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痛失孟加拉衛星發射大單:原因竟然是外國私企比我們報價更低


近日,美國著名民營航天企業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發射了一枚“獵鷹9號”火箭,成功地將孟加拉國首枚地球同步衛星“孟加拉國父一號”打上同步軌道。

而值得一提的是,這不僅僅是“獵鷹9號”的第54次發射任務,更標誌著“獵鷹9號”這款商業複用火箭的完全成熟:這一枚火箭的代號是獵鷹9號Block5,也被外界稱為“終極版獵鷹9號”。

在稍早之前,“獵鷹9號”火箭就已經跨過了“拆解複用”這一關:Block4之前的火箭在發射回收之後,必須返回SPACEX的工廠進行徹底地拆解檢修,而Block4火箭在東海岸發射並回收後,只需要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就地檢測,“沒毛病”之後即可再次發射,可以說極大地節約了SPACE發射火箭的週期成本和物料成本。但是,這一全面檢測的週期依舊很“長”,以至於要用月來計數。


而Block5構型火箭最大的改進,便是致力於改善“獵鷹9號”家族的可維護性。由於採用了易拆解螺栓等新部件,“終極版獵鷹9號”再加註燃料發射,總共只需要幾周的時間,而在一共發射十次之後,Block5構型火箭才需要回廠檢修。

據悉,“獵鷹9號”在這之前的發射成本約為6200萬美元,而即便Block4/5做出的改良已經大幅降低了其發射成本,SPACEX也將依舊維持這個售價不變,因為這個價格在國際航天市場上已經算是良心價了。

而本次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的“孟加拉國父一號”通信衛星,原本就正是歐洲宇航局的生意:但阿麗亞娜-5火箭的報價高達上億美金,這一點讓孟加拉人有點吃不消。再加上阿麗亞娜-5ECA的載荷盈餘等不到“搭順風車”的其它衛星,孟加拉人也自然就轉而選擇SPACEX廉價的“獵鷹9號”。

事實上,這次孟加拉人的“改換門庭”,很能夠代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世界商業航天發射市場的趨勢:在迄今為止2018年共計44次的火箭發射當中,“獵鷹9號”的發射數量達到8發,可謂是獨佔鰲頭,把並列第二的中國運載火箭“長征二號”和俄羅斯的“聯盟”遠遠地甩在身後。

至於原本光輝無限的美製“德爾塔-4M”、歐洲“阿麗亞娜-5”等火箭,在本年度的發射次數還不到第二名的一半,其中“德爾塔-4M”的本年首次發射也是其最後一次發射。朝陽對落日,商業航天發射的重心轉移,早已昭然若揭。

而值得注意的是,孟加拉國太空和遙感組織,也就是“國父一號”的運營商,曾在數年之前於珠海航展提出過和中國進行有關孟加拉國獨有衛星發射的合作,希望同其它第三世界國家一起,使用中國製造的火箭和衛星進行農業、氣候和水資源等國土勘察任務。


但最終結果已經很明顯了:在中國火箭發射不具備成本優勢和產能優勢,還需要“提前預約”的情況下,孟加拉國這樣的外部客戶會毫不猶豫地“轉投”SPACEX和“獵鷹九號”這種低成本供應商,這一點和國家好惡無關:發展中國家既想要發射衛星,又囊中羞澀,而傳統型火箭的成本又居高不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