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衝刺“營養餐”——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學習與練習

一.判斷句

1.不用語氣詞,完全由詞序來體現。如:此人力士。

2.用“為”聯繫主語和謂語,表示判斷。如: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3.用“是”表判斷。如: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②巨是凡人,偏在遠郡。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4.用副詞“非”“乃”“即”“則”等表判斷。對否定判斷學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別注意。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高考衝刺“營養餐”——文言句式

二、被動句

古代漢語表被動的句式主要有四種:

1.用“於”表示被動關係。用介詞“於”引出行為的主動者,“於”放到動詞後,它的形式是:“動詞+於+主動者”。如:王建禽於秦。(齊王建被秦國活捉了。禽,通擒)

[簡析]句中的“於”用在動詞“禽”的後邊,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秦”,表示被動。“於”可譯為“被”。這種被動句有兩個條件:一是主語“王建”是受動者。二是句子裡有表示被動的詞“於”。

2.用“見”來表示被動關係。在動詞前用“見”或又在動詞後加“於”引進主動者。它的形式是:“見+動詞”或者“見+動詞+於+主動者”。如:①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我雖然想再說一些,但考慮不一定被理解) ②臣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我擔心被您欺騙而對不起趙國)

[簡析] ①句中的“見”,用在動詞“察”前,表示被動,“見察”,即“被察”之意。②句的“見”用在動詞“欺”前,表示被動,“於”表被動,引出主動者“王”。“於王”即“被王”。

3.用“為”表示被動關係。“為”放在動詞前邊引出行為的主動者,它的形式是:“為+主動者+動詞”或者“為+主動者+所+動詞”。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於君。(如果背棄了他所說的話,我死了,妻子兒女也將被殺,對君王您也沒有好處)②茅屋為秋風所破(草房被秋風吹壞了)

4.用“受”“被”“受……於”表示被動關係。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於+主動者”。如: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被”用在動詞前表被動。)②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受……於……”表示被動,可譯為“被”,“於”引出主動者“人”。)

高考衝刺“營養餐”——文言句式

三、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經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詞“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這類句子中,代詞作賓語時,則常常放在動詞前面。如:①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我(楚國)不得欺騙你(宋國),你(宋國)也不要欺騙我(楚國)]②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簡析]①句的“爾”“我”,代詞,分別作動詞“詐”“虞”的賓語,因兩個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爾”、“我”分別放在“詐”“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詞“無”(毋)的後面。②句的“之”,代詞,指代自比管仲、樂毅的說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動詞“許”的賓語,放在“許”的前面、否定副詞“莫”的後面。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後。

如果賓語不是代詞,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賓語前置這種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②未絕鼓音。

③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簡析]這三個句子都是否定句,由於賓語“二毛”(頭髮斑白的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詞,而不是代詞,故不能前置。

2.疑問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

賓語在動詞前面

高考衝刺“營養餐”——文言句式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動?

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文:“張良問公道:”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麼?‘“

②問女何所思?(《木蘭辭》)譯文:“問女兒在思考什麼?”

③王見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譯文:“大王看見了問道:”把牛牽到哪裡?‘“

④何傷乎?(《齊桓晉文之事》)譯文:“妨礙什麼呢(有什麼妨礙呢)?”

⑤王曰:“縛者曷為者也?”(《晏子使楚》)譯文:“大王問:”綁著的人是幹什麼的?‘“

⑥吾誰敢怨?(《捕蛇者說》)譯文:“我敢埋怨誰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譯文:“況且把土石放置在哪裡?”

賓語放在介詞前面

格式:主+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介+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譯文:“不這樣,我(項羽)憑什麼到這個地步呢?”

②誰為哀者?(《五人墓碑記》)譯文:“(你們在)替誰哀哭呢?”

③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蟹龍說趙太后》)譯文:“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站住腳呢?”

④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譯文:“國家用什麼來救濟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譯文:“哦!除了這樣的人,我能同誰在一起呢?”

⑥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蘇武傳》)譯文:“即使活著,(我)憑什麼臉面回漢朝去呢?”

3、用“之”、“是”作標誌的賓語前置

格式:主+賓+之(是)+動

①夫晉,何罪之有?(《燭之武退秦師》)譯文:“晉國,有什麼罪過呢?”

②唯弈秋之為聽(《弈秋》)譯文:“只聽弈秋的教導”(“唯”譯為“只”,下同)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譯文:“不瞭解句讀,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譯文:“只是務必除去那些陳舊的話”

⑤父母唯其疾之憂譯文:“父母只憂慮他的疾病”

⑥唯馬首是瞻(《馮婉貞》)譯文:“只看我的馬頭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譯文:“我們的國君(晉惠公)不憐恤自己流亡在外,卻憂慮著我們群臣”

還有如成語:唯利是圖(譯:“只圖有利的”)唯賢是用(譯:“只任用有才的人”)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語。省略的條件有承前省、蒙後省、承賓省、對話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漢語都有省略,但古漢語的主語省略比現代漢語更多,更為錯綜複雜。如:

①楚人為食,吳人及之。( )奔,( )食而從之。(楚國人做好飯,吳國人趕上來了。楚國人跑了,吳國人把飯吃了又跟上去追趕)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 )以齧人,( )無御之者。然( )得而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宛、瘻、癘……[永州郊野出一種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紋,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沒法醫治。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曬成乾肉做藥,可以治好麻瘋、頸子腫、窶管、手腳蜷曲(病)……]

2.省略謂語。謂語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對話中或不發生誤解的情況下也可以省略,特別是動詞謂語。如:

①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第一次擊鼓,軍隊的士氣高漲,第二次擊鼓,士氣就衰微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全沒有了)

[簡析]此句屬承前省,後兩個分句的動詞謂語“鼓”承第一個分句的動詞謂語省略了。

有時省略的動詞謂語或謂語部分(包括賓語),需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參照上下文加以補充,才能準確地理解。如: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祭神用的牛羊牲口,玉器和絲織品,我不敢謊報,一定按實情告神。……大大小小的案件,雖不能一一察清斷明,但一定盡誠心來處理)

[簡析]例句中的“以信”“以情”,都是作狀語的介詞結構,後面分別省略了主要動詞“告”和“論”。

3.古代漢語的介詞結構有時是可以省略介詞的。常見的是省略介詞“於”和“以”。如:

①至則無所用,放之( )山下。

②項王則受璧,置之( )座上。亞父受玉斗,置之( )地,拔劍撞而破之。

[簡析]①句中“山下”,是表示處所的名詞,前面省略了介詞“於”。②句中“座上”“地”是表處所的詞語,前面都省略了介詞“於”。這類的“於”字省略在古漢語裡很普遍。

4.省略中心詞

中心詞是在一個詞組中被定語狀語修飾的詞,在常規句子裡,中心詞是不能由定語狀語來替代的。但是,古漢語裡卻存在著省略中心詞的現象。因此,讀文言文時,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礙。如:

①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②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簡析]①句中的“宮中府中”就是“宮中之吏”與“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詞“吏”,實際上是定語代替了中心詞。②句中的“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

五、定語後置

定語後置雖然沒有在《考試說明》中單獨列出,但考題上經常出現,因此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個重要方面。

1.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中間加“之”字,再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格式。如:

①於是集謝莊少年之精技擊者而詔之。

②五穀者,種之美者也。(五穀是莊稼中的好種)

2.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中間加“之”字,組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表示定語後置。

如: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②雲霞雕色,有喻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雲霞繪出色彩,已超過巧妙的畫師;草木裝飾鮮花,不依靠神奇的繡工)

3.定語放在中心詞後,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②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他(陳勝)一些曾經一道給人作僱工耕田的老朋友聽到了這個消息]

4.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中間加“而”字,再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詞+而+定語+者”的格式。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四種人(鰥、寡、孤、獨),是社會上無依無靠的窮苦人]

② 求人可使報秦者……[找一個可以出使並回報秦皇的人]

六.狀語後置

狀語後置有三種情況: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簡析]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②“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鴻門宴》)

[簡析] “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著於動詞之後,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①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於國也》

[簡析] “樹之以桑”就是“以桑樹之”,“以桑”介賓短語做“樹”的狀語。

②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

[簡析]“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3、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簡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鞏固練習

文言句式練習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類的一句是

A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B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

C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D 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2、指出下邊不是被動句的一項

A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

B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C 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

D 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3、下列各句中句式特點不相同的一項是

A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 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C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D 申之以孝悌之義

4、補出下列各句各省略的成分,選出不同類的一項

A 鄭穆公使視客館

B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

C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D 揚州城下,進退不由

5、下列句式不與其他三項相同的一項是

A 時人莫之許也

B 微斯人,吾誰與歸

C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D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

6、下列各句句式不同類的一項是

A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B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C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D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7、翻譯下面語段中畫線的句子

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武不應。律曰:"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今不聽吾計,後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女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於蠻夷,何以女見為?"

(選自《漢書·蘇武傳》)

8、翻譯下面語段中畫線的句子

後歲餘,漢滅項籍,漢王立為皇帝,以彭越為梁王。田橫懼誅。而與其徒屬五百人入海,居島中。高帝聞之,以為田橫兄弟本定齊,齊人賢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後恐為亂,乃使使赦田橫罪而召之。田橫因謝曰:“臣烹陛下之使酈生,今聞其弟酈商為漢將而賢,臣恐懼,不敢奉詔,請為庶人,守海島中。”使還報,高帝乃詔衛尉酈商曰:“齊王田橫即至,人馬從者敢動搖者致族夷!”乃復使使持節告以詔商狀,曰:“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田橫乃與其客二人乘傳(傳車)指洛陽。

1.而與其徒屬五百人入海,居島中。

譯文:

2.齊人賢者多附焉。

譯文:

3.乃復使使持節告以詔商狀

譯文:

答案參考

1 B 2 A 3 A

4 C (C句在“逼”的後面省略介詞“於”。其他三句都是省略了賓主。A句“使”後省略了賓主“使者”“官員”“人”之類的名詞,B句“追”後省略了“之”(指孫權),D句“不由”後省略了“自己”之類的詞。)5 D 6 B

7 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

答:白白地把自己的身體去肥野草,誰又能知道呢?

何以女見為?

答:憑什麼要見你呢?

8、1.而與其徒屬五百人入海,居島中。

譯文:(田橫)與他的黨徒五百多人渡過海跑到一個島上居住。

2.齊人賢者多附焉。

譯文:齊地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歸附他們。

3.乃復使使持節告以詔商狀

譯文:(高帝)再次派使者拿著符節把皇上指示酈商的情況告訴田橫。

[簡析](1句中“徒屬”指部下、黨羽,“入海”指渡海。2句中“齊人賢者”為定語後置。3句中注意兩個“使”連用的情況,第一個作動詞,“派”;第二個為名詞,“使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