,綠樹掩映,生機勃勃。

在元通街道青蓮寺村的百合美家庭農場,農場經營者陸建明和30名“農民員工”經營著500畝土地,去年產值達400多萬元。

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但如何消除農民後顧之憂,把土地流轉給農業大戶、龍頭企業,從而安心進城?

“‘三權’權屬問題是制約農村人口城鎮化的主要束縛。海鹽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把農民從土地裡‘解放’出來。”副縣長陳建平說。經過多年努力,全縣二輪承包土地確權率、村集體股份制改革完成率達100%,農房確權率超80%,農民的生產、生活要素歸屬清晰、責權明確。

產權明晰了,農民“洗腳上岸”後才能放心進城。

今年4月以來,武原街道小曲社區黨總支書記朱永華忙著評估村民資產。社區的最後5個村民小組即將拆遷,到年底,村民將全部轉為市民。2010年4月,小曲社區成為海鹽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社區。到2017年底,村民的股權已從每股10元漲到30元,累計分紅253.03萬元。“以前農民怕進了城,集體資產就沒份了;現在股份隨人走,農民少了後顧之憂,底氣更足了。”朱永華說。

這份底氣,還源於資源的自由流通。

走進海鹽農村土地流轉和產權交易服務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土地流轉信息,包括流出面積、價格、年限等。2009年,海鹽在全省率先建立縣、鎮、村三級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平臺,同時建立電子數據庫,實現產權交易的公開、公平和信息共享。

“海鹽在全省最早實現農村‘三權’金融產品全覆蓋。”縣農經局綜合科科長朱永光說。農民既能憑土地經營權貸款,還能辦理農村住宅抵押貸款、農村股權質押貸款。截至4月底,僅海鹽農商銀行就提供了5.5億元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6000多萬元農村住宅抵押貸款。

確權、賦能、活權,為農村發展注入無限活力。目前,海鹽土地承包經營權累計流轉土地21.5萬畝,湧現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942家。

就地就近

進得了城,回得了村

傍晚時分,百合美家庭農場“下班”了,10多名中年婦女陸續走出大棚。

50歲的陸校珍在這裡負責200畝蔬菜的種植管理。“我每月工資3000元,女兒、丈夫都在鎮上企業工作,全家成了上班族。”她說,去年家裡重新裝修了小洋房,添置了小轎車,日子過得更愜意了。

幾年前,她的生活還不是這樣。“10畝水稻田,一年最多賺一萬多元。”陸校珍說,為補貼家用,丈夫只能出去打零工。後來,他們以每畝1300元的價格把地流轉給種糧大戶,她也到農場上班,“一家三口月工資超過1萬元”。

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後,農民該往何處去?陳建平說,通過“做大做強縣城、做精做全集鎮、做優做美農村”,海鹽為農民設計了多層次的市民化路徑,讓他們既“入得了城”,也“回得了村”。

在海鹽,農民上班是一道風景。上下班時間,各鎮(街道)主幹道上車水馬龍,人們穿梭於工業園區和村落、新農村集聚區之間。在沈蕩鎮,萬好食品有限公司的員工大多來自附近村莊。“公司共吸納400多人就業,每年助農增收600萬元。”公司副總經理艾荒原說。

農民進城,就業是關鍵。根據當地實際,海鹽規劃形成了“1+3+X”特色產業平臺矩陣,引導產業向縣城和鎮(街道)集中,進而大量吸收農村勞動力。其中,“1”指縣開發區;“3”指擁有特色產業的武原街道、秦山街道、百步鎮;“X”則是沈蕩鎮新能源新材料、通元鎮電纜產業、於城鎮紡織服裝產業等各種園區平臺。依靠發達的二產,農民不用離土離鄉,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創業。

5月底,海鹽100多家農村勞務專業合作社進入招工旺季。“各種果蔬快成熟了,附近農場需要大量人手。”沈蕩鎮五聖村農村勞務合作社理事張李兵說,只要農民願意,都能找到工作,每天收入70元至200元。合作社成立以來,已與近20個農業大戶簽訂用工合同,僅2017年的用工量就達一萬餘次,村民增收超100萬元。

多層次且就地就近的市民化路徑,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騰出了空間,也促進縣城、集鎮二三產業發展,實現“城鄉經濟相互促進、一二三產聯動發展”。

統籌一體

公共服務,城鄉均等

曾經,海鹽的近8萬戶農戶分散居住在3953個自然村。土地低效利用、人員分散居住的狀況,導致公共服務難以均衡、有效配置,成為城鄉一體化的難點。

圍繞“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的目標,近年來,海鹽出臺多項宅基地收儲、置換政策,持續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不僅盤活了農村土地資源,更有效促進了人口集聚,為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奠定了基礎。目前,全縣基本實現“耕地數量不減、農民住房改善、農村環境美化、農業生產提升、城鄉人口集聚”的多贏局面。

花園洋房鱗次櫛比,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秦山街道新區儼然是一個城市社區。眼下,新區正加緊建設兩個新小區。“到年底,新聯村、落塘村的200戶村民,就要搬到這裡。”新區工作人員周翔羚說。這裡已集聚11個村的2000多戶、7000多人居住,佔街道農村人口的三分之一。

通過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海鹽把3953個自然村規劃為9個新市鎮,引導農戶逐步向城鎮、社區集聚。目前,全縣已有1.9萬戶農民搬進城鄉一體新社區,共享品質生活。

2015年,海鹽成為我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唯一試點縣。以此為契機,當地確定了教育、養老等11個方面38項改革任務。3年來,全縣投入32億元,完成了35項重點建設項目,城鄉、區域和群體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差別明顯縮減,均等化水平顯著提升。

這是一幅城鄉融合的新圖景:城鄉總體就業率超95%;養老參保覆蓋率超98%;城鄉居民住院報銷比例差別低於10%;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全部達到省級標準化要求,新居民子女在公辦學校就學率超96%;全縣9個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均達省一級以上標準,省級體育小康村創建率達100%……海鹽還制定全國首個《就地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城鄉之間享受同一個標準、同一套評價體系。

90後“新農人”陸林婷,大學畢業後選擇回鄉下生活,和父親一起經營家庭農場。“現在鄉村生活跟城裡一樣方便,而且生態環境更好。”她說,“為何非要住城裡?”

城有城的繁華,村有村的風景。50萬海鹽人,在城與鄉之間詩意棲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