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河魨?哪一個才是對的?

河豚作為一種魚類,也被寫作河魨。但也有人認為,河豚的叫法存在錯誤,並認為河豚其實是一種鯨目淡水豚總科動物(如白鱀豚)。那麼,河豚、河魨,哪一種寫法才是對的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河豚?河鲀?哪一个才是对的?

河豚,作為一種有毒的美味,在中國美食文化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很多詩詞都有提及,比如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用的就是「河豚」這種寫法——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另外,宋代的梅堯臣曾有詩云:「河豚於此時,貴不數龍蝦」;同樣是宋代,趙彥衛在《雲麓漫鈔》引梅堯臣詩句時,則改成了「河魨於此時,貴不數魚蝦」。

而散文家汪曾祺的《河魨》詩,用的則是「河魨」這種寫法。

鮰魚脆鱔味無倫,酒重百花清且純。

六十年來餘一恨,不曾拼死吃河魨。

河豚?河鲀?哪一个才是对的?

由此可知,自古以來,豚、魨並用,似乎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那麼,這兩個名詞,哪一個更早呢?我們再查查。

查《說文解字》,有「豚」無「魨」。但《說文解字》中,豚的含義是「小豕也」,也就是說豚就是小豬。

而在《康熙字典》中,豚字下有一段註釋如下:「又河豚,魚名。與魨同。《博雅》鯸䱌,魨也。背青、腹白、觸物即怒,其肝殺人。《注》正今人名為河豚者也。」也就是說,豚、魨同義。

那麼,「魨」這個字最早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應該是在南朝梁顧野王編寫的《玉篇》中,在《玉篇·魚部》有這樣一個詞條:「魨,魚名。

而在明崇禎年間編寫的《正字通》中,則主張「豚」是正字,而「魨」是俗字在《正字通·魚部》有這樣的內容:「魨,河豚。本作豚,魨為俗增也。

其實,在宋代之前,河豚被稱為䰽魚、鯷魚、鯸鮐魚、鯸鮧魚等,如《山海經》上說:「

敦水出焉,東流注於雁門之水,其中多䰽䰽之魚,食之殺人。

又比如唐《初學記·魚》中說:「鯷魚,赤目赤鬣者,食之殺人。

再比如,唐李善注《文選·吳都賦》時說:「鯸鮧,魚,狀如科斗,大者尺餘,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黃文,性有毒。

河豚?河鲀?哪一个才是对的?

另據沈括考證,唐代有「河豚」之名,但並非現代意義上的河豚。據《夢溪補筆談.卷三》記說:

據《本草》載,河豚味甘溫,無毒,主補虛、去溼氣、理腰腳。緣於《本草》如此說,世人以為無毒,遂食之不疑,此甚誤也。《本草》所載河豚乃今之鮠魚,非世人所嗜者,江、浙間謂之「回魚」。吳人所食河豚有毒,本名侯夷魚。肝有大毒,又名吹肚魚。此乃侯夷魚,非《本草》所載河豚。

由此可知,「豚」字起源於先秦,是小豬的別稱;「魨」字首出於南朝,與一種魚的名稱。豚、魨最初都未必專指河豚(河魨)。現代意義上的「河豚」,始於宋代;而相同意義的「河魨」,也出現在宋代。

有人認河豚為正宗、河魨為俗字;有人以河魨為正宗,河豚為俗字,都是以偏概全。當然,豚後來在生物學上被用來專指鯨目動物,如海豚、江豚等,河豚也稱為淡水豚總科的別名,河豚也因此多了一個含義。

總結一下,從生物學出發,「河魨」一詞比「河豚」更為精確;但在談美食時,「河豚」「河魨」都可以用,並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