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傳國玉璽是誰刻文的?內容是什麼?

生活經驗分享365

秦始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璽印拓,是李斯受命用和氏璧篆刻。

在中國寶璽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是秦始皇用和氏璧雕刻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璽,這方玉璽自問世後,就開始了見證歷史之旅。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劉邦率兵破秦軍入武關,進軍霸上,直逼咸陽。秦王子嬰無力抵抗,只好出城投降,他跪在咸陽郊外的軹道旁,畢恭畢敬地向劉邦獻上秦朝七璽及一些符節。

劉邦建立漢朝後,這方玉璽就變成“漢傳國璽”,被珍藏在長樂宮,成為國之重寶。西漢末年,王莽用椒酒毒死十四歲的漢平帝,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自稱“假皇帝”。當時王莽急於變成真皇帝,很想得到“傳國璽”。

但這方玉璽在太皇太后王政君手裡掌握著,王政君是王莽的姑母,王莽不便親自出面去逼她交出玉璽,便派堂弟王舜去勸說太后,太后知其來意後大怒,把“傳國璽”擲於地上,結果玉璽被摔掉了一角。王舜忙撿起玉璽,跑回去交給王莽。王莽大喜,連夜找工匠用黃金補上去。從此,這方玉璽就變成了“金鑲玉璽”。

王莽的新朝被推翻後,“傳國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何進、袁紹欲盡誅諸常侍,結果何進被殺,何進部曲吳匡、張璋和袁術等人率兵入宮捕殺宦者,中常侍張讓、段珪挾持少帝倉皇出逃,連“傳國璽”和“六璽”都來不及帶走,返宮後發覺“傳國璽”已失蹤。後來,長沙太守孫堅參與討伐董卓,並第一個帶兵進入洛陽,駐軍城南,其部下在城南甄官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現了“傳國璽”,孫堅將玉璽偷偷留下。但這事被野心勃勃的袁術知道了,便向孫堅索要玉璽,孫堅堅決不給,袁術便扣押孫堅的妻子,孫堅無奈只好交出玉璽。

後來袁術敗死,“傳國璽”又回到漢獻帝手中。曹丕稱帝后,“傳國璽”在曹魏手裡;三國一統後,“傳國璽”歸晉。

西晉末年,中原大亂,“傳國璽”頻頻易手,先後被前趙、後趙、後秦等國奪得。

東晉時,太尉劉裕滅後秦國,獲“傳國璽”。

劉裕建立宋國時,將東晉全套玉璽收入囊中。隨後“傳國璽”又傳至齊朝和梁朝。

梁武帝時,羯胡侯景反叛,奪得“傳國璽”,侯景把“傳國璽”交給侍中趙思賢保管,趙思賢后來攜玉璽投奔北齊。

後來北周滅北齊,隋代北周,“傳國璽”又轉到隋文帝手上。

直到唐朝,“傳國璽”才有了近三百年的安寧。

自朱溫篡唐開始,“傳國璽”又遭厄運,先從後梁轉歸沙陀突厥人建立的後唐,沒過多久,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他走投無路,持玉璽登樓自焚,見證了多個王朝更迭的“傳國璽”終於結束了它的千年旅程。


微觀看歷史

“傳國玉璽”是自秦以後,歷代王朝證明皇帝正統的最重要憑證。

“傳國玉璽”是秦朝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無價之寶和氏璧為原料製造,上面有李斯手書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文,翻譯過來就是“皇命受之於天,必將世代流傳”。

傳國玉璽可以說從誕生之初就是中國歷史上最神聖之物,皇帝登基稱帝,如果沒有此物多少會有些底氣不足,也成為歷朝歷代統治者爭奪的主要目標。

相傳,傳國玉璽在其第一個主人秦始皇時期就曾經下落不明,秦始皇在洞庭湖泛舟,風浪驟至,眼看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玉璽丟入湖中,祈求鎮住風浪,數年後,有人將玉璽再次獻給秦始皇。

從此之後傳國玉璽忽隱忽現非常神秘,此後歷朝歷代都宣稱擁有傳國玉璽,但是究竟是不是秦始皇制的那枚已經無法考證。

直到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的李從珂被石敬瑭逼的走投無路,懷抱“傳國玉璽”在洛陽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從此下落不明。

此後宋,元,明,清歷朝歷代都有玉璽的傳說,但均為贗品,其中不乏為了迎合統治者而編造故事專門製造假玉璽而進獻的。

時至今日,“傳國玉璽”早已成了傳說,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一點點歷史

傳國玉璽是秦朝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在“和氏璧”上刻的,內容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戰國時代,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擅長相玉。後機緣巧合下在一山谷中發現“和氏璧”,而後“和氏璧”又被秦國賺取,秦始皇建立秦朝後命令李斯篆刻“和氏璧”為玉璽。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成為“君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

後來國民黨失敗後蔣介石將玉璽帶往臺灣!


一首小詩77

和氏璧改成的傳國玉璽 上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自秦朝以後成為正統的象徵 漢末王莽篡位 當時在交接的過程中磕掉一小塊 後以黃金鑲上缺口 自此傳國玉璽也被稱之為金鑲玉 元朝滅亡時被元順帝帶到漠北 捕魚海今貝爾湖 然後被藍玉搶回來 然後繼續傳承 現在傳國玉璽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 由蔣介石敗退臺灣時帶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