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中國四川汶川發生8.0級強烈地震。

國之大殤已過去整整10年,今天,我們該回顧這次災難之後的哪些稜鏡呢?

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當然,任何一次重大災難,都是一次人類心靈的洗禮和震撼,都是一次人生意義的探索與翻曬。

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國內外媒體也好,國際互聯網上也罷,關注民生的專家,街談巷議的百姓,眼光挑剔的政客,玩世不恭的憤青,各色人等,都在關注中國,都在思索中國,都在品咂中國。

——中國變了!

中國變了。地震襲來,大災面前,中國,把“生命至上”濃濃烈烈書寫在了巴蜀大地上,真真切切銘刻在了整個人類的心靈深處。

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 2008年5月,北川縣城,震後的北川中學新校區遺址。

還生命以該有的尊嚴,給人性以崇高的禮遇,讓每一個公民都感悟到一個站立的自己。在抗震救災各個時刻,各個地點,各個環節,“人”字都被大寫著,其內涵都得以充分的體現與展示

生民之痛,國家之殤。

2008年5月19日14時28分,這一天,是汶川震後的“頭七”之時,中國各地國旗半降,汽笛嗚咽,舉國同悲。

這是何其悲壯的3分鐘呀!

3分鐘裡,多少古往今來,多少滄海桑田,多少雲散風疏,多少山流河轉;3分鐘裡,我們以心的哭泣,以情的匯融,秉承著對生命應得尊嚴的呵護,咀嚼著對“生命至上”文明法則的期求,體驗著對“以人為本”政治倫理真切的追尋。

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 2008年5月19-21日,為哀悼汶川地震遇難者,天安門廣場第一次為普通公民降旗致哀

1998年洪災過後多次在媒體公開提出“國旗為誰而降”的郭光東先生,當時聞訊感慨:只有此刻,中國國旗才算真正第一次為普通公民而降!

以國家意志和最高禮儀抒懷誌哀,使每一箇中國人都體味到:降下的是國旗,升起的是人的生命的尊嚴;俯下的是頭顱,昂起的是人性永恆的精神!

也許,對比歷史,我們更能感受到生命至上的政治價值。

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 資料圖: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重要工業城市唐山發生強烈地震。然而,隨後幾天《人民日報》關於抗震救災的重要報道,標題是:《抗震救災的現場也是批鄧的戰場:紅九連和唐山郊區人民一起以批鄧為動力做好抗震救災工作》、《深入批鄧是戰勝震災的強大動力》。後來,一份中央級刊物,還居然以“地轉實為新地兆,天旋永立新天朝”這種“山崩地裂若等閒”的“偉大氣魄”,來隱喻“文革”造就的是一個有天道合法性的新世界、新時代。

這其中,有荒唐,有政治,卻無平民,無生命!

32年後的汶川大地震,媒體、網絡的報道之及時、之充分,超過以往;過去最為敏感的死亡人數,這次全部實時滾動報道;電視、視頻傳出的那一幅幅或慘烈或動人的畫面,更為直觀地將真實情況展現在人們面前。這前所未有的信息公開,是對人民的信任,對公民知情權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崇尚。

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 2008年5月14日,北川縣城,救援人員帶著倖存者穿過廢墟。

一場氣壯山河的大營救,在中國大西南拉開雄壯的大幕。

解放軍來了,武警來了,公安幹警來了,醫療隊來了,志願者來了。不分南北,無論老幼,全國上下緊急動員,以最快的速度集結最大的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災中。

救人,救人,救人!

只要能讓我們的人民減少生命的損失,我們的政府用了這樣幾個字:舉全國之力!何其動人,何其恢宏!

我們的媒體,我們的網絡,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思緒,都在聚焦著兩個字:生命!

生命,成了這個時期我們心中最沉重,卻也最溫暖的生活主題。

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 2008年5月13日,都江堰市聚源中學,一名倖存兒童被救出

人性之悽美,人性之悲壯,人性之高尚,人性之至純,都因為整個國家的意志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的呵護,變得如此波瀾壯闊,如此蕩氣迴腸!

國土內外,中國人的愛國情懷再次集結。災情雖然悲慘,但所有中國人都看到了一個更有希望的中國。“人”字被大寫,生命、人心、人性都得以高舉,這才是真正最可寶貴的財富。

開路,救人,搶險,捐助,救災的力量勢如噴湧,一如滔滔不絕的長河激流。

回家休假的川籍官兵們主動趕到災區參加救援,一位警察對著被埋在廢墟下的兒子大聲喊道:“兒子,你要堅強。”說完就轉頭執行搶救任務去了。這一回頭啊,竟是他跟兒子的永訣!還有,那用身體保護學生卻獻出自己生命的譚千秋老師,那為了生存信念而守候黨和軍隊來救援的一個個生命奇蹟……

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 2008年5月14日,北川縣城,武警戰士正奔向廢墟搶救傷員

為了人的需求,數萬心理服務人員聚集災區,一所所帳篷學校緊急開課,每一個受災群眾都得到真誠關愛……

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 災後,心理支援隊為孩子們進行心理輔導

不拋棄,不放棄。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這句臺詞,成為汶川大地震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流行語。營救每一條生命,演繹出多少生命讚歌,激發出多少生命奇蹟!

營救每一個人,就是營救共和國的每一滴血液;關愛每一個人,就是關愛共和國的每一個細胞。

在滿目瘡痍的廢墟上,一場場為營救生命而展開的戰鬥進行著,持續著。

都江堰戰鬥打響了,北川戰鬥打響了,綿陽戰鬥打響了。震中汶川,山崩地裂,通訊癱瘓,道路堵塞,人民的子弟兵這樣說:徒步也要儘快進入汶川!

這支人民的軍隊,開始了又一個徒步的長征。數萬人馬,肩扛鎬頭和鐵鍬,多路出擊,晝夜兼程,從理縣、茂縣、都江堰等方向出發,想方設法挺進汶川。一位將軍率領一支30人的先遣隊,冒著餘震頻頻、山體滑坡的危險,於大雨中突入汶川;某紅軍師師長楊劍率領1800名官兵,揹著乾糧迂迴挺進地震中心映秀鎮。

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 中國軍人奮戰在汶川。譚超攝影

為了救人,黨中央、中央軍委從全國向災區調派了10多萬人的救援隊伍,調動了100多架直升機,組織了大批專業力量,形成了救治合力,救出了大批掩埋在廢墟中的生命和大量被困群眾。

救人,成為這場戰役貫穿始終的主旋律,成為舉國關注核心中的核心。

在救援隊伍進入所有鄉鎮的基礎上,各路救援力量快速進入所有村莊,排查每一處倒塌房屋,竭盡全力搜救每一位被困群眾。

某裝甲團團長楊新軍帶領200餘名官兵組成突擊隊,連續奮戰20多個小時,徒步行軍30多公里,打通了外界通向平武縣響巖鎮最後一個村莊——同心村的通道,成功搜救群眾210名。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支從誕生之日起就打下服務人民烙印的武裝力量,以自己最果敢、最堅決的行動,執行著中央“能走水路的走水路,能走陸路的走陸路,沒路的地方就靠腿”的指示,把黨對人民的關愛,把子弟兵對生命的呵護,把軍隊能打硬仗、惡仗的傳統,發揮到了極致。

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 救援官兵身背行囊向震區一線挺進

我們行進著的,是一條生命之旅;我們為之搏擊的,是生與死的關口;我們自身所面對的,不同樣是一條死神當道的救援之途嗎?

剛入伍半年的荊利傑雙手磨破了,來不及包紮;腳底被鋼筋刺破了,全然不顧。在一次較大餘震後,消防指揮部下令:所有人員暫時撤出。就在這時,人們突然發現廢墟中有一個男孩在呼救。這時,荊利傑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雙膝跪倒,哭著大聲喊道:“求求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我還能再救一個!”這一場面真是驚天動地、感人肺腑!

各部回家休假的川籍官兵,獲知地震後,幾乎全部放棄休假,有的主動找到救援部隊參與救援行動,有的不顧個人危險多次鑽進廢墟中搶救受傷群眾,有的自發組織突擊隊主動搶險,有的加入志願者隊伍貢獻力量。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哪來的力量?

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 2008年5月20日,汶川縣映秀鎮,一位營救人員衣服背面上寫著:決不放棄一條生命。

為了生命,為了救人,為了那句“不放棄,不拋棄”的諾言,年輕的官兵們,在踐行著以人為本的追求,在領悟著奉獻人民的真諦!

正是因為有了對生命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一個又一個奇蹟出現了——在廢墟中被埋70多個小時的女孩劉樂會獲救了;被埋120多個小時的蔣雨航活下來了;被困200多個小時的女工,也堅強地等到了救援人員趕來,存活了下來……

生命給予我們的感動,遠非輓歌。

為每一個生命而戰鬥,為每一個希望而努力。這是舉國人民的心之所聚,力之所聚,物之所聚!堅持,堅持,堅持!正是在不屈不撓、永不放棄的堅持中,各路救援大軍從廢墟中搶救出8萬多幸存者的生命,這是世界救災史的空前奇蹟!

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 5月17日17時12分,被壓在廢墟下近125小時後,20歲的小夥子蔣雨航被搜救隊員從映秀鎮都汶公路收費站宿舍的廢墟中救出

生命至上,成為全國抗震救災工作中人們遵守的一條鐵律,更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凝聚力的粘合劑。讓全世界中國人在歷經磨難而持續昇華的時代文明中,手相牽,心相連

災難面前,生命的奇蹟總是以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帶給我們深深的感動與震撼;總是以人性的完美和淳厚,引領我們去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同時,也以其特有的環境和時間,讓我們盡情分享以人為本理念在這個國家所孕育的偉大成果!

當天安門廣場上人民自發組織,含淚高呼“堅強中國”、“汶川不哭”時,當全國各地的救災物資一起潮湧般運向災區時,當各地各種形式的捐款數字飛速膨脹時,當一雙雙充滿憂鬱的眼睛滿含關切地盯著汶川時,你能說,在中國,只有汶川那個地方有戰鬥嗎?你能說,那戰鬥在汶川的一個個忙碌的身影背後,不正挺立著一個偉大的民族嗎?

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 2008年5月19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一名哀悼者為災區受難人民加油。

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一個時期,一個國家的所有細胞和力量,所有群體和個體,如此萬眾一心,如此精誠團結。

生命至上,讓每一個炎黃子孫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讓每一箇中華兒女感受到了生命的尊嚴。泱泱華夏,受災者也好,救災者也罷,人們都在以自身的行為,詮釋著生命的奇蹟和偉大,又以這奇蹟和偉大,傳遞著這如同民族粘合劑一樣的璀璨文明。

於是,那與士兵並肩戰鬥在災區的80多位將軍感動了我們,那捨生忘死、勇往直前的迷彩大軍感動了我們……

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 中國軍人奮戰在汶川。李明供圖

人性,與中華民族的核心理念如此完美地匯融著,如此和諧地凝聚著!

沒有誰強求他們,沒有誰為他們的付出埋單,但他們就這樣義無反顧地來了。據不完全統計,各地參與抗震救災的志願者,已超過20萬人。

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 2008年5月19日,救援人員和吊車仍然在廢墟上搜尋。

全球華人在行動:美國華人社團行動起來了,澳洲上百華人團體行動起來了,日本留學生行動起來了。全球華人們的愛國之舉,曾出現在幾個月前中國南方遭遇雨雪冰凍災害中,曾出現在肩扛五星紅旗在各國義務保護奧運聖火的征途上,而今,他們又聚集一起,為遭受災難的同胞奉獻大愛。

重重的“中國”印記,讓每一箇中國人自豪!

“天下最好的老百姓在中國”,“來世還要做中國人”,不論是那些把學生摟在懷裡的教師,還是走在人群最後的官員;不論是冒死空降的解放軍官兵,還是顧不上撫平自己的傷痛而奮戰在救災前線的基層幹部,都在完成著“捨己為人”的人性昇華。

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 2008年5月15日,13位來自不同崗位的工作者幫助救援隊運送傷者。

看罷這篇報道,美國一位網民這樣驚歎:“難以置信甚至令人感覺有些虛幻……你能在世界別的地方找到這樣的13億人嗎?”

其實,在災區,不知有多少這樣感人的場景在衍生著,繼續著。

一家國外媒體這樣報道:一個能夠出動10萬救援人員的國家,一個企業和私人捐款達到數百億的國家,一個因爭相獻血、自願搶救傷員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國家,永遠不會被打垮!

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 2008年5月19日14點28分,成都天府廣場萬餘群眾自發聚集對地震中的死難者表示哀悼。

一個人性的中國、真實的中國、以人為本的中國,都在告訴世人,我們從來都是經得起檢驗的責任大國。

涓涓小溪,終究匯流成河。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國古代哲人一直追求由骨肉親情所衍生的“親親”、追求由仁民之愛而推廣的眾生之愛,在完美地延續著。

馬克思說過,人類的本性是這樣確定的:人只有為自己同時代的人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

革命家秋瑾如是說:“芸芸眾生,孰不愛生?愛生之極,進而愛群。”

你的心,我的心,萬眾一心;你的愛,我的愛,天下大愛。中國人民在自然災害面前顯示的強大能量,就是每個人樸素之愛的大集合。在這場大地震中,我們正是在生與死之間,看到了人性由“個愛”到“愛群”的轉變,看到了在以人為本理念之下,民族精神完成著“自我完善”的崇高追求。

回望“5.12”,再次觸摸生命的溫度

△ 2008年5月14日,排著長隊爭相獻血的市民

有人說,10年前的這場地震是一場大考,考出了80後和90後年輕官兵的擔當,考出了一個大國的綜合實力,考出了中華文化純正的基因傳承,考出了那支人民軍隊從未失傳的優秀品質!

向生命致敬,向中國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