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参与共建之江实验室背后,是全球企业引领基础研究的大潮流

本周,之江实验室正式在浙江杭州挂牌。这是一个备受业界关注的全新科研机构,不仅在于其独特的架构体系,也就是由浙江省政府、浙大、阿里巴巴共同出资组建,更包括该实验室研究的五大命题,包括未来网络计算和系统、泛化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无障感知互联、智能制造技术等五个方面,每个命题都是当下重大前沿基础研究项目。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则是,作为互联网公司的阿里巴巴,在其中扮演了哪些角色。根据官方通报的新闻稿,之江实验室采用「一体+双核+多点」的架构,其中的「双核」就是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为核心,利用双方在各自优势领域的积累,围绕上文提到的五大领域展开研究。

阿里参与共建之江实验室背后,是全球企业引领基础研究的大潮流

更进一步,结合该实验室的高管「配置」,阿里巴巴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了解,之江实验室采用理事会制度,由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袁家军担任理事长,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是四名副理事长之一,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任理事会成员。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借助之江实验室创新的机制和平台,阿里巴巴正在成为相关技术基础研究的推动者,这既是贯彻国家全局战略,也是对技术创新规律的尊重,当然,也包括一点阿里巴巴的「私心」——正如马云在阿里巴巴 NASA 计划发布会上所言,阿里巴巴未来 20 年的远景是构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这个经济体必然是建立在新技术设施之上.....

1. 全球都在鼓励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创新

1958 年,也就在「人工智能」一词诞生两年后,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简称 DARPA。这个所谓的「行政机构」成为冷战时期美国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依托于冷战的战略需要,DARPA 通过资金、政策等多种方式孵化出了多个技术成果,比如目前我们熟知的无人机、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都是来自 DARPA 的孵化。

阿里参与共建之江实验室背后,是全球企业引领基础研究的大潮流

经济学家 Mariana Mazzucato 曾在 2013 年的 TED 演讲中指出: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都是基础研究的最大贡献者。她列举了 iPhone 上的多种技术,其实都来自于政府所推动的基础研究,比如 GPS 来自美国军方、网络技术和 Siri 都来自 DARPA 的资助。

换句话说,信息技术的诸多伟大发明都是政府所推动的。

但过去几年,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已经转移到科技企业中,这其中,尤以站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研究前沿的互联网公司为代表。以美国为例,如果说过往基于移动通讯技术的贝尔实验室带动了信息传输革命,那么硅谷互联网巨头则在加快将美国带入信息智能革命潮流,这从特朗普频繁召开硅谷公司巨头参与的白宫科技峰会可见一斑。

中国也不例外。今年 3 月,科技部、教育部等印发了《“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在肯定基础研究取得不错成绩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的保证措施,其中就强调:「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和企业化转制院所重视并开展基础研究..... 在企业内与高校、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

该规划也进一步明确了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展开区域基础研究探索,「......围绕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在资源、产业等方面的优势研究确定基础研究发展模式和路线......结合国家目标、行业发展方向和区域创新发展需求,开展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研究,提升行业未来竞争力、公共服务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

这也构成了之江实验室挂牌的时代背景。在杭州,依托阿里巴巴的辐射效应,形成对于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多个产业链。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的光环效应,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的人才加盟,这一切都让杭州具备了很多地方所不具备的地方特色。

早在今年 8 月,根据《浙江日报》的报道,浙江省省长袁家军在科技部与省政府工作会商会议上就之江实验室的定位,即「推进以创建之江实验室为核心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这个科创中心既有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头,也有国家重点院校浙江大学以及诸多科技小微企业,而之江实验室在其中的作用则是基础研究驱动者、赋能者。

更重要的一点,相比于过往专注基础研究的高校实验室或政府实验室,之江实验室这样的创新之处又在哪里呢?

2. 企业才是基础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变量

正如上文所言,引领技术创新的美国,在基础研究领域是通过政府(军方)的资金、政策引导支持,开创了众多影响深远的技术。另一方面,几乎一手缔造了信息革命重要技术的贝尔实验室,则开创了所谓「民用技术创新」的先河,这个曾经诞生 8 位诺奖得主的实验室,诞生过支撑射电天文学(想想贵州的那个天文望远镜)的经典噪声技术、现代半导体基础技术晶体管、现代通讯技术光纤通讯、通信卫星等等,当然还不能错过克劳德·香农的信息论,这一基础理论奠定了信息技术革命的基石。

相对而言,考虑到政府在资金上的天然优势,隶属于AT&T 的贝尔实验室更具参考价值,其成功的因素不仅在于人才和资金,更重要的是该实验室的基础研究突破能够通过 AT&T 这样(曾经)的巨无霸企业得以应用,这使得这些新技术真正走出了实验室,接收到实战检验,同时也造福了全人类。

因此,贝尔实验室成功的核心变量就是技术的落地输出,恰好,之江实验室也具有这样的变量。

去年 10 月的阿里云云栖大会上,马云公开表示,未来 20 年,电子商务将消失。这是对以电子商务起家的阿里巴巴最大的颠覆,而从阿里巴巴现在的业务组成来看,尽管电子商务依然贡献了超过五成的收入,但依托新技术的新业务,比如阿里云业务正在成为阿里巴巴新的增长引擎。

阿里巴巴 CTO 张建锋曾半开玩笑地说:阿里巴巴商业上太成功,以至于让大家忘记了技术上的成功。

阿里参与共建之江实验室背后,是全球企业引领基础研究的大潮流

张建锋所言的「技术成功」也呼应了快速成长的阿里云,如今,阿里云已成为国内公有云市场毫无争议的头名,并加速了国际化步伐,公开资料显示,阿里云在全球拥有 14 个数据中心,也是全球第四大公有云服务商。

更重要的是,阿里云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诸多创新。先是推出人工智能技术平台 ET 大脑,然后基于城市、制造、医疗、环境等领域推出不同的「行业大脑」,这些「行业大脑」已经在多个地区、行业里得到实施,比如杭州的「城市大脑」,就在提升杭州城市交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上月,「城市大脑」也落地澳门特别行政区。

但这还不够,毕竟,上述所谓的人工智能应用还停留垂直领域,如何推进通用(泛)人工智能的研究?如何让基于 ET 的「工业大脑」具备更普遍的应用场景?这些挑战同样也是行业发展的长期挑战,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需要从底层技术入手,在基础研究上花大力气、下苦功夫才能实现,这也让之江实验室未来的基础研究有了用武之地。

阿里参与共建之江实验室背后,是全球企业引领基础研究的大潮流

从这个意义上说,阿里巴巴的参与不仅能直接带动之江实验室的技术落地,还能在基础研发上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比如泛化人工智能的研究,不管是采用哪种算法训练机器模型,倘若没有足够多的数据也无法带来算法提升,而数据恰好是阿里巴巴手中的利器;再比如对于未来网络计算的探索,阿里巴巴过往近 20 年的电商、云的探索,形成了一个成熟完善的网络架构,在此基础上的研究可以大大提升研发效率。

3. 企业的「公心」和「私心」

红极一时的贝尔实验室曾是 AT&T 创新的源泉,却又随着电信业的盛极而衰开始没落。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自贝尔实验室后,鲜有仅依靠企业内部的实验室可以带来真正的基础技术突破,这一方面是因为技术发展已经进入复杂的攻坚阶段,需要社会多个层面的参与,另一方面则是,企业不可能毫无顾忌地投入基础研究。

从这个角度来说,随着技术革命的不断演进,大公司们也在考虑商业利益之外,通过与政府、高校的共同努力,实现技术对全社会的赋能。Google、Facebook 与美国多个高校和高校教授团队的合作,也是致力于将基础研究放在这样的合作实验室里。与美国的合作实验室架构不同,之江实验室搭建了政府、企业、高校的「铁三角」平台,考虑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率,之江实验室的想象空间还有很大的余地。

阿里参与共建之江实验室背后,是全球企业引领基础研究的大潮流

最后,则不得不提一点企业的「私心」。当企业围绕应用场景的研发逐步趋同,基础研究的突破正在构成企业新的竞争力。以此次参与之将实验室的阿里巴巴为例,今年 3 月,阿里巴巴启动 NASA 计划,这是一个致力于打造可支撑未来 20 年发展的雄伟计划,聚焦机器学习、芯片、物联网、生物识别等核心领域,这些领域看似已经有不错的进展,比如机器学习带来的进步让人脸识别越来越精确,但离真正无缝的体验还有不小的差距,唯一能缩小差距的办法就是依靠底层技术研究的突破。

这半年以来,NASA 计划发展迅速,技术层面,量子计算机、全浸没液冷服务器等领域实现突破;人才层面,吸引了亚马逊最高级别华人科学家任小枫、南洋理工大学教授王刚等人加盟。此次共建之江实验室,也将是 NASA 计划构建开放协同学术生态的一部分。

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企业的竞争,特别是互联网、科技企业的竞争,从拼市场到拼资金,现在已经进入到拼基础研究能力的阶段,这是全球任何大企业都无法规避的选择。与以往任何一个战役一样,速度都是决胜的要素之一,在阿里巴巴率先入场后,到底能带来怎样的先发优势,不妨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