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虧損、賣掉公司,2次創業年收200億!只靠“12個字”

曾經虧損、賣掉公司,2次創業年收200億!只靠“12個字”

新年伊始,360迴歸A股塵埃落定,富士康借綠色通道閃電過會。兩件事為沉寂許久的國內IPO市場打了一針興奮劑。哪些公司有望步入上市快車道,成為街頭巷尾議論的焦點?

政策暖風吹動之下,以往多見於一級市場的“獨角獸”概念瞬間躍入大眾話語體系中。3月末,科技部火炬中心、中關村管委會聯合發佈《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164家上榜企業總估值達6284億美元。

其中上榜的兩家企業,農村電商平臺匯通達,新家庭全渠道服務商孩子王,都來自江蘇的五星控股集團。加上“師出同門”的另一家企業,智能家居集成服務商好享家,三家孵化企業總估值已達到500億元人民幣。

如果說賦予企業“獨角獸”名頭只具有活化概念、推動市場的意義,那麼隨後發生的事情則表明,有價值基礎與行業前景的獨角獸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活動已經實質化,而且即將參與巨頭們的戰略佈局。

2018年4月18日,阿里巴巴宣佈向匯通達投資45億元人民幣,在供應鏈、渠道、倉儲和物流、技術系統等領域與這家農村電商開展合作,為農村市場提供包括品牌專供、下單平臺、新零售系統、阿里雲平臺、物流系統解決方案等一系列服務。

由此,五星控股董事長汪建國再次出現在媒體的焦點中。

口 述:汪建國 五星控股集團董事長

編 輯:夢溪

來 源:正和島

曾經虧損、賣掉公司,2次創業年收200億!只靠“12個字”

曾經虧損、賣掉公司,2次創業年收200億!只靠“12個字”

曾經虧損、賣掉公司,2次創業年收200億!只靠“12個字”

“新零售”之前

十多年前,在家電零售行業如日中天之時,張近東、黃光裕、張大中、陳曉等人是媒體追逐的常客,汪建國的名字也以毫不遜色的頻率見諸報端。行業競爭激烈之時,好事者專門搞出一個詞形容國美、蘇寧兩大巨頭的拼殺。而“美蘇爭霸”之外的“第三極”,便是汪建國的五星電器。

2006年5月29日,百思買宣佈同五星電器成立合資公司。當時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零售商決定斥資9.45億人民幣,以增資擴股方式獲得合資公司51%的股權。消息甫一傳出,國內的連鎖巨頭們如坐針氈,國美迅速做出了收購永樂電器的決定,一年後又曲線收購了大中電器。家電連鎖行業的洗牌大幕徐徐拉開。

百思買與五星的交易在2009年最終完成。在最後的交易階段中,百思買用1.85億美元買下五星電器管理層手中25%的股權,從而持有五星電器全部股權,合資公司轉變為外資公司。汪建國則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多年之後在面對媒體時,雖然汪建國自己用“糊里糊塗”來評價當時的交易,但區區這四個字並不足以概括他的全部心態。因為他還說,“後來投資界都說賣得對、賣得好。如果(當時)沒賣掉, 可能今天還在五星電器打仗,不可能有這些新的產業。”

十年時間,兩次創業,成功孵化十數家企業。這段經歷值得梳理。

曾經虧損、賣掉公司,2次創業年收200億!只靠“12個字”

經營顧客,聚焦區域

談起新產業,汪建國口中必然少不了孩子王。

對於一家創立於2009年,且已在新三板掛牌一年多的企業來說,媒體上並不缺少有關孩子王成功經驗的介紹,以至於行業間流傳這樣一種說法:一種模式是孩子王模式,另一種則是非孩子王模式。

模仿孩子王開店選址、店面裝修、品類挑選的同行不少,甚至有人專門拿著相機跑到南京店鋪裡去拍照錄像。汪建國對此倒也不反對,他說,我們的經營思路和方法是沒法被模仿的。

這樣說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孩子王97%的銷售額由會員貢獻,而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公司對顧客的經營。在會員社區的App上,顧客隨時可以找到線下實體店的位置,瀏覽虛擬店中的產品。孩子王的員工則隨時在線,評價打分公開可見。原本毫無生氣的供應鏈生意,通過這樣的改造,就把企業與顧客的關係從流量變成情感與溫度,變成了為顧客提供選擇,讓顧客參與其中的生意。

但經營顧客不是空中樓閣,想在挑剔的消費人群中維護起這樣一種良性的關係,離不開數據的支持。面對1700萬會員顧客,孩子王會按照300多個維度對顧客畫像,孩子的性別、年齡、喜歡的產品,基本上都有分析,而且更會將分析數據應用到日常的商業活動中,實現“隨時隨地、千人千面”。

除了數據之外,人才的選擇也是經營顧客的前提之一。汪建國介紹說,孩子王總部有1000多人,從事大數據相關工作的人數就將近500。在接觸會員顧客的6000多名一線員工中,有5000多人是國家勞動部頒發執照的育兒師,而且他們還要對常見的顧客提問心中有數——這樣的問題在數據庫裡有200個。

業績數據最能說明問題,對於全渠道的孩子王來說,七年間單店銷售額年化增長率達到了50%。財報顯示,公司2017年實現營收59.7億元,同比增長33.95%,淨利潤為1.36億元。

在獨特的會員制度以外,媒體比較少被提及的則是對市場的選擇。據汪建國介紹,孩子王在全國的18個省105個城市開設有店面,上海也有7、8家, 但唯獨缺少北京。他的解釋是,北京這種規模的城市,一兩個店開起來效果肯定不行,要開就要5個、10個的開。

雖然母嬰產品與家用電器兩者有天然之別,但若回顧十多年前五星電器在“美蘇爭霸”格局下的發展之路,不難發現孩子王在連鎖店開設機制上的異曲同工之處。

當年的五星電器也放棄過競爭最激烈的四個地方,北京、天津,上海與廣東。那時的汪建國就不止一次對外強調,放棄就是選擇。“五星電器的戰略中有兩個放棄:放棄電器主業之外的非核心產業;放棄主要戰略重點之外的地域擴張。”

通過聚焦當時國內最富庶的地域之一蘇皖浙, 五星電器不僅得到了良好的利潤回報,還在2003到2005三年間創造了國內連鎖產業的最高增長紀錄。

曾經虧損、賣掉公司,2次創業年收200億!只靠“12個字”

進軍農村的邏輯

人人都說,獨角獸是神話中的生物,但有關獨角獸的最早記載並非來自古希臘神話,而是當時的自然史書。因為那時的學者們相信,獨角獸是真實的存在。而且據他們的記載,這些生物並不棲息在地中海的常綠硬葉林中,也不穿行在白磚亮瓦的神廟之間,而是隱沒於偏遠的印度大陸,遠離喧譁的世界中心。

五星控股的另一家“獨角獸”匯通達瞄準的便是城市之外的農村市場。表面上看,這是一家為農戶商家提供服務的電商網站。但用汪建國自己的話來說,匯通達做的是一件“賦能”的事情,也就是通過信息手段,將鄉鎮一級的夫妻店融合起來。用前端的APP、中端的ERP,和後臺的CRM系統把小商戶融合到平臺上,再為他們提供供應鏈服務和金融服務。

之所以選擇開拓農村市場,依然與他的“取捨”邏輯有關。用汪建國自己的話來說,“街頭巷尾這麼多商業精英,這麼多有生意的企業,能幹又好乾的地方輪得到我們嗎?既然要創造新的模式,咱們就要幹人家可能想幹,但不願意去幹的事情。”

這不是汪建國第一次進入農村市場,這和他跟當年“家電下鄉”的淵源值得一提。

2007年,為了擴大內需市場,中國財政部開展三省試點,對農民購買某類家電產品進行補貼。此舉恰逢全球金融風暴來襲影響電子產品出口訂單, 這項政策因故被寄予厚望,並在試點工作結束後在全國範圍內大面積推開。

五星電器也是這場轟轟烈烈運動的參與者之一。公司當時曾撥出5億元人民幣專項資金,用於家電下鄉產品採購,併成立工作組用於推進家電下鄉。

回顧往事時汪建國說,五星當年的做法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公司當時在鎮一級開設的店,虧損得一塌糊塗。讓他想不通的是,縣城既有國美蘇寧,又有五星永樂,要品類有品類,要服務有服務,要品牌有品牌,按理說怎麼都夠農村消費者隨便挑選,但他們偏偏就跑到個體渠道買。

農村市場跟城市到底有什麼不一樣?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即便是在出售公司再次創業之後,他也在尋找答案。公司為此專門在崑山召開座談會,找來36位個體老闆,讓他們講講這裡面的門道。這其中規模最小的老闆,只有三家店,但是生意依然紅火。這讓汪建國驚訝不已,“你們怎麼能活得這麼好呢?”

反覆調查揭開了謎底。第一,購買大件商品, 在農村市場就有找熟人介紹的心理;第二,農村市場中消費者就是要討價還價,多少無所謂,但像連鎖店那樣咬死一分錢不降是不行的。第三,農民喜歡說,我拉東西的車子都過來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吧,我當天就要用。而對彼時下鄉的品牌零售商來,這三種需求都滿足不了。

基層的管理制度設計也有問題。雖然當年打出了下鄉的名頭,但公司派出的營業員本身並不願意走進農村,導致真正的基層商業單元沒有活力。反觀農村個人開店,夫妻兩人不計較分工,“會計出納兩人都能搞明白,送貨安裝也不推辭”,組織充滿活力。

高效簡單的設計,加上天然的低成本。從上游視角出發,把這類經濟小組織串起來,讓它們發揮自身的優勢,步入農村的基本商業邏輯就水到渠成了。匯通達2017年銷售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會員店總銷售額則達到了2000多億元。

官網資料指出, 匯通達平臺目前已經將服務網絡延伸至蘇、皖、浙、魯、豫等18個省的1.5萬個鎮,培養了8萬多個鄉鎮會員店,帶動50萬農民創就業。

無論是當初參與的家電下鄉,還是後來的匯通達,面對客觀存在的城鄉消費習慣差異,汪建國坦言,進入農村市場,怎麼說都是個“吃苦”的活。所以他對員工強調,要“換鞋進村、降調進門”。因為穿了皮鞋,農民跟你講話的態度就不一樣,就別想真正瞭解農民。

曾經虧損、賣掉公司,2次創業年收200億!只靠“12個字”

新零售、新管理

正如利用新模式向農村市場個體店鋪賦能一樣,從親自幹零售到孵化零售企業,從五星電器到五星控股,除了業務模式創新,一貫強調“學習學習再學習”的汪建國也在尋找新的管理模式。

2009年出售公司之後,他給新團隊定了一個使命和一個願景。前者是“推動生活方式變革,不斷創建現代服務業的領先品牌”,後者是“凝聚智慧和力量,讓更多的有志者成就夢想”。

汪建國說,自己不是要幹好某一個商業模式, 創建某一個品牌,而是要不斷創建。在從實操者過渡到設計者的過程中,就要成就更多別人的夢想, 幫助年輕人一起幹。雖然自己早先設計了商業模式, 但之後的經營要交給後來的團隊。只要選人堅持有“高飛鷹、鎮山虎、叼肉狼和看門狗”的組合,搭班子秉持能力互補、男女搭配、年齡結構合理,就能保證經營權力的順利轉移。

想做商業帝國的人不少,但五星控股喜歡的是分佈式、多元化、小型化的組織形式。因為汪建國覺得消費者本身的需求越來越個性、越來越多元。只有按這種形式組織人,才有可能創造新物種和新模式出來。自己把住不放,企業很可能就要落後。

他說,自己原來也幹過傻事。在商場裡架上攝像頭,把視頻信號都接到辦公室,又看客流又看客服,但後來想一想,這些東西即便天天看到了又怎麼樣?有問題還是解決不了。所以後來公司決定,信息系統搭建必須為顧客服務,為員工服務。原來集中管理的市場費用,後來全部交給一線員工負責, 顧客需要購物券就直接發、大膽做。

如今他的工作就是服務孵化的企業。一手拿水壺,一手拿肥料,看到缺水了就澆水,看到不行了就施肥。選擇的機制也比較簡單:跑在前面的企業給的資源就多,跑在後面的就拖著往前走;實在是長期拖不動的,就自生自滅。

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從家電連鎖到母嬰用品,再到農村電商,又孵化這麼多企業,這種跨度和廣度很難從傳統商業優勢理論的角度來解釋。汪建國則說,自己和團隊的確在不同的商業領域、不同的細分市場探索了不同的商業模式,但除了都在零售這個大概念之下,這些業務之間還是會有一種根本的關聯,那就是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商業本質沒變。

他強調,不少傳統企業在新零售大潮襲來時無所適從,是因為自己還秉持賣貨的思想、渠道的思路、流量的思維。單純以業務為中心,顧客是不是滿意,不知道顧客來自什麼地方,買走了什麼東西,什麼顧客買走的,並不完全瞭解,也就沒法與顧客建立關係。

“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汪建國提到一篇熱文中的話。轉變思維在他看來才是做生意的重中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