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好“壓艙石”“穩定器” 構建中美利益共同體

人類相互間的貿易往來歷經幾千年而不絕,到了近代更是隨著現代化而蓬勃發展,肇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經濟全球化概念出現以後,人類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融合,命運相互交織。人類的經濟史表明,由分工合作帶來的貿易交流互惠互利,而不是零和博弈。不可否認的是,從古至今,爭議、摩擦始終伴隨著貿易的發展,妥善管控和處置分歧是雙方深化合作、共同做大蛋糕的關鍵點。當今世界,中美關係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而經貿合作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和“穩定器”。當“壓艙石”和“穩定器”出現問題的時候,及時管控分歧、處置爭議就顯得尤為重要。

今天,中國是美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作為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美方對華髮起貿易戰對任何一方都不會帶來任何好處,並將對處於復甦階段的世界經濟產生溢出效應。因此,對於中美雙方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面對面坐下來,坦率、理智地分析一下貿易失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對症下藥,取得成效。情緒化的對峙、指責於事無補,只會讓本已如驚弓之鳥般的金融市場更加驚魂難定。

總體來說,美國對華的貿易逆差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回顧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在融入世界貿易體系的同時,製造業蓬勃發展。初期,中國利用自身的勞動力密集優勢在世界貿易舞臺上獲得一席之地,隨著產業逐漸升級,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成為東亞地區對美出口產品加工環節中的最後一節鏈條,一個現象就可以說明問題,中方對美保持順差的同時,對東亞其他國家也維持幾乎同樣的逆差。以華為手機為例,其屏幕來自於韓國,攝像頭來自於日本,操作系統來自於美國谷歌,芯片、電池等元件來自美國、韓國、臺灣、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與地區,這種現象同樣適用於美國的蘋果手機。簡言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供應鏈是全球性的,幾乎每一件工業製成品都會包含著多個國家、地區的產品。所以說,將貿易失衡簡單歸結為中國是有失公允的。

以中方進口美方產品為例,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美國對中國出口增長了500%,遠遠高於同期對全球出口90%的增幅,美國出口的62%大豆、14%棉花、17%汽車、15%集成電路,以及波音飛機全球交付數量的約25%都銷往中國。令人遺憾的是,在中方產業升級過程當中亟需的高科技產品,美國對華卻是長期嚴格管控,從而單方面加劇了貿易失衡,影響了兩國民眾的共同福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的市場活力、開放程度、營商環境將更具吸引力。在剛剛結束的亞洲博鰲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就中國的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以及主動擴大進口等方面做出系統闡述,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也已宣佈了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的具體措施和時間表,背靠13億人口以及日漸升級的巨大消費市場,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和舉措將為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遇。

縱觀歷史,貿易戰從來沒有成為過保護本國企業與民眾利益的利器。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通過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發動貿易戰,對兩萬多種美國進口商品徵收超過60%的關稅,到1934年,美國的進口下降了66%,出口下降了61%, GDP衰退了30%,失業率達20%。歷史早已證明,融通發展是世界發展潮流。在今天的全球價值鏈中,美國處於頂端,中國處於中低端,美國擁有高附加值的設計、研發優勢,中國擁有低成本的生產、組裝優勢,這是國際產業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兩國比較優勢的凸顯,唯有通過貿易往來才能實現優勢互補,最終構成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體。(卜衛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