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縣人物——楊子固

楊子固

政協宣教科科長政協委員霍清熙整理

楊子固(1901.2--1984.2)字芷谷,河南杞縣五里河鄉楊莊人。出身富農家庭。

青年時代,在“五四”運動影響下,即嚮往民主革命。1921--1924年,肄業於杞縣甲種農校,和吳芝圃等交往尤深。1927年5月吳芝圃等率農民起義軍攻克杞縣,楊出任治安委員會委員。大革命失敗,轉赴河南大學中文系肄業(1928-1932年),畢業後,任職汝南中學(1933-1936年),陝州中學(1937-1938年)。其間於1934年任杞縣私立大同中學校董,捐款興學,多所資助。1938年夏,回杞參加中共豫東特委書記吳芝圃等領導的睢、杞、太地區抗日鬥爭,在睢縣西榆廂鋪參加了杞縣反對日本掃蕩的戰鬥。後任職洛陽中學(1939-1941年)、洛陽明德中學(1942-1944年),曾營救新四軍家屬及掩護地下聯絡員。1945年日本投降後,河南大學遷回開封,任該校講師至1947年,其間曾積極參加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的反蔣鬥爭,動員一批學生到解放區參加革命,並參加了中國民主同盟。1948年開封第二次解解放前タ,各校停課,國民黨河南省政府迫令學生南遷,他遵照中共河南省黨組織的指示,以中國紅十字會開封分會常務理事身份,用“紅十字會”的名義恢復中學十-二所,小學四十所。年底,開封解放後交開封市文教局,又積極籌建豫皖蘇區建國學院,任該校教授、系主任,培養一批幹部隨軍渡江,參加解放全國的鬥爭。1949年任河南省立女中校長,在中南六省二市會考中該校名列第一。1951年出任河南省教育廳文化科長,1952年改任河南省文化局教育科長,1958年因錯劃為“右派”返故里。1948-1958年間,曾當選“民盟”河南省常委,省政協一屆委員,省劇目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文聯常委。1978年黨為他糾正後,仍留杞縣文化館工作(1962年任職)。1981年當選為政協杞縣三屆委員會常委,對地方興革,多與建議。並積極申請入黨,1983年2月以八十三歲高齡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愛國知識分子,與黨長期合作其事的朋友,成為共產主義戰士。

他忠於黨的教育事業,為黨培養和輸送了大批人材;對文化事業更加熱愛,勤勤懇懇地忘我工作,抗日戰爭時期,以極大的愛國熱忱,積極宣傳抗日,發表有《中嶽勝蹟》。解放戰爭期間,著有《未是草》詩集,鼓動人民大眾開展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的反蔣鬥爭運動。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多次發表歌頌黨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詩篇。1958年因錯劃為“右派”返里後,身處逆境,仍堅持創作,寫有《捉豬玀》、《破江南》、《大肆放歌》。粉碎“四人幫”後,黨為他糾正了錯誤,他更加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建設。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自學精神,廢寢忘食,嘔心瀝血,為人民寫作。先後在《奔流》、《梁園》、《向陽花》、《杞縣文藝》……等刊物上發表多篇文章,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熱情歌頌社會主義建設。楊存放多年一位生前友好的一幅對聯,真實地繪出了他著作的文風

橫聯是:文如其人

上聯是:先生韻作,一向口語大眾化,形式可說可唱,不律不絕,不詞不令,自成體例新樂府,

下聯是:教授文章,常撻時弊不正風,內容似刀似劍,敢嘲敢諷,敢恨敢愛。師承泰斗周樹人。

他生活上,艱苦樸素,嚴以律己,大公無私,平易近人。在他政治上受歧視,生活上極端困難的期間,始終熱愛黨和人民群眾,堅持和群眾一起搞科研,發展多種經營;節衣縮食,又把兩個月薪金援建給杞縣第二化肥廠。滿腔熱情地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為人們所稱頌。

1984年2月22日8時,病逝杞縣。中共杞縣委員會、縣政府、人大、政協和有關單位及其生前好友、故里幹群為之開會追悼,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民盟”河南省委、開封市委、河南省文化廳、開

封市文化局、教育局、文聯、二十五中送有花圈、挽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