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動的基本原理

一、處於稀缺狀態的人有不同的偏好

人永遠處於稀缺狀態,即慾望的無限和資源的有限。人永遠處於選擇狀態,即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好以滿足自我的慾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慾望,對待事物有不同的偏好。一般來說,人的偏好排序是:

  • 生理需求

  • 安全需求

  • 愛和歸屬

  • 尊重

  • 自我實現

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僅僅靠自己已有的不能完全滿足自己,只有與更多的人進行交換才能享受豐富多彩的產品、滿足錯綜複雜的慾望。

二、人與人之間的交換

人用於交換的事物有:勞動、土地、資本等有形的,也有諸如:勞動、服務、智力、情感等無形的。

企業家通過自身積累的財富從他人那裡購置勞動、土地等要素,再結合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生產要素的組合、加工,交易結構的創新,最終在市場上以高於產品成本的價格出售產品賺取利潤,企業家即資源有效的配置者、是市場不協調的校正者、是使得要素循環流轉的重要一環。

個人在組織中、與他人的交往中貢獻自己的人力資本等,獲取他人的支持、信賴,得到他人給予的貨幣,再用他人給予的去交換自己想要的。

三、貨幣是交換的媒介

隨著人們交換的頻繁、市場進一步擴大,在一般商品中逐漸脫離出一部分商品作為一般等價物,成為交換的媒介。作為交換媒介的商品要滿足幾個條件:易儲藏、具有普適性、不易獲得。諸如金銀銅等都在人類歷史上充當過一般等價物、媒介的角色。如今,人們使用貨幣。

貨幣將人類當前的付出儲存起來以便後續的交換。如碼頭工人貢獻自己的體力、時間、機會成本換取貨幣,未來再用貨幣購買生活必需品、支持家庭各項開支等。貨幣使人們的交換超越時空的限制。

四、人行動的基本原理

人的共性在於:

  • 人,永遠處於稀缺狀態,資源有限,慾望無限。

  • 人,永遠處於交換、選擇狀態,用最少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效用。

人與人的差異在於:

  • 需求點不同,偏好排序不同。

  • 既有的可供配置交換的資源不同。

  • 交換結構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