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淡IT風輕
這話一點不假,現在種地的真的是中老年入,很多地都被荒廢,80後90後,很多都不種地,說的嚴重些,有的就根本不會種地,什麼時候種什麼莊稼,什麼時候施肥,澆水,除草,他們真的不知道,還有的80後90後,連自己的地在哪裡都不清楚,更別說種地了。
這樣自然就會出現一個問題,當我們的父母都老了,幹不動了,而80後90後,又不會種地,當然也不想,不願意種地,對莊稼,對糧食就沒有感情,那麼農民手裡的這麼多地該這麼辦。
是的,這是一個問題,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總不能讓這些資源浪費掉吧!我們未來的土地由誰來種,這自然是一項三農改革。
地必須要種的,要不然我們吃啥,喝啥,但由誰來種,怎麼種?
大家知道,現在農業都實現了機械化,不可能還是一人種上一畝二分地,那真的划不來,所以有可能這些地將被進行資源整合,也就是土地讓少數人來種,讓會種地,願意種地的人來種,這樣首先可以更好的實現農業機械化。節約種地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但是被徵掉土地的人該怎麼辦呢?自然給他們相應的報酬。可以讓他們安心的去外面打工。你有什麼好的辦法呢?歡迎評論
鄉村小二哥
題主的問題非常好。這個應該算是時下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之一,80年代出生的苗阿哥來說說我們這裡的耕地吧。
80後和90後出生在一個好時代,國家恢復了高考,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又遇到改革開放之後的打工潮。80後和90後一部分人考上大學跳出了農門,沒考上大學的一部分人外出打工謀生,很多人也在城裡買了房,或把戶口都遷移去了城裡。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們村的農田基本都沒有空閒的,當時只有少部分人外出打工,所有的農田都種上稻穀和養殖稻花魚,土地種植杉樹,松樹,各類農作物,一片生機盎然的樣子。因為地處山區,我記得我家就有比較遠的農田,要走七八里的山裡,爬兩座大山,儘管如此,為了有飯吃,每年都去種。
後來,村裡出去打工的人逐漸多起來,好多家庭的田開始沒有人種,閒置的農田逐漸送給不外出打工的人來耕種,主要目的也就是別讓土地荒廢。
大概在2000年之後,大批量的勞動力輸出農村,不乏有一部分80後青年,村裡的農田開始出現大批量的荒廢,遠的農田逐漸長滿野草與樹木,近的也無人耕種而荒廢,之前的菜地也被種上了小樹苗。
再後來,90後成年,沒有上大學的基本都外出打工。村裡僅剩下50歲以上的老農民在家種地。很多外出打工的農民工也不願意再回家種田,在我們這樣的山區,耕地少,山地多,無法實現機械化,很多人都說,在外一個月的工資,足夠買一家人一年的糧食,也是導致耕地無人種的原因之一。
至於題主提到的未來土地有沒有人耕種,這個是肯定會有人種的,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土地之前已經承包到戶,有農戶自由耕種。現在我們農村開始成立了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小農場,通過土地流轉,把荒廢的田地都利用起來,不僅沒有荒廢土地,土地還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苗阿哥
80後期正遇上打工潮,打工成了很多年輕人的必然選擇,那個時候也是矛盾的,在家裡種地土地又不多,掙不了幾個錢,一些人有條件有能力,能考上大學,最終跳出農門,選擇在城市生活。而其他一部分人,沒有條件和機會考上大學的,她們也不甘心留在農村,外出打工就是必然的選擇。
這樣一樣,突然就少了很多青壯年的農村,種地這件事確實只能落在他們父母的頭上,按照那個時候來算,基本上種地的人,年齡都快到五十多歲了,也就是我們說的中老年,他們在農村辛苦的種地,為了維持基本的生活,掙錢更是沒有可能。
而80後90後一代,基本沒有人願意留在家裡種地,紛紛選擇外出,甚至很多90後也都沒有再碰過種地這件事,基本上也不懂的如何種地,怎麼種,種什麼?這樣造成了在未來的時間裡面,他們也不會再去種地,而農村現在種地的人也會一天天的老去,對於未來誰來種地這個問題,確實會困擾著大家。
而今農村的土地,是不是會面臨閒置和荒廢呢,這也是一個問題,當然我們知道,如今鄉村振興,一部分人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回去農村,如果條件好一點的農村,土地會被大量轉包出去,讓別人承包集中種植。而一些山頭上的農村,土地比較分散而又不平坦,未來也就沒有誰會來繼續種植了,結果就是荒廢。
這樣說,大家應該明白了,未來種地的可能不是一般的農民,未來你家的土地可能也都流轉了,未來要麼被別人種了,要麼荒了,重拾種地這個事,在這些農村孩子身上很難發生。
農村那些事
農村種地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開放后土地到戶農民自由了,年青農民外出打工賺錢,五十歲以上中老年在家鄉種地,還有那沒有能力出門打工的年青人,還有老弱多病者在村種地。
開放時20來歲的年青人現以五十歲左右的人了,現在不能外出打工了,又回農村種田了,一個年青不是永遠是年青人,農村人和國家人員不同,沒有保證的養老金,五十歲以後沒能力出門打工,還的回村勞動種地生活。
我們村以前有個老人,和街人說,我死後我兒子作麼活呀,他什麼都幹不了,他去世以後兒子又有了兒子,生活很好,吃什有什麼,他兒子又對街人說我死後我兒子和孫子他們怎麼活。村民們都笑了。
還有一個人說,開放了不好,農民太自由了,全出外打工了,小孩們都上學了,還要上大學,以後都有了工作,土地怎麼種呀!農民就是種地的,怎麼讓們出門打工了,誰種地呀,我對他說,是的,你一年也不下地勞動每天有工分,下地勞的人,今天不去就沒工分了,對你來說就是集好。(這種人集時賺工不勞動人多的很)。那時看田人就不少,在比一下,我們村生產隊就有12個,會計,保管,24個人,連大隊共26人,現在全村會計和保管支有兩人了。在開放前不勞動賺工人多的很!
我認為社會變化很大,老前輩種地都是人工種植,沒有機械,全是人工種植,現在大小機械化種植,用人工少了,先進機器種植多了,我看老農土辦以後沒用了,沒有文化農民種不了地了,給個機器開不了!我街上有一個村民買回個新款噴霧器,開關很多,文化低者看不懂圖紙不會開。這個小事比個利子說了一下!有人說青年人以後不會種地了,以我說現在種地全是用機器種植,開機器人會種就行了。
fjm日月之明
個人認為未來農村的地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就是家庭農場的方向,類似於歐美國家的那種,一個就是集約化農田,所以主要看國家是怎麼一個規劃方向,其實兩者都很不錯。
先說說集約化農田
現在年輕人都去外面打工了,所以其實很多年輕人都不種田,種田也是一門技術活,跟打工上班一樣,需要有一定的技術,雖然這技術叫熟能生巧。
等現在這批中老年人老了以後,幹不動了,各種農產品漲價,到時候會有很大大型的企業就會抓住這個機遇,規模承包一大片土地,利用各種高科技來種田,到時候很多類似於現在外出打工的一樣,就專門負責農田方面的事情了,也就是說自己放棄地不種,給別人種地。
這種集約化生產,有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利用高科技來種植,所以成本低,而這個時候農產品價格會普遍比較高,因為很多人都不種地啦,都去打工啦,況且幫別人種地都比自己種地的收入多。
這種集約化農田導致由城市控制農村,所以會面臨很多問題,因為城市就是城市,農村就是農村。
家庭農場
考慮到農村種地的越來越少,國家一直在鼓勵發展三農經濟,雖然大部分人不種田,但是作為農村出身的,也不是說完全不會種,如果真的想搞農業,回家一兩年也就會了。
如果條件足夠好,有很多補貼政策,而田又沒人種,到時候會將一大片的農田收集起來,進行承包,實現小型家庭農場,到中型家庭農場,甚至到大型家庭農場。
這樣農村還是農村,打工的繼續去打工,田依然有人種,只是種田的人數量變少了,甚至幫別人家農場打工。
個人認為,後面一種發展方向可能性比較大,雖然一直鼓勵三農經濟,鼓勵年輕人回家創業,事實上還是錢走前面,沒錢很少人願意回家種田的呢,大家認為呢?
【寫文不易,有興趣就順手點個關注,不勝感激。】----老梁話三農
老梁話三農
現在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勞動力得到了解放,大量的農民都去城市打工,農村就剩下老年人種地,種地收入佔村民總收入越來越小,近幾年糧食價格不漲反跌,更是打消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如今80後90後都不種地了,以後未來的土地由誰來種呢?下面我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1,種地大戶,現在很多地區種田大戶逐漸增多起來,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將土地承包給了以種植為主的種田大戶,現在國家的一些農業政策也越來越好,一些農民不想再種地的話,直接流轉給種田大戶,這樣一來可以不用再辛苦勞作,二來可以每年都有租金可以拿。而且對於種田大戶來說,成本相應的會降低許多,他們每畝的收益也會增加。
2,農業公司,有些農業公司會把更多的土地流轉過來,然後進入規模化管理,直接對接市場,從種植到深加工再到銷售,可以一條龍,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可以降低成本,同時在種植過程中人工成本也減少許多。
3,農業高材生,隨著大學的擴招,大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就是就業壓力太大,對於學農業的大學生來說,在社會其他行業,競爭力相對要弱一些,現在大學生回鄉創業已經不是新鮮話題了,返鄉創業的農業高材生中,有一部分是回老家承包土地,自己做種植。
以上就是我給大家總結的未來土地可能流轉的三類人,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如果大家還有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補充。
農民小辣椒
隨著城市化進程,農村在“老去”,這是不爭的事實。現在農村種地的,確實都是中老年人。到農村趕大集,看到的也多數是中老年人。面對這樣的形勢,人們不禁要問:未來的土地由誰來耕種?
土地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資源,種地不是不賺錢,而是一家一戶的零散經營不賺錢。現在,許多農村土地在市場引導下適度流轉,集中到一些種地大戶手中,這些大戶規模經營、機械化水平高,節省了成本,增加了利潤。所以,未來的土地,很有可能集中到農場主耕種,這也是一種趨勢。
對於農民而言,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也能增加收入。以膠東農村為例,現在流轉一畝土地,每年800元左右。擁有土地的農民可以把土地租賃給大戶,然後在大戶的農場裡打工,又是一份比較客觀的收入。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種地能賺大錢的時候,就是農村繁榮發展的時候。
農裡農氣
在現在的中國這已經成為了一個普片的問題了。農村種地的人是越來越少,而且百分之九十都是老年人,七零後的很少有種田的,八零後的不想種田,九零後的不願意種田。那麼未來中國的耕地該如何處理,由誰來種地?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談談這個問題吧。
一職業農民的興起,機械化種植
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也會逐漸走向機械化,這個時候職業農民這個行業也就興起了,有一部分人就會逐漸的轉變為職業農民。
在今天單單靠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是沒有辦法養家餬口的,所以將自家的土地租出去流轉出去以成為農村農業發展的一個趨勢。讓一個職業的人懂農業的人去管理這些農田更好,集中化種植才可以掙到錢。
二公社化管理,土地集中化
農民可以將田地以出租或出賣的方式給一家公司或集體組織,然後這些田地都由某個組織集體機械化種植機械化管理,不管好與壞都與你農民無關,農民只需享受部分收益即可,這樣看似不公平但確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
最後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謝謝!
華夏教育百科
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為什麼80後,90後都不再種地了,隨著改革開放,城市化建設加快,當初被束縛在農村的勞動力,開始走向城市中尋找新的出來,有的一去就是很多年,漸漸的就不想再回到農村進行農業活動。90後也隨著父母到城市中生活,有的從小就沒有種過地,長大後也選擇在城市中找一份工作生活,感覺種地太辛苦了,受不了那個苦。
面對未來從事第一產業人數下降的困境,我們國家提出了,一系列的補救辦法,比如我們這有的就是,把國家分給村民的土地,村集體再出錢給租回來,集體的包給某個人種植,把土地整合劃一,實現利益最大化。對於那些有不想種地,或者沒有能力能夠種地的農戶來說這樣做,不浪費土地,還能給農戶增加收益。
我想未來的種植方式跟現在也不一樣了,一定會提高機械化種植水平,所用到的人力也會越來越少,種地比之前方便了許多。或者隨著80後的逐漸老去,他們也會選擇回村進行養老,這樣的話,也會增加種植戶的數量。
朝陽小夥要進步
現在村裡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種地的都是中老人年,未來的土地由誰耕種,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也是社會發展的矛盾。
首先為什麼說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在我們村主要以種小麥、玉米、果樹為主,種小麥、玉米的,一年各一茬,土地肥沃的,一畝地最多能收成1000斤小麥、1000斤玉米,按最高的市場價一塊錢一斤,一年總收入2000元,除過管理、化肥、種子、耕種、澆水等成本,基本收支持平,這還不包括人工成本,這樣辛辛苦苦一年溫飽都成問題了;其次種果樹的,更是費時費工,修剪、稀花、農藥、套袋,採摘、儲存等費用除外,也是所剩無幾,稍有不慎,可能還要賠本。這樣一年的收入完全不如打工一個月,所以年輕人不想受苦受累,又掙不到錢,只有選擇打工,剩下年紀大的在沒辦法的情況下,只有自給自足,艱難維持。
還有一部分青壯年人,雖然在外打工或做生意,但在村裡的地始終沒有退還,而是將貧瘠的土地全部栽成了桐樹、楊樹,任其生長,較好的土地交給村裡的朋友或親戚無償耕種,主要還是怕土地荒蕪,但也有親戚朋友自家的地都沒精力耕種,更別說耕種別人的土地了,這就造成了大量的土地閒置、荒蕪,非常可惜。
針對這樣的現實問題,未來農民該怎麼辦、土地該怎麼辦?出路在哪裡,國家一方面要積極給予農民種地的優惠政策,提高農產品價格,大力實施土地面積承包制,將原來各家各戶土地承包出去,實行規模化耕種,在耕種上給予補助,在技術管理服務上給予支持,達到規模化耕種、機械化生產。一方面要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大力扶持農產品銷售、精深加工產業,大力支持農民返鄉創業。
國家1.3億公頃的耕地離不開農民,土地耕種離不開農民,社會發展離不開農民,人民的生活離不開農民,只有加快農業發展,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加速土地改革,聚焦民生品質,才能保證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