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5G的視角上,百度AI+視頻確實大有可為

站在5G的視角上,百度AI+視頻確實大有可為

今年年初的時候,華為和沃達豐完成了首次5G通話測試,併成功實現了實時高清視頻通話。遺憾的是,這一標誌性的事件並沒有在輿論中形成話題效應,大多數人對於5G的認知仍然停留在概念層面。

問題的根源,還是要回到5G這個被視為下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的視角上。

信息載體的迭代:文字、圖片、視頻

技術迭代的節奏約束了人們的想象力,也左右了大多數人的認知。好比說已經普及的4G通信技術,給人的直觀印象是“快”,導致我們對於5G的理解就是網速更快。其實從信息載體迭代的角度,更容易跨過技術迭代所帶來的認知鴻溝。

先從1G時代說起,“大哥大”一度象徵著財富和地位,只是很多人對這個時代都過於陌生,所知所感所想無不來自於電影片段裡。1G技術的價值,無非是把必須連著線的固定電話,在功能上變成了比磚頭還要笨重的“大哥大”。

2G時代是手機連接互聯網的開始,準確地說是讓大家“嚐鮮”,在一寸見方的屏幕上瀏覽新聞、郵件等,文字幾乎是唯一的信息載體,應用場景自然比較侷限,就連IM通訊也未能進化到語音溝通。

3G時代的手機開始成為名符其實的互聯網終端,3G網絡能夠處理圖像、音樂、流媒體等多種信息形式,諸如電商、遊戲等五花八門的產品應用應運而生。不過對於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老網民而言,最深刻的印象還是圖片作為信息載體的流行,畢竟網速那麼慢,遊戲、視頻的體驗難言差強人意。

如果說3G打破了互聯網的門檻,邁入4G時代之後看到的是互聯網應用的繁榮,即時通訊、電商、移動支付、在線遊戲、直播、短視頻等等。一言以蔽之,4G時代已經有了視頻作為信息載體的趨勢,只是受限於帶寬、可靠性、時延等因素,直播、短視頻成為4G時代的幸運兒,實時高清視頻、遠程交互等還需要5G來解決。

站在5G的視角上,百度AI+視頻確實大有可為

理清了這個邏輯,再來看向海龍對視頻時代的預言,興許就不至於有那麼大的誤解。向海龍站在5G的視角上,預言人們的溝通方式將進入視頻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再需要文字、圖片等作為媒介,而是迴歸到“指手畫腳的原始時代”,原因在於實時高清視頻等讓人們的溝通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為何在4G和WiFi看起來已經普及的背景下,視頻仍然只是文字、圖片等信息傳遞方式的補充?向海龍歸結了視頻應用的四個難點:生產難——視頻生產需要專業設備;存儲難——需要很大的存儲空間;傳輸難——傳輸速度慢和流量資費貴使得傳輸成本高;檢索難——基於語義理解和字面匹配的傳統檢索技術難以在視頻這種信息載體上直接應用。

折射到現實中來看,直播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受限於生產環節的痛點,大多數主播能做的只是改變背景佈置,對於存儲、傳輸上的尷尬,當前直播APP的清晰度清一色的AV畫質,並且有著10秒左右的延時。

寫在最後

在未來面前,人類永遠都是個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