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規劃 瀘州鏗鏘落子

◆面對重大機遇,瀘州以“三無”精神,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國家規劃

◆瀘州持續深化與周邊地區合作,加強東向,突出南向

◆瀘州正邁進區域中心大時代,努力在“一干多支”發展格局中爭當支點

国家规划 泸州铿锵落子

這是一片生機勃發的熱土。熱度緣於近年來瀘州持續在更高層次佈局項目、更大範圍配置資源。

5月,一期投資69億元的金能移動能源產業園項目、總投資30億元的和潤集團糧油物流及深加工項目,正值攻堅的關鍵節點,因為兩個項目計劃8月竣工投產。同樣,總投資105億元的瀘天化中藍新材料聚碳酸酯項目,其一期項目的部分生產線也計劃於今年9月投產。聚碳酸酯項目建成後,我國第一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化PC生產線將在瀘州誕生。

承載多重國家使命和區域責任的瀘州,以項目為抓手、以工業項目為重點,正在托起加快建成區域中心的目標。

明晰“區域中心”定位,瀘州堅持不懈在落實上下功夫。全市上下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把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川篇”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進一步在政治上大對標、思想上大解放、作風上大轉變、工作上大落實,以實際行動推動新發展理念在酒城探索實踐。

國家規劃漸從藍圖變現實

新時代,搶抓機遇手握項目

六月的瀘州,江水泛波,草木蔥蘢。

建成區域中心城市、推進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創新發展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既是國家規劃、省委要求,更是瀘州發展的使命。

2016年3月,國務院批覆《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將瀘州定位為成渝城市群南部區域中心城市,規劃到2020年建成“雙兩百”城市。

2017年2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將瀘州定位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同時,瀘州也是長江上游唯一的全國重要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節點城市),全省12個綜合交通進出川通道穿境而過,是全省南向和東向開放“橋頭堡”。

2017年4月,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授牌,自貿試驗區落戶瀘州。

市委書記蔣輔義表示,跳出瀘州看全省,搶抓機遇謀突破,瀘州當前所處的歷史方位和階段,是完全可以加快發展、大有作為的。

瀘州地處川滇黔渝四省市結合部,是成渝經濟區沿江發展軸的核心區域,既具有主動承接成都、重慶兩大城市輻射,又具有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的“雙向”功能。發展的成效開始顯現,也讓更多的人得以重新審視和認識瀘州。

一年前,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落戶瀘州。不是幸福來得太突然,而是應驗了“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的名言。瀘州不再“深居”內陸,而是開啟了加速逐夢世界舞臺的征程。

兩年前,《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把瀘州打造為“雙兩百”城市;在國家層面制定規劃書上,瀘州成為中心城區城市人口和建成區面積僅次於成都的“四川第二城”。

……

近年來,在關鍵節點和重大機遇面前,瀘州以無中生有、無私無畏、無所不成的“三無”精神,果斷出手,將一個又一個機遇、規劃、政策轉變為實實在在的項目載體。瀘州國家高新區在推動全市產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上疾馳,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園區成為一二三產業聯動的典範,瀘州航空航天產業園區招引的發動機和無人機等項目快速落地。

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國家規劃,瀘州正在加速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大格局”,為經濟社會各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為加快建成區域中心提供了關鍵性支撐。

對內做強工業厚植優勢,對外加強東向突出南向

新擔當,亮劍“三抓三主動

視野決定境界。區域經濟能否可持續、有足夠的發展後勁,核心在於培育新動能新動力。

踏著這樣的節拍,產業和項目始終是“三抓三主動”的首要抓手。“三抓”,即攻堅克難抓發展、紮紮實實抓安全、聚精會神抓黨建;“三主動”,即主動向上使力,對接項目,協調工作;主動向外借力,對外招商引資;主動向下發力,做好服務工作。

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瀘州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積極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穩”也好,“改”也罷,一靜一動,靜有定力,動有秩序。

這些天,瀘州容大車輛傳動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劉建華總要往新廠區跑幾趟。劉建華並不覺得累,在他看來,一期項目今年9月將竣工投產,技術優勢即將變成市場優勢,高興還來不及。瀘州容大兩期投資共12億元,將形成每年30萬臺的產能。劉建華自豪地說:“由於公司生產的CVT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廠還沒建好,企業的產品就已被大股東全部包銷。”

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強表示,工業是重中之重,瀘州必須進一步厚植工業發展優勢,推動產業轉型、園區提檔、企業做強和產品做優。

一個舉措彰顯瀘州抓工業項目的力度:始終堅持“工業為大、工業為重、工業為先”發展戰略,今年進一步優化聯繫制度,倒逼聯繫領導和部門下深水幫助企業解難題。目前,市領導、市級部門共聯繫重點工業企業167家。

一組數據體現瀘州抓工業項目的深度:今年實施的996個重大項目中,產業發展類項目達478個,佔項目總數的48%;產業發展類項目中,工業項目達206個,佔總數的43%。

一個事例展示出瀘州抓工業項目的速度:瀘州航空航天產業園區以高質量服務贏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瀘州研究院、德國林巴賀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瀋陽旋飛航空技術有限公司等項目和公司的青睞,僅一年時間,項目、人才和平臺、國際合作就從無到有。北航瀘州研究院院長方韌感嘆:“短時間就開建項目,這在北航項目史上是沒有的事。”

工業的帶動力不容小覷。一季度,受智能終端等項目加快建設的影響,全市制造業投資增速躍上兩位數。其中,通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更是出現“井噴”態勢,實現大幅增長。

開放合作可圈可點。瀘州作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持續深化與周邊地區合作。加強東向,主動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推進與周邊區域及長江經濟帶沿線重要城市合作,務實推進川渝經濟區合作,實現機制化常態化一體化。突出南向,抓住構建內暢外聯、通江達海的現代化立體交通運輸體系機遇,以大通道促進大開放,變交通走廊為經濟走廊。尤其是四川自貿區川南臨港片區強力推進制度創新,全面落實試驗任務,全力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在“一干多支”發展格局中爭當支點

新作為,向著區域中心邁進

建成區域中心,每一步都堅實有力。

按照省委構建“一干多支”發展格局的要求,瀘州提高站位安排,全力推進各方面工作,努力成為四川的一個支點。

繼多年聚焦酒業發展後,市委1號文件連續4年出臺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文件,從擴大項目有效投資、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創新要素保障方式等方面佈局工業發展。

發展在加快,改革在深入。全市深入實施“放管服”改革,以“五通”工程為主抓手,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應用:清理整合全市政務服務熱線,實現“一號通”;推進全市醫療、保險等便民服務功能集成,實現“一卡通”;推進政務服務數據全面共享,實現“一網通”;推進各級政務服務綜合窗口設置,實現“一窗通”;推進辦事“零跑路”和“最多跑一次”,實現“一次通”。

在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管委會副主任朱勇看來,提升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只是開始。“我們開始摸索讓更多事項直接在網上辦理,讓群眾‘一次都不跑’。”

圍繞目標,瀘州市一以貫之、持續用力抓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今年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繼續名列全省前茅。其中,全市GDP增速居全省第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居全省第二,社會消費品零食總額增速居全省第一。

“決勝全面小康、建成區域中心”,努力在“一干多支”發展格局中爭當支點。這既是歷史和現實賦予的崇高使命,更是瀘州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目標。站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瀘州正闊步邁進區域中心大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