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改革開放 就沒有三峽工程

没有改革开放 就没有三峡工程

袁國林 陶景良

三峽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我國治水史上的創舉。這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中國人自行設計、自行建設的。其巨大的綜合效益,成為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強大動力。改革開放推動了三峽工程建設,三峽工程建設又成為改革開放的實驗場。功在當代,利及千秋。

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三峽工程,親臨正在通航的五級船閘、垂直升船機,正在發電的左岸電廠實地調研。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對大家說,三峽工程是國之重器,是靠勞動者的辛勤勞動、自力更生創造出來的。看了以後非常振奮。三峽工程的成功建成和運轉,使多少代中國人治理長江和利用長江水力資源的夢想變為現實,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的重要標誌。習近平總書記對三峽工程的高度評價,充分肯定了三峽工程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正值孫中山先生提出興建三峽工程設想100週年,中共中央通過《關於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和毛澤東主席考察三峽工程壩址60週年。在這一重要歷史時刻,不禁使我們這些親歷親為的“老三峽人”心潮澎湃、浮想聯翩,百年來三峽工程艱苦而又輝煌的歷程浮現在我們面前。

三峽工程的歷史回顧

百年前,孫中山先生用英文發表的《實業計劃》中,就提出了開發三峽的設想;1932年至1943年,國民政府對三峽工程斷斷續續做了少量勘測設計工作。面對1931年、1935年長江中下游遭遇的兩次大洪水(均死亡14萬多人),國民政府只能望江興嘆,束手無策。1944年,美國大壩專家薩凡奇實地考察三峽後,在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協助下,提出了轟動世界的《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促成中美聯合設計三峽工程。由於當時國民黨一心打內戰,經濟面臨崩潰,1947年5月,國民政府明令中止了三峽工程計劃。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興建規模和效益巨大的三峽工程,只能是“夢想”。

1949年,歷經磨難的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始了新紀元。1949年7月,毛澤東主席在北平香山接見原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主任錢昌照,當談到三峽工程時,毛主席說:“將來這件事還是要辦的。”國民黨政府的注意力放在內戰上,放在營私舞弊上,對揚子江水利開發計劃的意義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予以支持。當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相繼解放。汛期發生大洪水,多處堤防潰決成災,引起了從中央到地方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中央命令正在南下廣西任職的林一山留在武漢擔任中南水利部部長,併兼任籌建的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從此,新中國開始積極全面展開三峽工程科研和規劃。

1952年4月5日,能夠緩解洪水災害的荊江分洪工程破土動工,30萬軍民奮戰75天,以神奇的速度提前25天建成全部主體工程,創造了我國水利工程建設史上的奇蹟。

毛澤東於1953年2月在“長江艦”上接見了林一山。他在瞭解長江洪水的成因和三階段治江方案後問道:“在支流上修這麼多水庫,能不能抵上三峽一個水庫呢?”林一山說:“支流上不論修多少水庫,仍有30萬平方公里的暴雨區不能控制,仍可釀成大災。”毛澤東指向三峽出口處說:“費了那麼大力量修支流水庫,還達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為什麼不在這個總口子上卡起來,畢其功於一役?”

1954年汛期,長江流域發生了大洪水,百萬軍民大力防守,三次運用荊江分洪工程,武漢市仍被洪水圍困百日之久,京廣鐵路一百天不能正常通車,因災死亡3.3萬人,損失慘重。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加快編制長江流域規劃和開展三峽工程研究,並決定請蘇聯派專家來華協助。研究和準備興建三峽工程,開始列入黨和國家的議事日程。

1955年至1957年,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與設計工作全面展開。

毛澤東於1956年夏在武漢橫渡長江後,寫下了《水調歌頭·游泳》的豪邁詩句。描繪出“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的壯麗藍圖。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南寧會議期間,毛澤東聽取了林一山和李銳對興建三峽工程的不同意見,提出了“積極準備,充分可靠”的方針;還委託周恩來親自抓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建設這件大事,“一年抓四次”。

中共中央成都會議於1958年3月25日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中共中央下發的關於三峽工程的第一個重要文件。《意見》中指出:“從國家長遠的經濟發展和技術條件兩個方面考慮,三峽水利樞紐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現在應當採取積極準備和充分可靠的方針,進行各項有關工作。”

毛澤東於1958年3月30日乘“江峽輪”考察了三峽工程壩址。在周恩來主持下,大規模的三峽工程科技攻關在全國展開。長辦於1959年初相繼完成《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要點報告》和《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要點報告》。隨後,成立了三峽防空炸科研領導小組。三年國家經濟困難時期,確定了“雄心不變,加強科研,加強人防”的方針。

水利電力部和湖北省於1968年4月聯名報送了《關於修建三峽水利樞紐的設想》。次年毛澤東視察湖北時,根據當時國際、國內形勢指出,在目前備戰時期,不宜作此想。三峽工程的科研和規劃工作暫時冷卻下來。

為了緩解華中地區工業用電十分緊缺的局面,1970年12月中央批准興建葛洲壩工程,並指出:“這是有計劃、有步驟地為建設三峽工程做實戰準備。”葛洲壩工程在經歷了開工、停工、復工之後,終於在1989年8月全部建成,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受到國內外廣泛讚譽。同時,還培養鍛鍊了一支具有高水平建設和運行巨型水利水電工程的專業隊伍,為建設三峽工程積累了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推動了三峽工程的論證和決策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於1980年7月考察了三峽庫區、三峽壩址和葛洲壩工程,聽取了三峽工程情況彙報,堅定指出“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至此,興建三峽工程再次列入黨和國家的議事日程。

國務院於1984年4月下發《關於長江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原則批准了正常蓄水位150米方案,即低壩方案。1985年1月19日,是三峽工程建設史上重要的一天。鄧小平在聽取李鵬彙報重慶市提出的正常蓄水位180米方案,即中壩方案後說:“三峽是特大的工程項目,要考慮長遠利益,我們應當為子孫後代留下一些好的東西。”“低壩方案不好,中壩方案是好方案,從現在即可著手準備。”“現在的開發性移民方針對頭了。”為了做好移民工作“可以考慮把四川省分為兩個省,一個以重慶為中心,一個以成都為中心”。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肯定了三峽工程,肯定了開發性移民方針,對興建三峽工程作出了重大決策。

在低壩與中壩方案尚待抉擇的同時,一些社會人士對興建三峽工程也提出了若干不同意見。關於三峽工程的爭論達到高潮。為了使決策民主化、科學化,重新提出的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更加細緻、精確和穩妥,1986年6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長江三峽工程論證有關問題的通知》,這是中共中央關於三峽工程的第二個重要文件。

三峽工程論證一開始就是民主的,開放的。水利電力部聘請了既具有很高權威性,又具有廣泛代表性的412位專家參加論證,其中包含持不同意見的專家,組成了14個論證專家組,涉及了三峽工程方方面面的問題,歷時2年8個月,提出了科學的、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或對策。論證總的結論是:“三峽工程對四化建設是必要的,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推薦的建設方案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正常蓄水位175米。長辦根據論證成果,重新編制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

得益於改革開放,在國內論證的同時,中國水利電力部和加拿大國際開發署共同聘用加拿大國際工程揚子聯營公司,與國內平行進行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按照國際通用標準編制了《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其主要結論是:三峽工程設計所依據的基本資料,包括水文、泥沙、地質等資料是充分和可靠的,質量符合國際標準;工程不會使環境遭受大的危害。加方推薦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60米。總的結論是:三峽工程效益巨大,在技術、經濟和財務方面都是可行的,建議早日興建。為國內最終方案提供了佐證。

重新提出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了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及其10個專家組的嚴格審查。最終,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莊嚴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改革開放的春風,使長達近40年的三峽工程規劃、科研、論證工作結出豐碩成果。三峽工程的建設必將進一步展示我國人民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和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

改革開放保障了三峽工程的成功建設

1993年,是三峽工程建設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數萬人齊聚三峽工程壩址三鬥坪,開始了各項準備工程,百萬移民開始大規模搬遷與安置。這一年,中華民族邁出了三峽工程由夢想變成現實的第一步,吹響了三峽工程建設改革開放的號角。國務院成立了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是三峽工程高層次決策機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創新。

——三峽工程建設管理體制推行了重大改革。國務院決定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和現代企業制度進行三峽工程建設。成立中國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和中國電網建設總公司,分別作為三峽樞紐工程和輸變電工程的項目法人。全面負責三峽工程的資金籌措、建設實施、生產經營、債務償還以及資產保值增值等。實行與國際接軌的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標承包制、合同管理制、項目監理制的工程建設管理體制。這種責權利相統一的“法人治理結構”,為三峽工程高效率建設、科學化管理、市場化運營打下堅實基礎。為國有企業改革樹立了榜樣。

——改革三峽工程投資控制。摒棄了基本建設工程每隔若干年調整一次概算的管理模式。三峽樞紐工程、移民工程和輸變電工程都實行了“靜態控制、動態管理”,建立了責任清晰、風險分擔、科學合理的投資管理體系。為工程總投資均控制在概算範圍以內作出了重要貢獻。還標誌著我國基本建設工程的投資管理,走上了與市場經濟接軌、與國際接軌的路子。

——制定三峽工程創新的質量標準。中國三峽總公司和國家電網公司參考世界各國水電工程最高標準和我國現行國家標準,制定了嚴格的三峽工程質量標準,有些標準和條文已經被我國有關行業採納並已走出國門。

——著力開展樞紐工程一系列科技創新。三峽樞紐工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面臨著一系列國內外前所未有的難題,在17年建設過程中,實現了諸如大江截流、二期圍堰及其混凝土防滲牆、大壩低溫混凝土快速連續澆築技術(連續3年創造了混凝土澆築方量的世界紀錄)、雙線五級船閘175米高邊坡開挖、超大規模人字門製造安裝、工程信息自動化建設等100多項技術突破。

——著力開展輸變電工程一系列科技創新。在交直流線路架設、換流站建設、50萬伏直流輸電技術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創新,其技術、設備和運行水平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在此基礎上攻克了80萬伏直流和100萬伏交流的特高壓輸電工程關鍵技術,顯著提升了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

——重大機電裝備製造實現了國產化。三峽樞紐工程和輸變電工程重大機電裝備,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跨越了與國外30年的技術差距,創造了“三峽模式”。當我們看到國產的與進口的大型水輪發電機組比肩運轉,感到無比自豪。

——實施了開發性移民方針。在大規模移民搬遷安置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創新,保證了131萬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國務院發佈了《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使移民工作走上了法治化軌道。實行“統一領導,分省(直轄市)負責,以縣為基礎”的管理體制;實行移民任務與資金“雙包乾”政策。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號召全國21個省、區、市,10個大中城市,50多箇中央單位,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移民。

國家對三峽工程建立了嚴格的監督體系,分階段進行驗收和第三方評估(中國工程院)。正是由於上述一整套改革和創新,確保了三峽工程建設自始至終嚴格按照初步設計安全有序推進,如期完成了艱鉅的建設任務。

三峽工程巨大的綜合效益彰顯著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三峽工程於2009年如期建成(國家批准緩建的垂直升船機除外),2010年汛後至2017年汛後,已連續8年試驗性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米。改革開放鑄就的三峽工程這一牽涉國脈國運的“國之重器”,巨大而顯著的綜合效益對於長江中下游的安瀾、長江經濟帶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作出了重要貢獻。

——防洪效益十分顯著。當上遊洪水達到百年一遇時,經過三峽水庫調蓄,可以不動用中下游的分蓄洪區,使洪水平穩下洩。2010年7月20日,三峽工程遭遇運行後的最大洪峰70000立方米每秒,這場比1998年洪峰峰值還高的大洪水,經過三峽工程科學調度,使荊江河段、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區安然無恙,避免了百萬軍民上大堤“嚴防死守”。2012年7月24日,三峽工程又遭遇71200立方米每秒洪峰,再一次使長江中下游安然無恙。2017年汛期,湖南湘資沅澧四水、洞庭湖區、江漢平原防洪形勢嚴峻。三峽水庫入庫流量28000立方米每秒,下洩流量削減至8000立方米每秒,有力支援了湖南、湖北人民抗洪搶險。三峽工程顯著的防洪效益得到初步發揮。

——發電效益好於預期。三峽電站裝機總容量2250萬千瓦,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水電站,設計年發電量882億千瓦時。從2003年開始發電以來,一直安全穩定運行,其發電效益遠超出預期。2014年,全年發電988億千瓦時,刷新了單座水電站年發電量的世界紀錄。截至2017年3月1日,三峽電站已累計發電1萬億千瓦時,按照每千瓦時電量產生10元GDP計算,可以支撐我國10萬億元GDP。三峽電站還促進了“全國聯網、西電東送、南北互供”,獲得了可觀的地區之間錯峰效益和水電站群補償調節效益,以及水火電廠容量交換效益。

——航運效益十分顯著。2008年試驗性蓄水後,流急、道彎、水淺、灘險多的航道成為高峽平湖,“自古川江不夜航”成為歷史,使長江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開啟了長江航運新篇章。至2017年,三峽雙線五級船閘已安全高效運行14年。過閘貨物量由2004年的3430萬噸,增長至2011年的10033萬噸。此後,每年貨物通過量均超過1億噸。每年枯水期,增加了宜昌至武漢航道水深,萬噸級船隊或5000噸級單船可由上海直達重慶,水路運輸廉價、安全、綠色、低碳的優勢十分明顯。從長江黃金水道到長江經濟帶,一個充滿活力的長江新時代已經開啟。

——水資源利用效益全面發揮。三峽水庫蓄水至175米後,具有興利調節庫容165億立方米,成為我國最大的淡水資源儲備庫,水資源利用效益更加得到顯著發揮。每年枯水期給長江中下游生活生產供水,有效緩解了工農業生產和沿江城鎮生活用水緊張局面。為有效保護中下游漁業資源,人工創造適合四大家魚繁殖所需洪峰過程,促使四大家魚產卵繁殖。為長江口遭遇大潮而壓鹹補水,效果明顯。

——生態環境保護效益初見成效。三峽工程可有效避免洪水氾濫造成大量人口傷亡和對災區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曾經被1998年大洪水沖毀家園的村民們感慨地說:“三峽工程真是功德無量啊。”可有效減少分流入洞庭湖水沙,既減輕洪水威脅,又延緩泥沙淤積,改善湖泊生態。可有效減少釘螺蔓延與血吸蟲病傳播。大量減少碳排放,對減緩溫室效應作出重大貢獻。2017年3月1日,三峽電站已累計發電1萬億千瓦時,相當於節約標準煤3.19億噸,減排二氧化碳8.58億噸、二氧化硫899萬噸、氮氧化物257萬噸。

三峽工程在全面發揮巨大綜合效益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利影響,但都在預測和可控範圍之內。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工程運行不斷創新,這些不利影響將得到解決或降到最低限度。美麗長江一定會實現。

三峽工程的成功建設,推動了我國基建戰線和重大機電裝備科技水平的大幅提升,使我國由水電大國躍升為水電強國,“三峽品牌”已享譽世界。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獲取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依靠拼搏奮鬥獲取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已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巍然屹立的三峽工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成的民族工程、圓夢工程,是改革開放鑄就的大國重器,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偉大精神鑄就的豐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必將作出更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