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掌眾CEO張敬華:市場無論怎麼變,你要堅定

專訪掌眾CEO張敬華:市場無論怎麼變,你要堅定

文|朱曉培

張敬華面臨著一個選擇。一邊是準備在國內IPO的錢袋寶,一邊是前景廣闊但也前途未卜的新機會。

在錢袋寶,他們積累了大量的信用卡支付客戶,發現很多用戶都有信用卡套現的行為。銀行是牴觸信用卡套現的,錢袋寶當時的風控策略就是不斷跟套現行為做對抗。但他們回訪和分析發現,這些用戶對資金週轉是有硬需求的。

既然用戶存在痛點,市場需求真實存在,那這個事情就可以做。2014年3月,錢袋寶內部孵化了一個項目,閃電借款。

閃電借款原本只是一個由兩三個人在做的小項目,但沒想到數據增長很快,且回款率很高。而且,市場條件已經很成熟,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已經普及,電商、社交儲備了龐大的行為數據。錢袋寶內部認為,這是一個切入互聯網金融的好機會,希望張敬華獨立去負責這個業務,也就是重新創業。

張敬華原本是想拒絕的。他愛研究八字,在他看來,

聯合創始人就是正官,像宰相,可以和上上下下一團和氣;創始人是七殺,所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每天跟下屬生氣,其實也是傷自己。但是,他又想突破一下自己。畢竟已經和朋友一起幹過好幾次事業,但每次都是關門或者賣掉結局,他想看看,怎麼樣能夠走得長遠。於是在閃電借款的基礎上,創業成立掌眾集團,目標和願景是“借錢給十年前的自己”

2015年3月,掌眾集團獲得神州付和高德創始人成從武的千萬美金融資。

接下來的三年,現金貸業務坐上過山車。2017年10月,趣店IPO市值突破百億美元時,市場達到頂峰,每天都有十家現金貸公司註冊成立。但隨著監管政策的收緊,現金貸市場驟然降溫,市場上的互聯網金融公司,紛紛從金融轉向科技服務公司,並開始佈局海外。

市場的大變化,發生的踩踏,是超過我的預期的。”掌眾集團CEO張敬華坦誠,“面對紛繁複雜的變化,掌眾需要重新定義自己。

專訪掌眾CEO張敬華:市場無論怎麼變,你要堅定

與市場的主流趨勢一致,5月18日,掌眾集團舉辦以“掌聚你我,眾享科技”為主題的戰略升級發佈會,宣佈開啟集團化戰略,賦能、出海、連接成為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

早在2017年,掌眾集團就提出設立基於大數據風控的金融雲平臺,讓資金、技術、客戶、數據、場景方有效協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服務效率。此次發佈會上,掌眾集團又發佈了新版掌眾雲SaaS平臺,致力於輸出標準化的掌眾技術 。“如果我們的客戶資金能力比較強,我們就給他技術支撐,如果客戶擁有流量優勢,我們就為其提供技術服務能力。” 張敬華說,這樣就會把市場上不同的合作伙伴、不同的客戶進行最大化的連接,在資金、數據、信息的流動過程中實現共贏。

監管的收緊,銀行和大互聯網流量平臺的入場,互聯網金融進入下半場。流量和數據獲取、資金合作、風控模型開發、支付通道、貸後催收建設等每一個步驟,如果獨立開發或小規模合作都意味著巨大的人力成本和資金投入,因此金融科技公司之間的合作會成為必然。掌眾在過去的幾年間種下的金融科技種子,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刻。

目前包括獵聘的快惠錢包,天神娛樂的天神貸,中國聯通的沃百富等都在使用掌眾雲SaaS平臺。

在地域擴張方面,掌眾集團也成了中國金融科技出海的代表性企業,目前在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地實現本地運營。

可以說,這次升級,並不是一次簡單的跟風,而是掌眾日積月累後的厚積薄發。

張敬華強調穩健發展,但也敬畏速度和規模。

掌眾保持著每個月7%的增速。三年下來,積累了大量的數據:2500萬用戶、10億+條數據、880T數據存儲、440+風控模型、10+產品線。正是積累下來的這些數據,團隊鍛煉出來的技術和風控能力,為今天的掌眾提供了升級轉型的基礎。

用戶的痛點永遠在這兒,技術門檻永遠在這兒,不管市場的信號是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事兒要長期做下去。”張敬華說。

以下為對話整理:

升級:開放式的螞蟻金服

《商業與生活》:這次業務升級的六個板塊是怎麼定出來的?

張敬華:其實很簡單,原來都在做。閃電貸超市有,大額分期有,消費分期電商有,海外業務有,金融雲去年就有,財富早就做了,但之前沒有做整體性的宣傳。

《商業與生活》:之前是刻意低調嗎?

張敬華:有刻意的部分,我們一開始做公司,內部就一直在強調是“借錢給10年前的自己,”在外部,我從來沒講過。但坦誠說,我們之前也不太重視品牌。理工男的團隊都是這樣,重視技術,但覺得品牌很虛很飄。現在,我們發現市場上還是需要有自己的聲音,需要有空軍。畢竟,掌眾已經做到一千人的團隊了,沒有空軍,光靠陸軍去打,速度還是上不去

但一個企業家如果天天講理念,持續去露面、混圈子,也沒有太大意義。我應該見什麼人呢?應該是想加入我們的團隊領導人,

這是先拜將,一將帶百強,這是核心的。

《商業與生活》:在發佈會上,你也提了好幾次“拜將”。

張敬華:我們內部策略叫“屯田、拜將、會獵”。公司通過三年的時間賬上有錢了,屯田也不錯,各種的佈局也可以了,接下來,最關鍵就是拜將。

為什麼要拜將,我得有持續的人才進來,得有一批中堅骨幹。錢袋寶做了七年賣掉,掌眾現在做了三年多,我覺得還能往前走。但人才的事情不解決,你就要在後面去推,越推越累,團隊裡的每個人都會覺得累,那結局就不言而喻了。

我們現在多元化發展,去拜將,有足夠多的人,才能會獵,要出海才能真的出海,要賦能才能真的賦能。我們現在印尼兩百多人,如果沒有領頭人,拖家帶口的誰願意去?我們做了11個分公司,很多是因為當地的人來不了北京,但人才真的不錯,那就在當地建一個分公司,由他帶一撥人。

人才在哪裡,我們就把公司開到哪裡

《商業與生活》:支付寶、理財通、PINTEC,從互聯網巨頭到創業公司都在出海,掌眾出海受其他公司的影響了嗎?

張敬華:出海是我們對市場環境變化做出的預判。

去年下半年開始,現金貸市場太熱了,一天至少開10家信貸公司,傳言有一萬家信貸公司,我身邊很多公司老闆都主動找我,說想自己做現金貸,所有的流量公司也都想做現金貸行業。當時,我們就對國內的現金貸已經信心不足了。

以,2017年5、6月,我們開始佈局大額分期,因為大額的週期更長,需要更好的信貸表現,更長時間的信貸表現。同時覺得,市場一定要拓出去,而且我們股東中新控股在東南亞有好幾個支付公司,當地的市場我們還是有一些基礎的。所以去年下半年就主動在佈局,算是未雨綢繆。

《商業與生活》:真正走出海外後,遇到挑戰了嗎?

張敬華:坦率講,東南亞的風險比國內高,我們先考察的印尼,發現印尼比國內情況還複雜。國內有數據公司、徵信公司、各種流量公司,印尼都沒有,數據也更不結構化。但這樣一來,他們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要求更高了,這對我們反而利好。你看很多進印尼的公司都撤出了,他做一段時間後發現風險控制不住,也不像在國內能快速收斂。但我們能做,數據越複雜反而更適合我們。

《商業與生活》:為什麼沒有像支付寶、理財通們重點發展泰國、馬來西亞?

張敬華:泰國和馬來西亞的金融服務比較周全,市場成熟,新的機會比較少。

我們最近打算做緬甸和老撾,但在東南亞業務拓展不能太快,因為每個國家的合規要求、市場情況都不同,金融很難標準化複製

。跟當地金融機構打交道、跟資金端的撮合,是沒辦法複製的。但這也是好事,形成了天然的門檻,每家都不會太快,都需要在當地投入人力,也都需要時間。

《商業與生活》:掌眾在海外的業務是完全自己做,還是會和當地合作?

張敬華:我們先自己做,先自己試錯,有數據之後,再和當地公司合作,我們的議價能力就比較強。如果一開始就引入合作伙伴,雙方各有想法,反而不容易成功。

《商業與生活》:你為什麼覺得一開始合作會做不成?

張敬華:我覺得金融很簡單,就是誰控風險,誰作主。如果流量端作主,容易放出問題。

《商業與生活》:大家也都在提技術服務,BAT在做,創業公司也在做。

張敬華:

我們技術風控加起來六百人的團隊,是有真實的技術能力跟風控能力。我們擅長的,就是把資產端、資金端、流量端做整合。這次集團化,我們發佈了掌眾雲SaaS平臺,是在去年提出的金融雲平臺基礎上進行的全面升級,能把資金、技術、客戶、數據、場景方協同起來,降低全行業交易成本,提升整體服務效率。這是小平臺做不了的,也是獨立的徵信公司、數據公司做不了,因為他們只服務某一個環節。而大的互聯網團隊,大的金融機構需要更大的團隊去服務,我們希望為頭部的這些合作伙伴服務。我們內部定位是開放式的螞蟻金服。

《商業與生活》:“開放式的螞蟻金服”和螞蟻金服有什麼不同?

張敬華:我們的頭部合夥人,也有願意跟螞蟻合作,但是螞蟻是不開放的,它站在前面,合作伙伴站在後面。我們的理念是,我在後面,合作伙伴站在前面。我們是開放的,開放數據,同時也可以連接不同方的數據。

專訪掌眾CEO張敬華:市場無論怎麼變,你要堅定

監管:不會改變市場需求

《商業與生活》:去年監管政策出來後,市場的變化讓你震撼嗎?

張敬華:事實上,市場的大變化,發生的踩踏,超過了我的預期。

《商業與生活》:開始做掌眾的時候,就想到市場會監管?

張敬華:一定會監管,我們甚至主動倡導監管,因為監管來臨一定會對頭部的服務機構利好,大方向很清楚。但政策的監管不會改變市場的需求,銀行不做的這批客戶,他們的需求會長期存在的。

《商業與生活》:監管對掌眾的發展有影響嗎?

張敬華:

會影響團隊的士氣。原來,一件事情可能是三年的規劃,現在變成五年或七年,團隊心裡可能就會有想法。

就像我們去年在不丹爬山去看一個著名的寺廟。要想到達寺廟必須翻越兩座山,但在第一座山的山頂就能看到寺廟的風景。爬到一半時,導遊就不斷提醒得繼續爬,爬到山頂再下到山底,再從另外一座山爬上去。那個時刻就特別洩氣,很多人停下來了。

創業如果一直是爬坡,反而容易,遇見困難解決困難。最怕的是重複,今年要把去年做的事重來一遍,而且過程的70%都知道。就像咱倆這採訪,你要是明天過來跟我說,對不起沒路上得再來一遍,那太崩潰了。

《商業與生活》:可以看到,受監管影響,市場上的很多互聯網金融公司都在轉型。

張敬華:我們為什麼能轉型,還比較好,比較快,也比較穩,是因為我們一直未雨綢繆,掙錢的同時也在想未來。

在耕耘的時候,也要抬頭看看未來,即使種地也要抬頭看看太陽在哪兒了。

《商業與生活》:很多人覺得,快速發展賺錢和長遠生存,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是個悖論。

張敬華:現在市場有這樣一種心態:這個事情每年都很賺錢,一定不能長期賺錢;如果這個事情現在不賺錢,一定可以長期做下來。

但我們希望給市場一個感知,我們會抓住市場機會賺錢,該屯田就屯田,但我們也更關心大的“會獵”,為做長期打基礎,修護城河,建門檻。

你要知道,資金供給也很重要,如果沒有錢,能去養這麼一個千人的團隊嗎?但當擁有千人的團隊時,就可以提供上億人的服務。

專訪掌眾CEO張敬華:市場無論怎麼變,你要堅定

創業:做小生意何必融資呢?

《商業與生活》:我們注意到,在互聯網金融公司掌眾算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公司,沒怎麼拿過VC的資金。

張敬華: 2015年我們從錢袋寶獨立出來後,成從武剛好把高德賣給阿里。我們第一次聊完,他就說要投,但提了一個額外要求,說“敬華如果你要我的錢,這輪裡面就別讓其他的VC進了。”他覺得,既然看準了,就沒必要讓別人進來增加變數。

實際上,當時有一個VC已經決定投了,項目評審會是12月中旬,他們說“再等半個月,等到這個月完整的數據出來,我們就決定投”。就是半個月,我和成從武見了面,他就先投了我們。

《商業與生活》:就差了半個月的時間?

張敬華:

我覺得VC當時有點猶豫。對於一個成立才3個月的初創公司,多看半個月的數據有什麼意義呢?又不是B輪、C輪。

拿成從武的投資,還有另一個考慮。我們之前做神州付、錢袋寶拿過VC的錢,當時就有一個疑惑,業務做到最後總會面臨一些問題。我們好像形成了路徑依賴,做到幾百人的規模開始賺錢了就賣掉,最後錢袋寶也是賣掉了。但成從武至少把高德做到了上市,上市後又賣給阿里,帶過三四千人的大團隊,我覺得他的經驗對我們持續往後走比較有價值,所以就想拿他的錢嘗試一下。

《商業與生活》:你說的瓶頸,比如賣掉,是自身業務的考慮還是投資人也有退出的需求?

張敬華:並不是因為投資人要退出。

我們自有的市場遇到了瓶頸,當時所有的流量端都開始做支付,如果公司自己沒有流量,再往下做非常艱難。我們的團隊也遇到瓶頸

,錢袋寶做了差不多七年時,團隊的鬥志、方向感都不是很強,再繼續下去很難有突破。

正好遇到一個新的方向,創立了掌眾,這是一個好的結果。

專訪掌眾CEO張敬華:市場無論怎麼變,你要堅定

《商業與生活》:那為什麼後來又選擇了中新控股?想過可能又會走一次賣公司的老路嗎?

張敬華:當時我們現金流就已經為正了,融資的主要目的是背書。拿個人投資沒有拿VC投資,一個劣勢是背書不夠。隨著業務的不斷增長,資金供給開始跟不上,但很多的資金端要麼要求VC系,要麼是上市公司系,因此我們又開始去融資。

機緣巧合,很快跟中新控股達成一致,他們旗下銀行、信貸、小貸、互金、P2P都齊全,天然地解決了我們資金供給不足的問題。而我們又很好地彌補了他們互聯網抓手不夠的短板,互補性其實蠻強。

但我們主觀上是不太願意有大股東的,因此最終做了一個平衡的結構,出讓了48%的股份,中新控股成為第一大股東,財務上可以並表,而我們有了兩個選擇權,未來可以選擇收購,也可以選擇獨立上市。我說這叫“踏半步”,走了一條中間路線,選擇權在我們自己手裡。關鍵還有一點,我們覺得當時市場的情況看不清楚,先試著往前走一步。

《商業與生活》:當時市場看不清楚的地方在哪?

張敬華:從e租寶開始,每一年都有各種互金公司爆掉、跑路,我們覺得市場合規、監管都有不確定性。市場變化主要還是對我們的資金合作伙伴影響比較大,因此我們也成立了掌眾財富,提供一部分資金。這樣,我們就變成了掌眾財富、掌眾科技、掌眾金服三個主體業務開始平行走。

通過三年的時間,我們每個板塊都有自己的獨立產品,也有一些市場口碑,這次升級也是希望呈現一個集團化、更綜合的面貌。

《商業與生活》:創業以來,你覺得最關鍵的一個決定是什麼?

張敬華:2015年,拿到第一筆融資後,決定放大風控。我當時跟成從武講,用戶增長還可以,我希望借這個時間快速爆起來,打算放大風控,降低門檻,原來收得很緊,一百個人放兩個人,現在想放20個人。

《商業與生活》:為什麼想快速做大用戶,要放大風控?金融不講究穩健嗎?

張敬華:我認為,要先做大規模,再去分層。一上來就分層,那做的就是小生意。做小生意何必融資呢?

所以,要先積累數據,積累壞的數據,也積累好的數據。我當時有一個判斷,如果門檻迅速打開,馬上會很多人來借錢。這筆賬算下來,會比流量投放還省錢。印象特別深,2015年3月拿到錢就直接放貸了,一個月就做到了接近兩億元的交易量。

《商業與生活》:擔心沒收住公司就垮了嗎?

張敬華:金融這個事兒特別磨人,實際上是拿錢換時間。不快速試錯,如果磨了一年的時間發現不成,才是最恐怖的,時間全搭這兒了

實際上,通過風控去換量的方法在內部一直存有爭議,團隊主管認為這樣做風險性還是比較高的。但我當時關注的就一點,業務到底能不能起來,因為貸款不是一個大規模投放就可以做大的事情。

貸款是有時機性的,一定要靠口碑。需要錢的人自然去找你,不需要錢的人去打擾他也沒有用。你看,市場上很多人做貸款投放廣告的基本都消失了。

《商業與生活》:出現風險了嗎?

張敬華:過程還是心有餘悸的。那時候我們催收缺人,催收主管當夜給我打電話,我說你就招人唄,招不來人銷售上,銷售上不了主管上,整個銷售團隊都在打催收電話,行業裡當時還有傳聞說,掌眾銷售都在打催收,掌眾要完了。但我想法比較簡單,就是通過這個事兒自然團隊就忙碌起來了。

當時逾期大概出了六千萬元,但一天註冊用戶就突破一萬了,業務馬上就轉起來了。當然逾期的風險表現會讓新的VC和新的資金端有顧慮,他會覺得你風險放大,這個不一定靠譜。但成從武覺得我邏輯是對的,金融最終做的是客戶,如果客戶在這兒聚集了,後面都不是問題

,還給我們追加了一部分投資。

《商業與生活》:這是很大膽的一個嘗試。

張敬華:其實,大量的客戶我們是不敢放的,還是走了一個很保守的策略,一整年放款通過率大概5%、6%左右吧。我們特別清楚,團隊裡沒有還特別強的風控,我們的底子是支付團隊,做技術、運營還可以,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CRO(首席風險官)。CRO賈志東加盟是在2016年3月。

《商業與生活》:CRO為什麼難找?

張敬華:當時市場上有大量的人從美國回來,從銀行出來,還有傳統互聯網的,很多人給我推薦風控人才,但都不是我們最想要的人。銀行的太傳統,國外回來的又不太接地氣,純互聯網的比較激進。風控是掌眾的核心,這個人如果不合適,還是有問題的。賈志東來在FICO工作過幾年做模型,又在民生銀行工作過幾年,還是北大的數學系的博士。他本身的邏輯性很強,又很接地氣,不是那麼的強銀行屬性,但在民生又推動了在線的模型化,我就覺得他很適合。其實,我做的事情就是銀行在線的信用卡髮卡,只是我以更加數據化的形式去髮卡。我們找了一整年的時間,但跟老賈聊了一次,就敲定了。

《商業與生活》:賈志東當時怎麼看掌眾的表現?

張敬華:他說,敬華你們的數據太好了,既有好的數據,又有不好的數據。因為,風控不僅僅是光有數據,還要有數據倉庫,要有篩選機制,能讓風控的人去跑模型

老賈入職後,我們開始放量,數據表現比原來更好,逾期率都不超過2%。到2016年10月,香港上市公司中新控股找到我們,就是因為覺得我們的標的是非常符合他們的要求。

《商業與生活》:業務增速怎麼樣?

張敬華:從規模上看,我們每個月基本上保持在7%左右的增速,我們一直是希望能形成勻速的增長。

金融是典型的搭積木過程,激進的把資產端放上去,催收跟不上,催收質量一變差,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所以勻速往前走是最好的。

專訪掌眾CEO張敬華:市場無論怎麼變,你要堅定

人生:沒有好壞,只有平衡

《商業與生活》:創業後,你會焦慮嗎?

張敬華:我的思路特別簡單,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未來的方向是清晰的,目標逐漸在形成,那遇到困難怕什麼呢?

《商業與生活》:身邊的人怎麼評價你?

張敬華:大師。現在叫我金融圈裡面算命最好的,算命裡邊做公司做得最好的。

《商業與生活》:你會算命?會給自己算嗎?

張敬華:我看八字還可以。八字有它的數學邏輯,而且看八字的時候,跟人能有很好的互動。

人就是一個興趣嘛,既看它又能跳出它,就是智慧。在八字裡,最大的人生哲理是沒有好壞,只有平衡

《商業與生活》:最近這一年,有人給過你比較有用的建議嗎?

張敬華:

前一段時間我見成從武,他說,對於一個創始人,一個企業家,即使內心有變化,外在也一定不能體現出來,你一定要堅定。因為對團隊來說,你就是定海神針。這可能我是今年最大的一個收穫,市場無論怎麼變,你要堅定。

《商業與生活》:創業接近10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張敬華:運氣。我們最大的運氣是享受到了中國市場的紅利。坦率講,換作別的公司,只要在2014年的時候進入,也會做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